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真正的山水精神?五學者共話“中國文明與山水世界”

4月23日,“三聯·新知大會”第四季正式啟動。本季新知大會的主題是“我們的中國:文明探新”,邀請到哲學、歷史、考古、藝術、科技等領域的十六位學者,舉辦四場主題論壇。他們將圍繞中國文明的起源和發展,傳統文化中的山水精神,農業的起源、發展與未來,古代營造中的天文與人文等話題展開討論。

五學者共話“中國文明與山水世界”

新知大會第四季第一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趙汀陽、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教授尹吉男、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王銘銘和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魏斌一起,共同探討“中國文明與山水世界”。該場活動由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渠敬東主持。

何謂真正的山水精神?五學者共話“中國文明與山水世界”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趙汀陽

會上,趙汀陽指出,山水有文化性的山水,也有自然的山水。在《歷史·山水·漁樵》一書裡,他主要考察的是自然山水。“因為自然山水才是漁樵生活和思考的地方。”趙汀陽說。

他指出,自然山水是荒野和社會的中間地帶,所以一邊能夠看到天道、自然之道,一邊能夠看到俗世、社會。“漁樵就是藉著山水這樣一個近乎道的眼光,來看俗世歷史的變遷。在這裡,山水是作為道的顯形,是一種形而上的存在。”

何謂真正的山水精神?五學者共話“中國文明與山水世界”

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教授尹吉男

尹吉男談到山水畫這樣一個畫種的隆盛與歷史上中小地主階層崛起的關係。他認為,自晚唐以來,大貴族逐漸衰落,下層階級中小地主不斷成長。與之相應的是,從前佔據主流的人物畫被壓縮在宮廷內部,山水畫興起,至北宋中後期已變成“非常有權力的畫種”。

“中小地主住在鄉野,山水是他們的現實,最熟悉的景觀。”尹吉男說。他認為,這個階層的崛起,帶動一種前所未有的獨特的審美方式,其中包括很強勁的對寫實的否定,產生出山水的概念和獨特寫意的山水觀,兩者疊加在一起,最終形成中國獨特的文化景觀。

何謂真正的山水精神?五學者共話“中國文明與山水世界”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王銘銘

王銘銘從王國維《人間詞話》裡提出的“無我之境”出發去反觀人類學的研究。他說,假如我們觀望的自然,我們認識的自然中,沒有自己的影子,這叫“無我”。近代以來西方人的宇宙觀也告訴我們自然是沒有人的。而人類學一開始就是針對自然主義的“無我”來提出它的各種理論。

事實上,“王國維《人間詞話》說雖然中國的詞裡有無我之境,但是這個無我之境一樣是跟人相關的,只是描述的時候沒有把自己放進去。”王銘銘說。作為人類學家,他認為,我們重提山水的原因,是為了把人放在更廣闊的世界裡去理解。“中國文明與山水還要研究,但不能使我們的視野侷限於人自己的社會組織,也不能把中國文明界定為跟自然世界無關的一種人的世界的表現。與此同時我們也不能把自然世界和人文世界二元對立看待。”

以連線方式參會的魏斌則提到,文化性的山水最大的功用在於“唯遠喧譁,使心不亂也”。遁入山水之間的人,“可以逃離社會秩序,讓精神得到一定的舒緩和自由感。或者說修行者精神可以得到專一,不太受到外界的打擾,更好地完成自我的修行。”

當代社會如果有山水的話,山水又在哪兒呢?魏斌說,首先是實在性的山水,人們在風景遊覽和短時的居住中感受到一種精神的逃離。其次是內心營造的山水。“真正的山水精神應該代表什麼呢?我感覺應該是一種磊落的個體精神或者由這個而支撐的磊落的社會。”

何謂真正的山水精神?五學者共話“中國文明與山水世界”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渠敬東

渠敬東則表示:“現代世界的整體難題就是我們每天都想抓住什麼,我們抓住才安全。但是中國山水其實恰恰不是這樣。我們要在各種地方遊走,不是遊在山裡,我們坐在這兒也可能達到遊居,我把我寄託在哪裡這件事非常重要。”

同時他也認為,今天幾位學者坐在一起討論問題的時候,也是一個“山水狀態”,很自由的,舒展的。“所以山水不止是一個概念,也不止是一種思維,應該是好好活著的生生不息的東西。”

將學者的研究轉化為大眾都能享有的財富

在當下,知識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新,無論是科學技術,還是人文社科乃至藝術領域,新發現、新探索和新成果層出不窮,並以同樣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影響人類的社會和生活。一直以來,無數的學者為此付出了大量的心血,著書立說。可惜的是,他們的新見解、新想法,往往只是發表在專著和論文中,只在學術討論時闡述,只在學術圈子中流傳。

三聯書店一向將學者的這些研究看作寶貴的資源,希望經過進一步的加工提煉後,使之轉化為大眾都能享有的財富。三聯書店希望透過新媒體,以現場活動、線上直播等形式,連線線上與線下,讓專家的思考離開書齋和專業讀物,面向大眾“三聯·新知大會”邀請科學、人文、藝術各大領域的一線學者專家,向公眾深入淺出地呈現相關領域的新動態、新觀念和新方法。依託新技術和新模式,再次為學者與公眾搭建起思想與知識溝通的平臺,延續基於現實的大眾啟蒙,將人們思考的點滴匯攏、聚合,理解當下,瞭解彼此。

何謂真正的山水精神?五學者共話“中國文明與山水世界”

“三聯·新知大會”第四季第一場嘉賓合影

“我們認為,知識永遠承諾開放,而不是封閉。分享、交流與體驗是破除習見與定見最好的方式。知識的可靠性不僅來自權威,更來自開放的對話。因此我們的新知大會,不僅是一個線下的活動品牌,而將是一個面向中層以上知識大眾的知識服務專案,透過新的技術手段,透過分享與體驗,使得知識資源能夠在學者與公眾之間雙向流動——對學者而言,知識經過了質疑、挑戰、檢驗而變得更具理性;對讀者而言,平常看上去冷僻、高深的問題因走出書齋變得親切而感性。知識本身也因分享與體驗激盪出更多的可能性。”

以從容不迫的心態去認識中國文明的獨特性

深厚的文明積澱是大國崛起的基石,中國文明歷經數千年積累了大量的文化資源,這一資源尚未被我們充分利用。一百多年來,在中國現代化發展的歷程中,我們曾以實用心態去了解學習西方文明,妨礙了我們更深刻地理解西方文明內部的複雜性和多樣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中國文明的獨特性。在中國現代化程序取得階段性成果的今天,我們應當有機會“跳出一切成見的圈子”,以中國文明的歷史視野去看世界,以從容不迫的心態去認識中國文明的獨特性以及它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那麼中國文明積累的龐大文化資源就會發揮出其巨大潛力。

誠如張光直先生所言,要把中國文明的這種潛力發揮出來,我們需要同時做三件事,一是深入研究中國文明,二是儘量瞭解學習世界史,三是深入瞭解各種西方人文社會科學理論,有了這三個條件我們才能知所辨別。做這些工作都需要長時間,深功夫,需要每人從具體問題著手,同時又要求打破專業的壁壘而形成 “不是專業而是通業”的研究格局。為此,幾代學人,大量的工作和努力,三聯書店也出版了他們的許多著作。

參與此次新知大會的嘉賓和三聯書店都希望透過這樣一次活動的開展和更多相關圖書的出版,向公眾介紹多學科、多面向的有關中國歷史與文明研究的最新進展,更期待這些知識資源在經歷了學者與公眾之間的雙向流動之後,因分享與體驗而激盪出的更多的可能性。

據悉,“三聯·新知大會”是創辦於2018年的年度讀書活動,至今已舉辦四季。活動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及其旗下三聯韜奮書店、三聯生活傳媒等子品牌聯合打造。旨在推廣深度閱讀與學術普及,邀請人文、藝術、科學等領域的一線學者,深入淺出地呈現相關領域的新知識、新觀念和新方法。學者與公眾,面對面聆聽、交流、碰撞……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更新觀念、啟發思維。

南都記者 黃茜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