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歌苓:為了在母親的葬禮上哭出來,吞下了三倍劑量的安眠藥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

古往今來,人們從那些天縱英才卻脾氣古怪的人物中總結出這樣一個道理:

天才和瘋子只有一線之隔。

的確,某些時候擁有極高天賦的人由於天賦,而不能為眾人所理解,看起來就像瘋癲之人

比如明代畫家徐渭,“詩、書、畫”三絕,卻因懷才不遇,悲憤地用大鐵椎釘自己的頭顱。

雖然天才時常和眾人格格不入,但這並不影響他們取得難以置信的人生成就。

進入近代,社會變得更加包容,有更多“有才華的怪人”得以擺脫世俗的眼光,而自由自在地生活。

嚴歌苓:為了在母親的葬禮上哭出來,吞下了三倍劑量的安眠藥

在這樣的環境下,他們的創作更高產,質量更優良,人生也更加美滿。當代就有一位大名鼎鼎的女作家,

她身患雙相情感障礙,為避免遺傳給下一代而終生未育,但卻名利雙收,活得不失瀟灑和優雅。

她,就是嚴歌苓。

漂洋過海的“蝴蝶女孩”

提起嚴歌苓,總讓人想起北美帝王蝶。

這種蝴蝶不僅渾身覆蓋華貴的金粉,看起來金光閃閃猶如帝王。與其他種類蝴蝶不同的是,它還有遷飛的習性。

嚴歌苓:為了在母親的葬禮上哭出來,吞下了三倍劑量的安眠藥

每年秋季來臨,它們就會成群結隊地離開逐漸變得寒冷的落基山脈,向南漂洋過海遷徙到位於墨西哥的溫暖的越冬地,在那裡偃旗息鼓度過嚴冬,等來年開春飛回北方。

為了生存,小小的蝴蝶卻有著大大的勇氣。

嚴歌苓的身上,也具備這種勇氣:她有著帝王蝶一般的美麗外表,卻選擇漂洋過海只為夢想。

縱觀嚴歌苓的一生,“旅居”是她最重要的標籤。

1958年,嚴歌苓出生在上海。從小父母離異的她,隨父親和弟弟一起被留在安徽,過著平靜但封閉的生活。

嚴歌苓從小就熱愛文藝。不過,嚴歌苓心中的“文藝”,最初指的並不是前一個字“文”,而是後一個字“藝”——

早年的嚴歌苓,熱愛芭蕾舞,並夢想成為一名芭蕾舞演員。

嚴歌苓:為了在母親的葬禮上哭出來,吞下了三倍劑量的安眠藥

12歲那年,少女嚴歌苓因為較好的外貌、過人的天賦和不懈的努力,一舉考入成都軍區,成為一名跳芭蕾舞的文藝兵。

在當時,文藝作品被深深限制,芭蕾舞劇也是如此,嚴歌苓整天就是不斷地訓練,或者是在舞臺上重複地表演“八個樣板戲”。這段芭蕾舞演員兼軍人的經歷,為她後來的創作打下了深深的“革命烙印”。

然而不久後,嚴歌苓便喪失了對舞蹈的興趣。她厭倦了重複排練同一類劇目,厭倦了一成不變的枯燥生活。

這時候,文學的種子開始在她年輕的心裡悄然生根發芽,她開始寫作並很快嶄露頭角。

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爆發,年僅21歲的嚴歌苓懷著一腔愛國激情,主動請纓前往前線,成為一名出生入死的戰地記者。

在前線的每一天,她都與死神擦肩而過,在槍林彈雨中磨練了勇氣和信心。

嚴歌苓:為了在母親的葬禮上哭出來,吞下了三倍劑量的安眠藥

也就在這時候,她走上了文學之路。

同年,她發表了以這場戰爭中的戰士們為原型的小說《七個戰士和一個零》,次年又創作了電影文學劇本《心經》,劇本發表的第二年就被拍成電影。

這一年,她只有二十多歲。

不久後,她被調到鐵道兵政治部任創作員,

退伍後這段經歷給了她取之不盡的素材和靈感,讓她創作出了《少女小漁》、《天浴》等優秀的中短篇小說。

正是因為小說,她收穫了愛情。

她和第一任丈夫李克威就相識在這段時間,二人同為作家,過了一段難得惺惺相惜的婚姻生活。

然而,對於嚴歌苓來說,愛情從來不是生活的全部,婚姻更不能取代她對夢想的追求。

為了在創作上更進一步,在與丈夫度過三年之後,她毅然離婚,前往美國學習寫作。

嚴歌苓:為了在母親的葬禮上哭出來,吞下了三倍劑量的安眠藥

從此,北美大地上,多了一個漂洋過海的“蝴蝶女孩”。

如蝴蝶般蛻變的美籍作家

似乎是家族內的某種傳承,嚴歌苓的父親一系,往上三代都是文化人。嚴歌苓的祖父嚴恩春是留美的博士,回國後曾經任廈門大學教師,熱愛英美文學,曾首次將《德伯家的苔絲》譯介到中國。

可惜十年浩劫中,他的留學經歷、研究方向、興趣愛好等等,無一不是“罪證”,在經過20年漫長的大西北監禁生涯後,懷著無盡的失望自盡身亡。

而嚴歌苓的父親蕭馬,則比祖父要平順許多。父親繼承了祖父的文學細胞,一直在華東革命大學、皖北區黨委農村工作團等地從事文學創作,著述甚豐,在文壇上有著一定地位。

嚴歌苓:為了在母親的葬禮上哭出來,吞下了三倍劑量的安眠藥

循著父輩腳步,終於踏上了異鄉的土地,嚴歌苓卻感到前所未有的艱難。

等待這個如同蝴蝶般柔弱的女子的,是三重難以逾越的“大山”:安身立命、種族歧視和文化差異。

看似自由平等、遍地黃金的美國,其實是一個充滿競爭的修羅場。美國的文化崇尚強者,不夠適應社會的人會被迅速邊緣化,從上流人士雲集的高尚社群一直墮落到貧民窟的社會底層。

而由於資本主義高度發達,美國社會全民追逐金錢和名望,經濟地位幾乎成為判斷一個人是否成功的唯一標準。這對初來乍到、身無分文的嚴歌苓很不友好,在那樣的環境下,她時刻感到自己是個失敗者。

並且,在美國社會包容多元的外表下,潛藏著根深蒂固的對於有色人種的歧視。作為北美主體人群的白人,潛意識裡認為華人守舊刻板、卑鄙奸詐、毫無生氣,並不會真心承認他們的成就。

嚴歌苓:為了在母親的葬禮上哭出來,吞下了三倍劑量的安眠藥

而不會說英語、也不認識單詞的嚴歌苓,出門買菜都舉步維艱,更別提聽懂那些街頭巷尾充滿著文化差異的“黑話”了。

可以說,來美國的頭幾年,嚴歌苓過得極為艱難。

她在治安混亂、人員複雜的貧民窟租房,東奔西跑於餐館、超市等各處兼職,同時打幾份工養活自己,還要擠出時間來拼命閱讀英文書籍學習語言。

即使如此艱苦,她依然要忍受獨自生活的孤寂、他人的冷眼和大大小小的挫敗,以及挫敗帶來的對自己的懷疑。

昔日的“美女”、“才女”,卻要收起鋒芒,隱身於眾人之中,嚴歌苓該是何等不甘心呀!

但蝴蝶般頑強的嚴歌苓並不氣餒。

這些年,她從未放棄過訓練自己的觀察能力,錘鍊自己的藝術表現力,和提煉自己的思考深度。業餘時間,買不起書的她就泡在圖書館裡,如飢似渴地攝取著書中的營養。

嚴歌苓:為了在母親的葬禮上哭出來,吞下了三倍劑量的安眠藥

終於,嚴歌苓等來了屬於她的良機:哥倫比亞藝術學院向她拋來了橄欖枝,准許她攻讀藝術碩士和創意寫作MFA。

這不是嚴歌苓第一次接受創作方面的專業訓練,早在國內嚴歌苓就曾進入魯迅文學院作家研究生班,後者素來被譽為“作家的搖籃”,從那裡走出過莫言、遲子建、餘華等多位文學大家。

這一次,嚴歌苓則受到了另一種別開生面的寫作教育:

美國的創意寫作授課與國內不同,更偏向於實用寫作,重視情節結構的打造而非提煉立意,她從中學會了如何用簡明的語言構造生動的情節。

這一點在嚴歌苓後來的創作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從哥倫比亞學院學成歸來,嚴歌苓的創作走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她開始逐漸成為一名具有跨文化視野的作家和編劇。

嚴歌苓:為了在母親的葬禮上哭出來,吞下了三倍劑量的安眠藥

她的作品結構變得緊湊,用詞變得簡明,情節變得跌宕,感染力大大增強……嚴歌苓嘔心瀝血地創作,先後寫出了膾炙人口的劇本《梅蘭芳》、小說《金陵十三釵》、《一個女人的史詩》、《寄居者》等等作品。

蝴蝶人生的“瘋狂一面”

如蝴蝶般絢爛的嚴歌苓,人生卻並不像外人想象的那般圓滿。

相反,她也有許多遺憾。

第一大遺憾就是身邊親朋好友的一一離去。

從童年到中年,從中國到美國,嚴歌苓的身邊從不缺眾人圍繞:父母、親戚、朋友、戰友、伴侶、同學……但隨著她不斷“蛻變”,他們一個個都無法與之同行。

嚴歌苓:為了在母親的葬禮上哭出來,吞下了三倍劑量的安眠藥

幼年勞燕分飛的父母,少年自盡的祖父,青年離開舞團的舞伴,壯年去世的母親,留美前離別的前夫和朋友,寫作班畢業分散的同學們,嚴歌苓似乎已經習慣了不斷地離別。

雖然如此,她依舊難以做到真正瀟灑,人來人往帶給她的是新鮮的空氣,也是持續的不安全感。

第二大遺憾是旅居海外,與故土遠隔重洋。

身在異鄉為異客,外面的世界再精彩,終究不是家。在美國,嚴歌苓一直沒有完全“美國化”,她一直保有某種程度上的“東方韻味”,也許這就是她難言的鄉愁。

而她的創作,也總是描寫那些發生在東方的故事,追憶她那魂牽夢繞的故土和青春:古典氣息的南京,朝氣蓬勃的文工團,紙醉金迷的上海,前衛大膽的香港……她只有在這些故國的碎片中才能感到安寧。

嚴歌苓:為了在母親的葬禮上哭出來,吞下了三倍劑量的安眠藥

第三大遺憾,就是她沒有自己的孩子。

早年的嚴歌苓因為一心寫作,即使有過一段婚姻,也沒來得及生育孩子。赴美求學和打拼期間,生活艱難,也無法結婚生子。

等她功成名就,也有了新的伴侶勞倫斯,又因為伴侶的工作特殊性,她成為外交官夫人被派往非洲,依舊沒有條件擁有自己的孩子。一來二去,她人到中年,錯過了最佳生育年齡。

隨後她被診斷出患有嚴重的精神疾病:雙相障礙

由於疾病折磨,嚴歌苓常常失眠,常年服用安眠藥和抗精神病藥物,藥物使她情緒麻木,以至於為了在母親的葬禮上哭出來,她吞下了三倍劑量的安眠藥。

雙相障礙雖然有可能帶給藝術家和作家靈感和精力,但它的副作用是讓人情緒異常,且具備極強遺傳性。為了不讓後代遭受精神上的巨大痛苦,嚴歌苓自願選擇不生育,她領養了一個小女孩。

嚴歌苓:為了在母親的葬禮上哭出來,吞下了三倍劑量的安眠藥

天才和瘋子只有一步之遙,也許這就是嚴歌苓的命運。

如今,嚴歌苓依舊在繼續創作、生活,履行一個作家、編劇、妻子和母親的職責。年過六旬的她,看上去依舊優雅端莊,精力旺盛,讓人肅然起敬。

這隻漂洋過海只為夢想的“蝴蝶”,也足以令我們敬佩。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