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茶器,古代手工匠人們的出圈之作!

唐朝茶器,古代手工匠人們的出圈之作!

千年前,在一個唐代墓葬的壁畫中,有這麼一幅《對弈圖》——一位美麗的侍女亭亭站立,手捧茶托端著茶。這一簡單刻畫的茶具卻有著複雜的身世,在唐人的歷史中頻頻現身,述說著那時飲茶風氣的盛行。

那麼今天,就讓小編帶大家瞭解唐朝茶器的悠悠歷史吧!

分工細緻的唐朝茶器

在受世人敬仰的唐朝“茶聖”陸羽的鉅作《茶經》裡就詳細記錄了當時的飲茶器具,將茶器大致分為7大類,共二十餘件。

第一類是生火、燒水和煮茶器具,有風爐、承灰、莒、炭棲、火篋、鍍、交床、竹夾。

其中“筥”是“以竹織之,高一尺二寸,徑闊七寸”的主要用來放置木炭的器具,其形狀有有圓有方。“炭撾”則是“以鐵六稜制之,長一尺”的頭部尖,中間粗的器具,主要是用來碎炭的。“鍑”是“以生鐵為之,今人有業冶者,所謂急鐵”的鍋具,其一般用生鐵鑄造。而“以十字交之,碗中令虛,以支鍑也”的“交床”是“鍑”的載器,匠人們將其中間挖空,用來放置鍋具。

唐朝茶器,古代手工匠人們的出圈之作!

第二類是烤茶、煮茶和量茶的器具,有鏝夾、紙囊、碾、拂末、羅合、則。從這些器具的名稱來看,讀者是難以想象其真實模樣與功用的,但實際上,這些茶具的設計是既簡易又充滿巧思的。

先以“紙囊”為例,紙囊 是“以剡藤紙白厚者,夾縫之” 的雙層紙袋,唐人用來這件小物來貯藏烤好的茶,這樣可以長久儲存茶的香氣,不至散失。

唐朝茶器,古代手工匠人們的出圈之作!

而“羅合”和“則”是“羅末,以合蓋貯之,以則置閤中”的一對茶具搭檔。“羅合”是一個放茶的盒子元件,古人先將剖開的大竹片彎曲成圓狀物,然後以紗或絹做羅衣,剩下的部分——盒則用竹節或杉木片製作並彎曲成圓狀,最後塗上漆,就完成了可以儲放茶的工具。“則”是一種量器,是用海貝、蛤蜊之類,或銅、鐵、竹製成的匙和策,其製作原料來源豐富。

唐朝茶器,古代手工匠人們的出圈之作!

第三類是盛水、濾水和提水器具,有水方、濾水囊、瓢、熟盂。我們來詳細瞭解一下水方和濾水囊。首先,“水方 ”的製作方法是“以椆木、槐、楸、梓等合之,其裡並外縫漆之,受一斗” ,其大意是用椆、槐、楸、梓等木板拼合成一個無蓋盒子,然後裡裡外外的縫隙用漆膏塗密,水方的功用是盛水。“漉水囊”的製作方法是 “若常用者,其格以生銅鑄之” ,其整體分為兩部分:用生銅鑄造的骨架和用青篾絲編織的袋子,其主要目的是用來過濾淨水。

唐朝茶器,古代手工匠人們的出圈之作!

第四類是盛鹽或取鹽的器具,有鹺簋、揭。“鹺簋” 的製作方法是“以瓷為之,圓徑四寸” ,製作的形狀可以是盒狀、瓶形和為缶狀,主要功能是裝鹽用。“揭”,則是用竹製成,其長四寸一分,寬九分是作為取鹽的工具。

第五類是盛茶和飲茶的器具,有碗、札。

第六類是裝盛茶具的器具,有畚、具列、都籃。其中,“畚 ”的製作方法是“以白蒲卷而編之,可貯碗十枚” ,主要作用是收納茶碗,一般可以裝下十個碗,也可用圓形有蓋的竹筐代替。具列是用來收斂和陳列各種茶具的帶門小櫃,其可用純木或是純竹製成,也可木竹兼用。都籃 “以悉設諸器而名之” ,主要功用也是收蓄各種器具,它內有竹篾織成的三角形方眼,外面用較寬的雙篾作經線,不僅容量較大而且穩固實用。

唐朝茶器,古代手工匠人們的出圈之作!

第七類是洗滌和清潔用的器物,有滌方、滓方、巾。“滌方”的製作方法是用楸木製成近似於“水方”的盒狀物,主要用來盛放洗滌茶具後的汙水。滓方,製法同滌方相同,是用來收集茶渣等物的小盒子。巾 的製法是“以絕布為之” ,即用粗綢子製作,長二尺,以清潔茶具。

匠心獨具的唐朝茶器

唐朝茶器不僅分類細緻,而且製作工藝極高。

我們先從它的製作材料來看,就有瓷類、金銀類。

首先從瓷類茶器來說,在唐朝,瓷器發展超越前代,青瓷、白瓷進一步發展,形成南青北白的局面,燒製出了馳名中外的唐三彩和釉下彩。此時瓷窯場數量增加,瓷器生產力不斷提高,這一點可以在瓷類茶器的發展上反映出來。

唐朝茶器,古代手工匠人們的出圈之作!

唐三彩

在陸羽的《茶經》就有對當時各地生產瓷器品質的細緻評論。其內容是:“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嶽州次,壽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處越州上,殊為不然。若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類雪,則越瓷類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綠,邢不如越,三也……”

唐代著名的青瓷窯,就有越州窯、鼎州窯、婺州窯、嶽州窯、壽州窯和洪州窖,而在這六大瓷窯中,陸羽把越州窯放在首位,認為越州窯燒製的茶碗為最好。

陸羽如此排位也是有緣由的。

越窯歷史悠久,從東漢時期就開始生產,到了唐、五代時期發展到鼎盛時期,代表了當時青瓷的最高水平。並且越窯瓷青瓷與唐代的飲茶風尚關係十分密切,其瓷質造型,釉色之美,深受飲茶者的喜愛,反過來,唐朝的飲茶風尚也影響了越窯青瓷的型制生產。

唐朝茶器,古代手工匠人們的出圈之作!

越窯青瓷

越窯青瓷在初唐時胎質灰白而松,釉色呈青黃色;到了晚唐時其胎質變得細膩緻密,胎骨精細而輕盈,釉質腴潤勻淨如玉,釉色為黃或青中含黃,無紋片,匠人普遍使用素地垂直劃紋的裝飾方法,使得瓷器形態顯得豐潤又純淨,深受當時好茶唐人的喜愛

接著是金銀類茶器的發展,這一類主要歸到唐朝的宮廷茶具。宮廷茶器有其專屬的風雅,高貴且富有禪意。但是受技術限制,金、銀此類物質冶煉困難。所以,對於當時的工匠來說製作金銀茶具可不是一件易事。那麼純金純銀類的茶器相對較少,匠人們將金銀作為裝飾品,通常用在器具的表面鎏金,既可以成為華麗的裝飾,又可防蝕。

唐朝茶器,古代手工匠人們的出圈之作!

唐朝宮廷茶器

這種”鍍金“手法,是在銀白底色之上施以金黃鎏金,從而形成金黃色調。總體上,白色可以給人一種透亮高潔之感,飾以金色又凸顯高貴華麗。

在大唐宮廷金銀茶具上,其紋飾繁多,出名的紋樣就有八種:蓮瓣紋、流雲紋、渦紋、火焰紋、弦紋、菱形紋、蔓草紋、團花紋。每一樣紋飾飽含不同的寓意。以流雲紋為例,其由若干雲朵連線構成,線條流暢,彎曲飄逸,寓意著高升如意。

唐朝茶器,古代手工匠人們的出圈之作!

流雲紋

唐朝茶器的製作日益興盛,為茶文化的發展打上了一支強心劑。那麼,宋朝時期的茶器發展又是怎麼樣的呢?我們將在下篇文章進行探討。

感謝大家的閱讀,我是作者薄涼,如果你喜歡我們的文章,別忘了給我們點贊,或者分享給更多的朋友看哦~關注我們的企鵝號蘇家酒窖,每天瞭解到一點傳統文化。如果你想進一步瞭解,也歡迎留言告訴我們哦!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