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虐型人格,如何擺脫施-受虐關係,踏入好的親密關係?

武志紅老師說,人們對自己的痛苦都有一種熱愛。

受虐型人格會主動地追求痛苦來感到愉悅,

除了身體上的受虐,

在精神上他們的受虐傾向往往表現為過度依賴他人、自我貶低、無法自己做決定等。

有受虐者就會有施虐者,施虐者往往透過對他人施加痛苦,或控制別人來感到愉悅。

事實上,施虐者和受虐者是相互依賴的,並且

受虐傾向和施虐傾向,往往會同時出現在一個人身上!

也就是說A事件的受虐者,可能會成為B事件的施虐者,去對比自己更弱小的個體實施虐待。

受虐型人格,如何擺脫施-受虐關係,踏入好的親密關係?

前面提到,施虐者和受虐者是相互依賴的,因此施-受虐關係有利於帶給關係中的人安全感,以及逃避孤獨,而拆分開說,

對受虐者,施-受虐關係可以幫助其躲避掉責任,而對施虐感,可以利用受虐者來逃避無能感。

施-受虐關係看似可以讓施虐者和受虐者互利互惠,但實際上這種安全感與滿足只是假象,它只能暫時掩蓋人們的焦慮和恐懼。

只有擁有正常的親密關係,才能獲得長久的安全感。

首先要了解施-受虐關係是如何形成的,才能對症下藥,建立正常的親密關係。臨床試驗證明,施-受虐跟童年創傷是緊密相關的。

受虐型人格,如何擺脫施-受虐關係,踏入好的親密關係?

主要來源於以下5種童年創傷模式:

1、曾遭遇過未經良好處理的喪失,比如父母的突然離去。

2、養育者比較挑剔,或者常常使孩子感到內疚,比如養育者說為了你我辭掉了工作,你連及格都做不到。

3、父母與子女關係倒置,子女要代替爸爸或媽媽,去照顧、支配另一方。

4、童年經歷了暴力、虐待性事件。

5、家庭抑鬱史,孩子認為自己要為家庭負責。

如何擺脫施-受虐關係,建立正常的親密關係?

·關注對方的需要,學會真誠地付出

尊重對方的獨立性;與對方溝通時,傾聽他們的真實需求,而不是主觀臆測;支援對方透過積極、健康的方式實現自我。

·愛人之前先學會自愛

尊重自己的獨立性;從小事開始,去滿足自己的需求,並學會承擔責任;捍衛自己的權利和邊界感,學會拒絕。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