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oup of Mr.|王充看到的《荀子》是劉向校的那本嗎?

【林桂榛】學問只問乾貨,只認“真知”或“真義”,那些虛的東西,可能人還沒死,就曇花雲渺矣,還自嗨的不行,可見格局渺小。

【林桂榛】孟書很多話語,是孟子感通備萬、修煉得道後的思想話語,說的也是他得道高人的身驗事實、精神真相、世界真知。他要救世渡人,只能就道講,就道性講,就天德人心講,就人與禽獸別的文明講,講得好,講得妙,告子與公孫丑等不明白不認同也照講不誤!

荀子儘管也神明自得得道了,但他如告子一樣主要講一般俗命的世界事實,一般俗人秩序的是非作為,所以他認為孟子高調過頭、過猶不及,指責孟子指習為性、認偽為本,故大批孟子性善論、五行說。荀況也講得好,講得妙,另一派不贊同不欣賞也照講不誤!

得道孟子講盡心以知性、踐形而見性,神明荀子講作偽以積性(習性)、踐行而成性(習性),在修煉成道高峰,孟荀並沒有實質差別或敵對。但是,這些“道”在大眾人世人身上,他是天賦本有還是人偽作成?而“得道”在光復張大本有還是在思慮作積創制?這是立場與思路的差異,各自演說自重,或無可與商量。

在一般肉人觀察上,其實很多人會更認同告荀所謂材性無禮義而無所謂道德不道德(善不善)之論。但在得道或重道者看來,這是昧本戕性、不識性天、拋棄本原的錯誤而危險的說法。所以孟派指責荀子無知而膚淺,荀派指責孟子無知而做作。把文明說成性天本有之教主論,與把文明說成人為作有的學宗論,自是花開兩支、各表一支,如是爭奇鬥豔、奼紫嫣紅,好看煞!

【周啟榮】@林桂榛 ”當然是西漢末皇室劉向團隊主持校定上簡存庫的欽定本子,他還能看到更前的戰國與西漢本子不成?” 這是一個推論!一個不是很合理的推論!即使王充能看到劉向的本子,沒有理由認為王室以外便再沒有荀子其他抄本的流傳!有人做過兩漢民間書籍的流通史嗎?大量出土的先秦文獻證明地方上流傳的文字的情況是正史沒有記錄的!推論可以,但不能視為必然的事實!你收藏那麼多49年以前的書,經過文隔的“焚書”後,為什麼你還能收集那麼多?我們可以推論:王充能看到其他荀子的版本,包括西漢甚至更早的抄本是可能的!除非劉向校書後,其他抄本都被毀滅了,朝廷不容許其他荀子抄本的流傳!有這些事情發生嗎?即使有也不能證明你的推論的必然性。秦焚書,漢初不是還有很多遺集湧現?

【林桂榛】@周啟榮 同意,當然是推理。但不一定絕對不是,也不一定絕對是。王充不算大官貴族家庭子弟,他家有戰國寫本諸子書,比董子讀漢前古本書還多,可能性不大,不能想象。

王充到帝國洛陽學習看書,應該是劉本《荀子》。注意,劉向前有很多荀書本子,年頭多,破爛得很,所以再編上簡,且是用當時的漢隸寫體文字上簡(有的經也用古文),注意這是一個寫體大轉折的時代,不是一般人都識戰國文字的,沒有那麼輕易。

王充看到的,當是今文字子,是新寫體本子,不是古文字子,他沒有那個條件,不僅他未必輕易看得懂戰國簡,而且到王充時,先秦簡也破損到何地步矣,他還能在國庫裡考古不成?或倒處買古董一樣收集古本荀簡不成?在文字轉折的時代,不要設想一般人都能漢隸輕易翻抄戰國簡,這需要專業能力,王充未必有這個能力,他接觸的竹書市場也未必有。

至於戰國簡到劉向時漢隸簡,它翻抄遺留的爛簡斷簡錯簡缺字現象是存在的,譬如《禮論》篇“本始材樸”處就是《性惡》篇錯出,《性惡》篇講智勇處就本是他篇羼入,這個並不難識別,秦漢古籍裡耕耘20年,就可以覺悟之。當然,這兩處是劉本之前錯亂的,還是劉本之後錯亂的(譬如漢後唐前),不好說,原則上更象古本錯亂、劉團未鑑所致。

劉向時校書上簡,一個重要任務是用新型國標字型上字,不能再戰國文字照描了(有些除外),為什麼隨後經學繁榮、文字學訓詁學發達,文字演變了,必須清楚這個歷史大情勢。不能想當然,抄書多簡單啊,讀古文多簡單,沒這回事,馬融鄭玄不是象我們吃素一樣就能成人精,沒這會事兒!

我們今天很多人古文水平如高中生,就想古文突破、儒學大創、繼往開來、一代宗師,我看是鏡子照多了,半抽瘋。

拿枚出土漢簡,我能猜五六成;拿枚戰國簡,我讀不下去,不能認識一二成,裘錫圭先生當可以八九成吧,但也會讀錯,就這麼殘酷。

【周啟榮】@林桂榛 你推論的都有可能是事實,但也有可能不是!【】內是我的迴應】你說:”王充到帝國洛陽學習看書,應該是劉本《荀子》【也不一定是,也可能是其他的漢隸本】 。注意,劉向前有很多荀書本子,年頭多,破爛得很,【不一定,理由下面提出】所以再編上簡,且是用當時的漢隸寫體文字上簡(有的經也用古文),注意這是一個寫體大轉折的時代,不是一般人都識戰國文字的,沒有那麼輕易。【雖然懂古文的越來越少,但不能假定王充不懂六國古文】

王充看到的,當是今文字子,是新寫體本子,不是古文字子【不一定】,他沒有那個條件【什麼理由?】,不僅他未必輕易看得懂戰國簡,而且到王充時,先秦簡也破損到何地步矣,【有可能,但簡牘儲存比紙帛好,不能假定如此!此外,漢初廢禁書令後殘舊的簡牘可以新抄流傳】他還能在國庫裡考古不成?或倒處買古董一樣收集古本荀簡不成?【漢代長安、洛陽都有集中買賣書籍的市肆,破落宗室劉梁便是靠賣家裡的書度日!不能排除大家豪門沒有戰國古本流到書籍市場!】在文字轉折的時代,不要設想一般人都能漢隸輕易翻抄戰國簡,這需要專業能力,王充未必有這個能力,【也未必沒有!】他接觸的竹書市場也未必有。”【現在出土的竹簡不是有偽的嗎?不是有學者如成祖明、李健懷疑清華簡為偽嗎?兩千年後都有高人可以做偽,有什理由假設兩漢時期沒有人能抄寫、偽作、辨識戰國以前的簡牘?】所以你提出的都是推論,有可能是事實,也有可能不是!絕非定論!嚴謹的學者需要知道哪些觀點只是推論,哪些是有可靠的文獻或歷史證據!不能混而不分!

【林桂榛】家貧無書,常遊洛陽市肆,閱所賣書,一見輒能誦憶——王充看的是今文字不是古文字,古文字他能“一見輒能誦憶”,裘錫圭先生即使帶了大腦硬碟錄製記憶超級好,他也做不到一見先秦古文簡就一口氣暢讀,跟中學生讀小學課文一樣容易,應該不至於如此。一切要考慮情理,當然也不絕對排除特例。戰國儒門辯“性善不善”的分歧,首先是情理,不是特例,是迴歸歷史常識,不是創造歷史特例。以漢儒“性善性惡”及“金木水火土五行”想象先秦也必是如此人性論、五行,也恰是違背當時歷史情理、生活常識的,動點腦子,想想當時常識。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