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才子的一首七律,開篇就才思敏捷,頸聯更是千古名句

人生在世,有時困難重重,有時又機會多多。危急關頭,只要一直堅守和等待,也許會有柳暗花明的那一刻。機會面前,看似獲得了成功的捷徑,但也許會犧牲更多的東西。

俗話說,人心換人心,八兩換半斤。每個人都應該懂得感恩,也要善於換位思考,自己決意不做的事情,也要照顧其他人的感受。古代有一位詩人,就遇到過讓自己銘記一生的事情。下面分享唐代才子的一首七律,開篇就才思敏捷,頸聯更是千古名句。

唐代才子的一首七律,開篇就才思敏捷,頸聯更是千古名句

上湖南崔中丞

唐代:戎昱

山上青松陌上塵,雲泥豈合得相親。

舉世盡嫌良馬瘦,唯君不棄臥龍貧。

千金未必能移性,一諾從來許殺身。

莫道書生無感激,寸心還是報恩人。

唐代才子的一首七律,開篇就才思敏捷,頸聯更是千古名句

戎昱是唐代詩人,他登進士第後,曾遊歷於各個幕府,雖然擔任過刺史,但不久又被貶,晚年流寓異鄉而終。題目中提到的崔中丞指崔瓘,唐代宗大曆初年,崔瓘為潭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充湖南都團練觀察處置使。

《唐才子傳》裡記載,戎昱在湖南時,為崔瓘所賞識,要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他,但是他又不喜歡戎昱的姓氏,於是希望他改姓則訂議。戎昱聞之,作此詩以謝雲。

唐代才子的一首七律,開篇就才思敏捷,頸聯更是千古名句

首聯就盡顯才思敏捷,作者用青松比喻崔瓘的掌上千金,卻把自己貶低為“陌上塵”,還用“雲泥”二字,比喻彼此的地位高下懸殊。言下之意,自己人微言輕、身份卑賤,不敢高攀這樁親事。

作者沒有直接讚美那位大家閨秀如何閉月羞花,又怎樣知書達理;也不說自己如何四處漂泊、前途未卜,而是採用了精妙的比喻,表達自己與對方無法門當戶對,可謂才華卓越。

唐代才子的一首七律,開篇就才思敏捷,頸聯更是千古名句

詩人說到這裡,害怕崔大人誤解自己清高孤傲,於是頷聯又化用典故,進一步進行解釋。出句暗用伯樂相馬故事,作者以良馬自喻,以諷世人之不賢愚。對句的“臥龍”,比喻隱居的俊傑。《三國志 諸葛亮傳》中徐庶曾對劉備說:諸葛孔明者,臥龍也。

作者在此並非單純針砭時弊,也委婉地讚美了崔大人善於慧眼識人。作者如此一番陳述,傳達出自己有滿腹才華;“盡嫌、不棄”的對比,也讓對方感受到詩人對他的尊重和崇敬,實在是高妙的表達方式。

唐代才子的一首七律,開篇就才思敏捷,頸聯更是千古名句

頸聯是千古名句,“千金未必能移性,一諾從來許殺身。” 作者說自己秉性難移、一諾難改,即使千金驅使、刀劍相逼,也絕不會放棄自己的姓氏。

移性,有些詩評家作“移姓”,這是在附會崔瓘欲使戎昱改姓訂議之事。其實作者雖然有些言辭激切,卻與改姓之事無涉。同時“千金”又呼應之前的良馬,坐實了自己的才華。

唐代才子的一首七律,開篇就才思敏捷,頸聯更是千古名句

作者說出如此俠肝義膽的話語,雖然心中痛快無比,但也怕對方感到寒心,於是結尾兩句更顯理智和含蓄,“莫道書生無感激,寸心還是報恩人。”作者真誠地說自己非常感激崔大人,更希望有機會報答他的恩典。

雖然一樁姻緣未能如願,但是詩人的才智一定更讓對方敬佩。而作者也會感謝大人的知遇之恩,更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彰顯出不凡品質。

唐代才子的一首七律,開篇就才思敏捷,頸聯更是千古名句

戎昱的這首七律技法高妙,含蓄雋永,更彰顯出詩人的耿直秉性。作者在開篇採用了形象的比喻,看似自我貶低,其實卻更能打動對方。頷聯如同雙鏡互攝,既讚美了崔大人慧眼識珠,又暗指自己具有非凡之才,才能博得對方的賞識。

頸聯直抒胸臆,絲毫沒有隱晦和曲折言辭,彰顯出詩人的錚錚鐵骨。他寧願窮困一生,也絕不更名改姓。最後兩句又表現出才子體察入微,不忘記給人臺階下,所以說此詩實乃不可多得的佳作。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