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踐劍,被借走外出展覽,回國時多了一條痕跡,最後如何來處理?

越王勾踐劍的出土,可以說震驚了整個世界。不止在考古界引起了巨大轟動,甚至在科學界、文學界都有不小的影響。

1965年隆冬,江陵(今荊州古城)地區漳河水庫的渠道修建工程正在進行,當工人在緊張的挖掘過程中,指揮員忽然發現土質鬆軟有填埋的痕跡。指揮長判斷很有可能有古墓存在,於是上報文物局。由此,開啟了一場不期而遇的考古發掘。

這是一座楚國的墓葬群,規模宏大。在望山一號墓中,出土了舉世矚目的越王勾踐劍。據當年考古隊長譚維四教授回憶說:

“當年把寶劍捧出來後,做好準備抽劍出鞘,第一眼看到這把劍最高興就是它實在太漂亮了。大家都驚歎,真是絕世奇寶!”

越王勾踐劍,被借走外出展覽,回國時多了一條痕跡,最後如何來處理?

越王勾踐劍全長55。6釐米,其中劍身長45。6釐米,重875克。劍身飾有黑色的菱形幾何暗花紋,劍格兩面還分別用藍色琉璃和綠松石鑲嵌成美麗的紋飾,劍柄以絲繩纏縛,劍首向外翻卷作圓盤形,內鑄有極其精細的11道同心圓圈。工藝之高,超乎想象。

另外,越王勾踐劍出土之後非常鋒利,也是超乎在場所有人的想象的。據說有一位工作人員在抽出寶劍的過程中,不小心還被劃破了手。後來還有專家專門做了測試,越王勾踐劍輕輕鬆鬆能夠劃破26張紙。2500年前的古劍,能夠儲存的如此精湛,令人歎為觀止。

越王勾踐劍,被借走外出展覽,回國時多了一條痕跡,最後如何來處理?

最令考古學家驚異的是,在劍的劍身上還刻有兩行鳥篆銘文,共八個字。這種古文字史稱“鳥蟲書”,是篆書的變體,釋讀頗難。

起初郭沫若以為是:“鉞王邵滑,自乍用鐱。”邵滑是楚國在越國的內應,因功被封為越王。最後經過文史專家進一步考證,確認為“鉞王鳩淺,自乍用鐱。”

這下專家們更加沸騰了。因為“鳩淺”還有一個人盡皆知的名字——勾踐。勾踐就是那位歷史上大名鼎鼎的“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的曠世英雄!

“自乍用鐱”則證明著,這把劍是勾踐為自己精心打造的佩劍。這柄劍不僅揭示了越王勾踐崇高的身份和地位,也為世人展示了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精湛的鑄劍工藝。

越王勾踐劍,被借走外出展覽,回國時多了一條痕跡,最後如何來處理?

正因為越王勾踐劍的鋒利和極高的研究價值與文化價值,它也成了公認的“天下第一劍”。自越王勾踐劍出土一來,就受到了世界學者的一致追捧。

很多國家為一睹越王勾踐劍的凌厲,多次向我國提出出借的條件。1973年在日本展覽時,整個日本學術界都因它而轟動。

20年後,到了1993年,新加坡方面希望能夠邀請越王勾踐劍前往當地進行展覽。本著弘揚中華文化、促進中新兩國的文化交流,我國同意了出國展覽。

越王勾踐劍,被借走外出展覽,回國時多了一條痕跡,最後如何來處理?

但是意外發生了。由於工作人員的失誤,劍身被玻璃劃出了一條長達7毫米的劃痕,而且無法修補。經過調查發現,越王勾踐劍劍身上的裂縫是新加坡展覽會工作人員在撤走越王勾踐劍展覽時,發現劍身卡在了玻璃中,工作人員沒有多想,一下子將寶劍硬生生的拉出來。

就這樣,千年名劍被玻璃留下了一條劃痕。事實上,銅或者青銅的硬度是沒有玻璃大的,工作人員強硬拉出寶劍,劃傷難以避免。

自此之後,越王勾踐劍被列為禁止外出展覽的頂級文物之一,也成為湖北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讀者們,關於“越王勾踐劍”,大家有怎樣的看法呢?如果喜歡本文章,請轉發收藏~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