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不如“佛系”人生!

人到中年,不如“佛系”人生!

人到中年,不如“佛系”人生!

在你年少時,有沒有總是汲汲營營,四處爭高下、爭意氣、爭虛名、爭虛利?

直到吃了虧、跌了跟頭、摔到頭破血流、遍體鱗傷,方知不爭才是做人的大智慧。

不知不覺間,青春時光不再,曾經的年少輕狂,終究是成為了過往。

話說,人都到中年了,還爭什麼呢?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須知人生在世,猶如深水靜流,遇事不爭才是生活的最高境界。

靜而不爭,看似“佛系”,實則暗藏《

易經·坤卦》“含章可貞”的智慧

,寓意著處事含蓄,不顯山露水,是為大智。

01

不與愚人爭對錯

爭論,在生活中難以避免。理論上來說,爭論是一件好事,因為雙方可以透過討論進行資訊互換,從而獲得更全面的資訊和認知,有助於我們多角度思考問題。

但是,也有些爭論,不僅內容毫無營養,還容易產生摩擦,影響情緒。

這種爭論沒有必要,也毫無意義。

有一個年輕人去請教一位長壽的智者:“請問你是如何做到健康又長壽的?”

智者回答說:“不與愚者爭對錯。”

年輕人說:“不可能吧,哪會有這麼簡單?做到這一點就能健康長壽嗎?”

智者回答說:“你是對的。”然後眼觀鼻,鼻觀心,不再理那位年輕人。

與愚者爭對錯,其實是對自己的一種無益的損耗。

那麼,孔子是如何處理無謂爭論的?

一天早上,孔子的學生子貢正在打掃院子,有人過來找他聊天:“你說一年有幾季?”

子貢回答:“四季。”那人反駁:“瞎說,只有三季。”於是子貢就和他爭論起來,爭論了一上午也沒有結果。

後來,兩人去找孔子評理。孔子瞭解原委後說:“一年的確只有三季。”那人很高興地走了。

子貢很不服氣:“一年明明有四個季節。”

孔子笑著說:“剛才那人,一身綠衣,是田間的蚱蜢幻化成的人形。

蚱蜢者,春天生,秋天亡,一生只經歷過春、夏、秋三季,哪裡見過冬天?

所以在他的思維裡,根本就沒有‘冬季’這個概念。你跟這樣的人那就是爭上三天三夜也不會有結果的。那為什麼不順著他說,趕緊將他打發走呢?”

人到中年,不如“佛系”人生!

有個“兩個人互相說對方蠢”的小故事:

兩人大吵一天,一人說三八二十四,一人說三八二十一。

相爭不下,告到縣衙上。

縣令聽罷,審都不審,直接說:“去,把三八二十四的拖出去打二十板。”

三八二十四不滿:“明明是他蠢,如何打我!”

縣令答:“跟三八二十一能吵一天,還說人蠢,不打你打誰?”

知理不爭論。真正成熟的人,他們不與愚人爭論,因為他們懂得包容不一樣的聲音。

人生苦短,無謂的爭執是在消耗時間,浪費生命,不如把有限的時間精力投入到有意義的事情當中。

世間紛紛擾擾,若是走得不急不躁,不慌不忙,對外界的無意義的爭吵一笑置之,埋頭苦幹自己喜歡的事情,自當會在人生路上遇到滿心歡喜的風景。

所以在生活中,不妨對別人的嘲弄報以無視,對其他人的質疑報以微笑。

02

不爭,默默積蓄力量

名利徒有其表,人們卻常為名利所囚。老子言:

“夫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

人到中年,不如“佛系”人生!

李健

李健出道多年,拒絕公司緋聞、炒作,拒絕大量商演邀請和綜藝。友人勸他:“多露臉,觀眾才不會忘掉你。”

可李健還是拒絕了,看淡名利的他,迴歸家庭,一年中大半年都在隱居,每天都是在家中院裡早起喝茶,閒時種花,剩下的時間就寫歌創作。

雖長久隱居,可只要李健一開演唱會,必定場場爆滿,一票難求。

很多時候,不爭並非是不進取,也不是消極處世,而是一種低調的智慧,懂得取捨,潛伏靜待。

清朝康熙年間,九子奪嫡,有門人向當時只是貝勒的胤禛進言,“不爭是爭,爭是不爭”。

胤禛聽從了門人的建議,果斷跳出白熱化的皇子鬥爭,耕田種地,作詩賞花。正是憑著這種不爭的處事方式,胤禛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老人們常說“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不爭就是一個準備金剛鑽的過程。在你實力達到之前要注意隱藏與避讓,不要處處鋒芒畢露。

只有不爭一時,才能取得長足進步。

所以,在日常工作中,我們也要保持低調與淡然的心態,不以事事爭先的態度去做事,才能在職場上走得更好更遠。

03

不爭,實則以退為進

人們疑惑:“不爭,豈不是消極的生活態度?”

《菜根譚》裡說:“處世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張本;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實利己的根基。”

意思是,為人處事讓別人一步,這樣才算是高明,退讓一步是日後進步的基礎;待人接物寬厚一點是福氣,與人方便就是自己方便,有利他人是為了對自己更加有利。

以退為進,是不爭的大智慧。

而為人處事懂得退讓,留足餘地的人,才能掌握人生的主動權。

人到中年,不如“佛系”人生!

曾國藩

當年,曾國藩一手建立了湘軍,靠著這支軍隊,平定了太平天國起義,並因戰功卓著被任命為兩江總督。

同時,他還被封為毅勇侯,成為了清軍入關以來級別最高的漢族官員。

但看著曾國藩不斷強大,朝廷陷入了擔憂和惶恐之中,生怕再出一個吳三桂。

當然,曾國藩也看出了朝廷的擔憂。當時,手下有的人建議曾國藩舉起反旗稱帝,有的人則建議對朝廷陽奉陰違,裝傻充愣。

曾國藩則力排眾議,主動認慫。他先把弟弟曾國荃送出軍隊,這相當於自斷左膀右臂。然後大量裁減湘軍,縮減機構。

朝廷一看,曾國藩如此忠於朝廷,也就漸漸打消了戒心。

最終,曾國藩不但穩坐兩江總督的位置,而且還成為晚清最大的實權派人物。

“常立人前遭人妒,木秀於林風必摧。”一個成熟的人,除了要有上進之心,更要這種有低調不爭的智慧。

退,是進的另一種姿態,是從容豁達的處世智慧。

倘若只顧眼前,只想一味爭取前進,最後卻一事無成。

人生很多時候皆是如此,看似不爭不奪地後退,實則是在往前奔進。

結語

年輕時,誰不曾夢想仗劍走天涯,爭得一番好天地?

唯有上了年紀才能明白,原來生命中最曼妙的風景,不過是一飯一蔬的煙火氣,一朝一夕的溫暖人情。

處世不爭,避去事端;

待人不爭,免去糾紛。

徑路窄處,留一步與人行,事到末端,留一尺青山在。

人到中年,何不“佛系”人生?

-End-

(所有圖片素材均來源於網路)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