什麼時候,“呵呵”變得讓人討厭?

中青評論

我們不必驚訝不同年齡群體對“呵呵”的兩極看法,類似“呵呵”這樣的網路語言還是有很多,如果不熟悉它們的複雜內涵,則難免要在溝通中產生誤會,或者鬧出笑話。

日前,最令人討厭的網路表情登上熱搜話題,不少網友立刻開啟了“吐槽模式”。毫不意外的是,微笑臉(也被稱為“呵呵臉”)成為網友們最討厭的表情,尤其是在年輕人眼中,這個表情堪稱“萬惡之源”,它不僅意味著冷漠與厭惡,還帶有嘲諷與挖苦的意味。

什麼時候,“呵呵”變得讓人討厭?

在中國歷史古籍中,“呵呵”也曾出現過。《晉書·石季龍載記》講到:“乘素車,從千人,臨韜喪,不哭,直言呵呵,使舉衾看屍,大笑而去。”蘇軾也曾在《與陳季常》中寫道:“一枕無礙睡,輒亦得之耳。公無多奈我何,呵呵”。這其中的“呵呵”,並無貶義傾向。

或許腦洞最大的語言學家,在十年前也想不到,本來是中性詞的“呵呵”與沒有強烈情感傾向的微笑表情,竟然在今天如此招人反感。如果我回到十幾年前各大網路論壇裡,網友發帖中用“呵呵”者大有人在,它是網友表示欣賞、高興時最常用的表情。

但是,隨著網路語言的豐富與多樣,“呵呵”已經不能代表人們的複雜情感,比“呵呵”情感指向更明確的“嘿嘿”或“哈哈”,則被更多人接納。至於“嘻嘻”或“呼呼”等擬聲詞,也有褒義或舒緩語氣的功能,並與網路空間上流行的“賣萌文化”契合,一時成為不少年輕人鍾愛的用語。

什麼時候,“呵呵”變得讓人討厭?

如何看待和使用“呵呵”,在某種意義上,已經成為區分網路使用者代際的一個重要標誌。

如果一個90後或00後竟然不知道“呵呵”是貶義,甚至隨意對他人使用“呵呵”,不僅會造成不必要的誤會,也會讓同齡人覺得他太“out”了。與此同時,不少中老年網民意識不到“呵呵”與“哈哈”或“嘿嘿”的區別,也成為年輕人對其產生偏見的原因之一。

從實質上講,這背後其實是一個文化符號與身份認同的問題。

年輕一代確立自身網路話語權的重要標誌,就是形成一套自己的語言系統,並將它與前人的習慣割裂開。就像一百年前的新文化運動的健將們,需要建立一套白話文的語言系統,來取代佶屈聱牙的文言規範,這表面上是語言的變革,實際上是文化認同的變化。

什麼時候,“呵呵”變得讓人討厭?

網路空間上的代際更替,比書寫系統與日常用語中的變革更加快捷,也更加頻繁,60後理解不了90後的“呵呵”,90後恐怕也沒法理解00後熱衷的“火星文”。但正是在這樣的更替與變革中,新的文化世代取代了前人的語言習慣,並透過確立自己的習慣與偏好,來建立自己在文化空間裡的話語權。

因此,

我們不必驚訝不同年齡群體對“呵呵”的兩極看法,類似“呵呵”這樣的網路語言還是有很多,不同代際的群體需要了解它的複雜內涵,消弭偏見後,彼此之間的交流才會更加暢通。

撰文/黃帥

微信編輯/西蒙

中國青年報·中青線上出品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