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後再讀《賣油翁》有了新理解,明白了課本為什麼要刪掉一句話

在我們的課本當中,有許多耳熟能詳的課文,曾經伴隨我們度過學生時代,只不過當時年幼,對於一些課文的理解有限,如今長大成年後再回頭品讀課文,有了許多新的發現與收穫,現在分享給大家。

成年後重讀《賣油翁》

在我們學生時代,有一篇課文名為《賣油翁》,乃是宋代文學家歐陽修所寫的一篇寓言故事,主要是告訴我們,世上無難事,熟能生巧耳。或許因為時代久遠,有一些讀者朋友可能都記不清其中的具體內容了,我在這裡再給大家簡單的講解一番,供大家重溫昔日學堂裡的朗朗之音。

成年後再讀《賣油翁》有了新理解,明白了課本為什麼要刪掉一句話

《賣油翁》講的是“熟能生巧”的故事。在北宋年間,有一位名為陳堯諮的人,射箭技術極高,對這樣的技術他非常自負。

有一天,他在自己家的院子裡練習射箭,正好門口路過一個賣油的老翁,就在那裡看他射箭,當他看到陳堯諮十箭射中八九箭時,“微頷之”,並不驚訝叫好,只是微微點頭。

陳堯諮的箭術少有人能及,所以他很自信,就問賣油翁,您精通射箭技術嗎?難道覺得我射的不好嗎?賣油翁回答了他一句話“沒什麼了不起,就是手熟罷了。”陳堯諮即便再有耐心,也還是有些生氣,大聲說道:“爾安敢輕吾射?”

這個時候,名場面來了,賣油翁放下一個裝油的葫蘆在地上,又將一枚銅錢放在葫蘆口中,然後舀起油來細流傾倒,油穿過銅錢中間的孔,絲毫不沾。 賣油翁或者說作者歐陽修,希望透過這樣一個事例,去告訴讀者“熟能生巧”這個道理,讓讀者從中獲得益處。

成年後再讀《賣油翁》有了新理解,明白了課本為什麼要刪掉一句話

不過,我們要注意到,當陳堯諮看到賣油翁的“表演”時,他的反應是“笑而遣之”,也就是說,當賣油翁表達了自己“熟能生巧”的觀點以後,陳堯諮笑著將他打發走了。從他“笑而遣之”的態度來看,陳堯諮明顯沒有被賣油翁的表演折服,否則一定會請他回家,一起暢談。

陳堯諮更具備高度

陳堯諮射箭技術極高,而且是在自己家的院子裡射箭,這時候卻遭到一個不請自來的老先生的輕視,本就火爆脾氣的陳堯諮,上前詢問合情合理,當得知老先生的理論是“熟能生巧”,且以灌油為演示的時候,陳堯諮不再生氣,但是顯然也沒有被老先生的技藝所折服,換句話說,在看完老先生的技藝之後,陳堯諮便不願意再與他糾纏了。

老先生的“書能手巧”理論並沒有錯,錯就錯在輕易地將陳堯諮的箭術,歸於與自己灌油一樣的“熟能生巧”之列,其實二者之間還是有很大差別。

成年後再讀《賣油翁》有了新理解,明白了課本為什麼要刪掉一句話

第一、陳堯諮的箭術更具備價值和優勢。乍一看去,陳堯諮與賣油翁二人其實都是頂尖技術擁有者,都是透過“熟能生巧”走到了各自領域的巔峰者。其實不然,射箭的精準與否,將直接影響將軍在戰場上的生死存亡,說眼中一些,甚至影響一些戰役的勝負,比如項羽隔著鴻溝那一箭,就差點改變楚漢爭霸的結局。但是賣油翁的技術卻不一樣,因為他的技術沒有實際價值,葫蘆口足以讓普通人灌油而不灑,沒必要再放一枚銅錢去苛求自己,雖然此舉觀賞性十足,卻並不具備實用性。

第二、陳堯諮的箭術不僅僅是“熟能生巧”。在賣油翁的眼中,陳堯諮射箭的技術與他灌油的技術其實是一回事,都是“熟能生巧”罷了。然而賣油的人很多,但是射箭準的人卻不多,為何?因為箭術不僅僅是熟能生巧,還有天賦在其中,有些天賦,並不是後天努力可以彌補。如果僅僅是“熟能生巧”,“神箭手”就絕不會是如此稀有的人物了。

第三、陳堯諮人如其箭證明了自己的能力。陳堯諮是宋真宗年間的狀元郎,除了箭術極高之外,書法造詣也高,可謂是文武全才,也不乏有以箭射穿銅錢孔的例子。身為翰林學士的陳堯諮,曾任多個重要官職。所以,賣油翁說的“熟能生巧”的道理雖然沒錯,但是僅僅以見到一次陳堯諮射箭就輕視他,並且教育他,顯然還是太唐突了。對於陳堯諮來說,穿油過孔真不算什麼。

成年後再讀《賣油翁》有了新理解,明白了課本為什麼要刪掉一句話

陳堯諮一家雙狀元,他深受母親的教導,一生忠君愛國,體恤民情,在為官期間,為百姓辦了不少的好事。射箭不僅不是他的全部,甚至只能算是他的愛好。他曾經在年輕的時候,每日練習射箭並且沾沾自喜,卻受到了母親的責打。

“汝父教汝以忠孝輔國家,今汝不務行仁化而專一夫之伎,豈汝先人志邪?”

他母親認為,你父親教導你忠君愛國,你卻每天練就“一夫之伎”,你要辱沒你父親的志向嗎?陳堯諮的這句話真可謂一語中的,她所言的“一夫之伎”,表述的極為精準,射箭再準,終究是“一夫之伎”,他應該有更大的志向。

賣油翁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將自己賴以生存的“一夫之伎”拿出來,教育別人的業餘愛好,如此做法,陳堯諮早受到過母親提點,自然也就只能是“笑而遣之”了。

成年後再讀《賣油翁》有了新理解,明白了課本為什麼要刪掉一句話

課本中刪除的一句話

課本里的《賣油翁》其實是一個刪減版,少了一句話。那是歐陽修寫在《賣油翁》最後的一句話:“此與莊生所謂解牛斫輪者何異?”意思是說,這樣的故事與庖丁解牛、輪扁斫輪有什麼區別呢?

對於課本中刪除這句話,筆者相當贊同,因為這句話實在是不宜寫在課本當中,畢竟課本的讀者都還是孩子,不能給他們不正確的引導,為何這麼說呢?

庖丁解牛,講的也是“熟能生巧”的道理,這裡不再贅述。

輪扁斫輪,輪扁是春秋時期齊國著名的造車工人,這人造車達到什麼地步,他製作輪子不像其他人那麼費勁,又寫又畫,直接掄起斧子就能砍出輪子來。這也是為什麼歐陽修要在文末提及輪扁,就是想說輪扁斫輪其實也是“熟能生巧”。

但是有一點他沒注意,輪扁雖然是熟能生巧的典範,但是他的言論思想卻不利於學生學習。當然,這也不怪歐陽修,他也不知道自己的文章要進入課本嘛。

成年後再讀《賣油翁》有了新理解,明白了課本為什麼要刪掉一句話

輪扁和賣油翁其實是一類人。輪扁當時在桓公的門外做輪子,桓公則在屋子裡讀書。輪扁就問桓公,你讀的是什麼書啊?桓公答道,我讀的是聖人書。輪扁再問:“聖人在哪呢?”桓公說:“聖人死了呀。”

輪扁這時候與賣油翁一樣,開始以一種不屑的口吻說話:“你讀的書,那都是古人留下來的糟粕。”桓公再有涵養,此刻也生氣了,他怒道:“我讀書用你個車輪匠評價嗎?你要是有說法沒問題,沒說法就處死。”“有說則可,無說則死!”

輪扁的理論是,做輪子,必須恰到好處,才能又美觀又堅固。他身為一位70歲的老斫輪,經驗豐富,技藝精湛,但是卻無法口口相傳,只能自己親自上手,無法傳給後人。

古之人與其不可傳也死矣,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輪扁根據自己的斫輪經驗,得出一套理論,他的斫輪技藝不能傳給後人,所以那些已經死去的聖人也是一樣,能用言語表達的其實都是糟粕。

成年後再讀《賣油翁》有了新理解,明白了課本為什麼要刪掉一句話

這裡我們可以看出,輪扁主張的是“讀書無用論”,稱古之聖賢的書籍是糟粕。這樣的說法顯然不利於學生讀書,所以說,《賣油翁》最後一句刪掉無可厚非,避免學生了解到輪扁的怪論,因為年紀小無法分辨,而誤入歧途。

綜上所述,其實賣油翁和輪扁有一個共同特點,他們都比較自負,無法看到別人的優點。而且他們的理論往往都是來自自己的經驗,並且將這些經驗原封不動的轉嫁到其他事物上,卻沒能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當然,作為課本里的文章,在刪去了最後一句話之後,《賣油翁》不失為一篇優秀的課文,因為它講述的“熟能生巧”,對於學生時期的孩子們十分合適,可以鼓勵孩子們有一顆不懈努力,積極上進的心,並且在無涯學海奮勇爭先!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