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重陽:讀《三國演義》的三重境界

有道是“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一則說明這兩部書影響大到足以影響世道人心,二則揭示二書的內容特色,《水滸》寫的是江湖好漢,一派豪俠氣象;《三國》寫的是歷史英雄,刀光劍影中隨處可見政治謀略。我從來喜愛讀《三國》,並且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理解和收穫。

王重陽:讀《三國演義》的三重境界

《三國演義》歷史考證版,石麟考釋,崇文書局2022年3月版。

最初接觸《三國》,是從連環畫開始,那時叫小人書,橫向小開本,上圖下文,以圖敘事,各種題材的故事都有,比純文字的大部頭書更受孩子們喜歡。《三國演義》便是其中的經典,最受追捧。藍色的封皮,畫著鮮衣盔甲、烈烈戰旗、森森劍戟、怒目人物……。

整套書有幾十本之多,每本單取一個標題,講述一個故事。三英戰呂布、千里走單騎、三顧茅廬、大戰長坂坡、草船借箭、火燒赤壁、借荊州、失街亭、空城計、五丈原……

一幅幅圖畫都惟妙惟肖,一個個人物都栩栩如生,一個個故事都扣人心絃。這裡,我讀到的是單個的獨立的精彩故事片斷,如果不看全部,或者是沒能按順序看過全部,很難透過這些片斷拼合出完整的三國曆史全景。這個階段的閱讀是故事性閱讀。

稍長,有機會看原著,厚厚的一大本。從開卷的《宴桃園豪傑三結義,斬黃巾英雄首立功》,到最後一回《薦杜預老將獻新謀,降孫皓三分歸一統》,一百二十回原汁原味,情節連貫,一氣呵成。

從前連環畫中的故事在小說中各歸原位,像是零散的碎片鑲嵌到完整的拼圖中。整部小說篇幅龐大,敘述歷史縱橫捭闔,情節關合絲絲入扣,人物形象異常豐滿。不捨晝夜,一氣讀完,真是動人心魄,蕩氣迴腸。劉備的仁愛寬厚、曹操的奸詐多疑、孔明的足智多謀、關羽的忠勇善戰、張飛的性如烈火……

王重陽:讀《三國演義》的三重境界

《截江奪阿斗》

每個人物都個性鮮明、活龍活現、如在眼前。與片斷的故事性閱讀不同,長篇小說的故事是完整的、連貫的,從東漢末年黃巾起義開始,經歷諸侯紛爭、三國鼎立,到最後吳主孫皓歸降,西晉一統,其間60年變遷史詳加描述。讀後對這一歷史時段的演進史可謂瞭然於胸。閱讀過程中,隨著情節的推進、人物命運遭際的變化,心潮也隨之起伏。這個階段的閱讀是小說式閱讀。

日前,讀到石麟教授所著的《三國演義》(歷史考證版),感覺對這部經典的閱讀體驗又上升了一個層次。所謂“歷史考證版”,就是將《三國演義》中的史實與《三國志》《後漢書》《資治通鑑》等史書進行比對辨析,從而考證出《演義》中事實的有無和真假。

其實這項工作一直有人在做。清代學者章學誠在《丙辰札記》中說:“惟《三國演義》則七分實事,三分虛構,以致觀者往往為所惑亂。”

王重陽:讀《三國演義》的三重境界

《乙卯札記 丙辰札記 知非日札》

爾後胡適、魯迅對此說也加以申述,遂成定論。那麼,《演義》中究竟哪些是真,哪些是假?此前,有很多學者都有所考索,成就很多,但多為就某一事實進行論述,像石麟教授這樣大範圍全覆蓋地總其成者,還屬首次。

石麟教授的考證功夫下得比較“笨”,煌煌一本大書,從頭至尾,從人物身份,到故事細節,乃至所用兵器,都一一據史料比對,以一人之力,完成了一項工程浩大而艱苦繁難的普查工作。

比如兵器,關公的青龍偃月刀、呂布的方天畫戟,幾乎成了我們對他們個人形象的故有認知,離了標緻性的兵器,那還叫他們嗎?

想象一下關公舞劍的模樣,既好笑又彆扭。但歷史不忍直視,石麟教授是這樣考證的:

王重陽:讀《三國演義》的三重境界

關公郵票

《三國志》本傳只有一處涉及關公所用的兵器:“刺良於萬眾之中。”用一“刺”字,並未言用“刀”,且三國時還未出現長柄大刀這種兵器。唐宋詩文不少作品,寫關羽武器是“劍”。關羽用“大刀”的記載,始於金、元之際。元人郝經《重建廟記》:“橫刀拜書去曹公。”而《三國志平話》寫關羽“一刀砍顏良頭落地”。

鑿鑿有據,難以置疑。於此可見,關老爺確實用劍不用刀。《演義》中之所以改用大刀,來自於宋元以來民間藝人的善意美化,大概是覺得長柄大刀更配得上關公的英雄氣質。

呂布的蓋世英雄形象與他轅門射戟聯絡在一起,但其所執兵器,據《三國志·呂布傳》裴注引《英雄記》和《後漢書·董卓傳》記載,都是“矛”,而非“方天畫戟”。此外,劉備的雙股劍、張飛的丈八蛇矛也多少經過了羅貫中的獨創和改造。他對各位英雄武器裝備的配置可謂用心良苦。

情節方面的虛構更讓人意想不到。關羽溫酒斬華雄一節何其英武慷慨,令人擊節稱歎,但卻是經過作者別出心裁的改編。當時諸侯聯軍討董卓,董卓派遣迎戰孫堅的主帥是胡軫,華雄不過是胡軫手下眾多都督中的一個,並非統帥全軍的驍騎校尉,他斬殺俞涉、潘鳳的英勇事蹟也只是小說為展示關羽英勇形象而烘雲托月的鋪墊。

王重陽:讀《三國演義》的三重境界

崔君沐繪《溫酒斬華雄》

其實,斬華雄的並不是關羽,而是孫堅。《三國志·孫堅傳》載:“大破卓軍,梟其都督華雄等。”此處,《演義》巧加挪用,不著痕跡,成就了關羽初露鋒芒的驚豔之舉。

小說還虛構了一些人物。貂蟬,乃古時官員的一種帽飾。《後漢書·天文志》:“解貂蟬投草中逃亡。”貂蟬其人,於史無徵。《三國演義》對她與呂布董卓之間故事的描寫,主要來自宋元間通俗文學。

《三國志平話》有貂蟬燒香禱祝的描寫。王允問其何故燒香,貂蟬說:“賤妾本姓任,小字貂蟬,家長是呂布,自臨洮府相失,至今不曾見面,因此燒香。”無疑,羅貫中襲用了《平話》中的寫法,並大加敷衍發揮,在推動情節發展中起重要作用。

小說中藝術虛構或者加工改造的經典片斷所在多多。關羽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火燒博望坡、蔣幹盜書、草船借箭、苦肉計、借東風、華容道義釋曹操、單刀會、諸葛亮罵死王朗、空城計、龐統獻連環計、魏延有反骨、張飛大戰馬超、蜀中五虎將、計收姜維等等,都是小說中精彩之筆,但都是作者羅貫中巧妙的藝術虛構。

王重陽:讀《三國演義》的三重境界

《三國演義》紀念幣

這種探秘求真的閱讀體驗帶來的直觀感受是沮喪、打擊、破壞,多年來讀小說所建立的牢固形象被嚴重挫傷,原來關羽並非那麼神勇,諸葛亮也不是那樣神乎其神,草船借箭的正主竟是並非長於軍旅的孫權。眼看著心目中的“星”一顆顆變得暗淡,莫名生出失落感。好像我們認真看戲,很入戲,為劇中人物神魂顛倒,忽然間窺見後臺演員在嬉笑打鬧,全無形象,未免很不是滋味。

那麼,我們如何看待作者的這些加工改造呢?我們可以根據考證的這些不合史實的“真相”來否定《演義》嗎?這樣做的結果無疑會被貽笑大方。

歷史小說的中心詞是小說,歷史是限定語,是以歷史為題材的小說。歷史材料只有經過作家的藝術加工才能稱之為小說。而小說的成敗優劣在於情節設定和人物形象塑造。

《三國演義》在這方面無疑是非常成功的,它大體遵循了三國曆史文獻,雖然有這樣那樣的虛構甚至“篡改”,但並未改變歷史程序,不是歪曲歷史的低水平“造假”,而是有意為之,為塑造人物服務,體現了值得讚許的匠心。

王重陽:讀《三國演義》的三重境界

《三國演義》年畫

《演義》的另一類素材來源是宋元以來的民間文藝,在廣泛傳播的講史和評話中,主要人物形象和性格已基本成型,誰忠誰奸、誰好誰壞?體現了長期以來的民意,羅貫中接受了這些集體意志,妥善運用寫作技法,完善和美化了人物。

面對這些考據,站在作者的立場,我們可以近距離地理解作者匠心獨運的創作過程,可以全程仔細地看到作者如何裁剪材料,加工出典型的藝術形象。

原來好的小說是這麼加工出來的,為了表現曹操的奸詐狠毒,要那樣寫他殺呂伯奢全家、殺華佗、殺楊修;為了表現關羽的忠勇,要那樣寫斬顏良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溫酒斬華雄,在單刀會上明明是魯肅佔了便宜,偏要說吳方迫於關羽的氣勢而讓步;為了表現諸葛之智,更是不遺餘力,寫他舌戰群儒、巧借東風、七擒孟獲、計退司馬懿,身後還能遺計退魏軍、殺魏延。魯迅批評《演義》“狀諸葛之智而近於妖”,這一評論不大地道。

有意思的是,魯迅在《怎麼寫》一文中曾批評紀曉嵐攻擊蒲留仙的不智,紀說《聊齋志異》“兩人密語,決不肯洩,又不為外人所聞,作者何從知之?所以他的《閱微草堂筆記》,竭力只寫事狀,而避去心思和密語”,以至“支絀”,這樣“靠事實來取得真實性”是不尊重文學創作的方法論。所以魯迅是肯定文學創作應該允許而且必須虛構的,怎麼看到《演義》的虛構便容不下呢?

王重陽:讀《三國演義》的三重境界

《魯迅全集》

相比於故事性閱讀和小說式閱讀,這次的閱讀可以稱之為學術性閱讀,進階到一重更高的境界。前兩種閱讀是作為讀者單純地接受,後一種則是理性的觀察,知其所以然,能更深刻地理解原著。這種收穫是遠遠超出原著之外的。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