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專題|想要男友“寵”我,難道有錯嗎?

七夕專題|想要男友“寵”我,難道有錯嗎?

相信看過韓劇《愛的迫降》的觀眾,或多或少會羨慕劇中男女主的愛情。

編劇給女主尹世麗安排了一位堪稱全能的男友李正赫,相貌英俊,對女主一往情深,為女主排除萬難,及時解除女主的各種危機,默默付出滿足不求回報。男主與女主之間的甜蜜愛情不禁讓人心生嚮往。

七夕專題|想要男友“寵”我,難道有錯嗎?

不難發現,不少編劇在寫戀愛型別的劇本時,總會或多或少的寫一些女主被男主寵溺的情節。

觀眾們在螢幕外心中激盪,一邊感嘆羨慕,一邊暗暗憧憬著自己將來也能找到這樣寵自己的伴侶;有物件的則暗示或明示對方學學別人,寵寵自己。

在生活中,我們也總能聽到身邊的朋友說希望能找個寵自己的物件,也會在伴侶寵自己時很開心、幸福。

明明都是獨立的成年人,在其他人面前會保持獨立的形象,遇到問題也明白要靠自己解決,但還是會想擁有一位能包容自己,能接納自己,能寵自己的物件。

這讓我們不禁思考,大家為什麼想擁有一位能無限包容我們的伴侶呢?

七夕專題|想要男友“寵”我,難道有錯嗎?

想被“寵”的由來

希望有強大的人來保護自己,為自己遮風擋雨,滿足我們的需求……

這樣的人,其實我們小時候也曾擁有過,那就是我們的父母。在我們的嬰兒時期,父母就扮演著這樣的角色。

七夕專題|想要男友“寵”我,難道有錯嗎?

嬰兒時期,我們的生活是這樣的:

餓了,有父母餵奶;

冷了,有父母為我們添衣;

熱了,有父母來扇風;

髒了,父母會立刻幫我們清潔;

不舒服了,父母來抱來哄;

父母還會陪我們睡覺,逗我們開心……

在這個階段的我們,無論是生理上還是心理上的需求,都能有強大的父母來及時滿足;我們不用付出很大的努力,只需哭一哭,鬧一鬧,便有了大人們的無限關注與呵護。

心理學上稱這個時期為“全能自戀”期

,嬰兒覺得我是無所不能的,我一動念頭,和我完全渾然一體的世界(其實是媽媽或其他養育者)就會按照我的意願來運轉。

而隨著我們的身心發展,我們慢慢學會了與父母分離,成為一個獨立的人。

我們需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去面對生活中的風風雨雨,面對外界的各種衝突。

當遇上自己難以應付的狀況或是力量不足時,這就好像回到嬰兒時期自己無法滿足自己的需求,需要父母的幫忙時一樣。

此時的內心會渴望身邊出現一位能像父母支援嬰兒時期的我們那樣給予我們力量的人,不嫌麻煩、不辭勞苦、不求回報的付出,無條件的接納、照顧自己。

所以,有的時候,想被“寵”,並不是我們欲逃避現實或不獨立,而僅僅是感覺到內心的需要,尋求片刻的陪伴與支援;

在現實受挫、洩氣後,想要在親密關係中獲得及時的充電與再次前行的力量。

七夕專題|想要男友“寵”我,難道有錯嗎?

七夕專題|想要男友“寵”我,難道有錯嗎?

對無條件的愛的渴求

想要被“寵”,這個“寵”,其實更多的是希望別人能全然接納我們,無條件地愛我們。

而在成年後會有這樣的需求,可能是由於早年經歷中沒有得到充分的滿足。

在這裡,需要澄清的是,無條件的愛不是指要什麼給什麼,而是我給你在我能力範圍內能給的,不以回報為目的的愛。

舉個例子,《哆啦A夢》中哆啦A夢給大雄的便是無條件的愛,哆啦A夢給大雄的幫助,都是在它的能力範圍內的,也沒有要求大雄回報它;

對於大雄過於任性的要求它會拒絕,但它會願意與大雄一起去面對困難,一起解決。

小的時候,很羨慕大雄能有哆啦A夢;長大了才明白,原來那是對無條件的愛的渴望。

這份愛,一開始是由我們的父母給予的。

有的人很幸運,在早年便從父母那裡獲得了;而那部分有所缺失的人們在長大後,心中的渴望一直存在,驅使著他們去尋覓。

並非天下所有的父母都懂得很好地表達自己對子女的無條件的愛,因此現實中,孩子所感受到的也可能不盡人意。

“如果你沒有好好學習的話,就不是爸爸媽媽的乖孩子哦!”;

“你不乖乖聽話的話,媽媽/爸爸可不高興了咯”;

“搗亂的孩子,媽媽/爸爸不喜歡的哦”……

是不是挺熟悉的話語?當傳遞到小孩子那裡,他們的理解是這樣的:“我只有好好學習/乖乖聽話/不搗亂,才是父母的好孩子,才能得到爸媽的愛。”

父母的表達方式,讓我們覺得只有自己達到父母的要求後,父母才會愛我們;而我們自己本身,好像是不值得被愛的。

如果孩子心中的愛不足,甚至有些父母對孩子情感忽略令其極度缺愛,孩子長大後,會去追尋愛,希望能找到一位能無條件愛自己的伴侶,填滿愛的缺口。

七夕專題|想要男友“寵”我,難道有錯嗎?

七夕專題|想要男友“寵”我,難道有錯嗎?

沒能成長的孩子,固著在“全能自戀”

然而,我們也會發現有些人要求伴侶對自己的“寵”,像是在要求對方滿足自己的全部需求,無論合理與否,一旦對方在哪一方面疏忽了,便是不愛自己了;也需要伴侶時刻的陪伴、照顧和關愛。

就像在七夕節,有些女孩仍然有這樣的幻想:無需開口,戀人會精準地感知到我的需求,突然送來驚喜的禮物,分毫不差地擊中我的喜歡。

我的朋友小B便是這樣的人。剛開始接觸時,感覺她會有些天真任性,但不失可愛。

知道她有個很寵她的男友,心裡還有點小羨慕,但後來聽到她與男友的事情後,讓我大跌眼鏡。

一次回家路上,她與男友的電話,很生氣地說:“你早上竟然沒有給我發早安、也沒有給我訂早餐!你知道嗎,我都是餓著肚子出門的!你一點也不愛我!”

說完,氣呼呼地掛了電話。而男友那邊趕緊回電話過來,小B卻一次次結束通話。

其實,她的男友工作比較忙,很多時候都需要加班,甚至通宵,平時會盡量滿足小B的各種需求,但疏忽在所難免。

小B作為一個成年人,男友偶爾一次沒有給自己訂早餐,自己就只能餓著,實在是難以理解。

小B要求的“寵”,其實是在渴望全然的滿足,一點瑕疵都不能有,否則就是與“沒有”、“不愛”無異。

“你沒有滿足我想要的全部,就是不愛我”這樣的心態,更多是固著在“全能自戀”。這往往與我們的成長經歷有關。

有的父母只能給予孩子有條件的愛,或者給予是極度有限的;

而有的父母則無底線地對孩子付出太多的“愛”。媽寶男、任性千金、巨嬰……

都是我們對這些在溺愛中長大的孩子的稱呼。電視劇中也有各種刻畫,《都挺好》裡的蘇明成、《青春須早為》裡的孔浩等。

父母全方位的過度的“愛”,侵佔了孩子的成長空間,與父母之間沒能完成個體化分離,無論年齡多大,其本質始終是個沒長大不獨立不成熟的孩子。

以致成年後在親密關係中,依舊是以自我為中心,無法忍受欲求不能及時滿足;習慣性地享受和依賴,要求伴侶滿足自己的一切要求。而伴侶稍稍沒有做到,便是不“寵”自己,不愛自己。

想要被寵,不是嬌縱,不是無限的滿足;是希望能被支援,能積蓄繼續前行的力量。

這才是被寵的正確開啟方式。

END

▎本文為中心原創文章,轉載時請標明出處,未經許可擅自使用者,本公司保留依法追究的權利。

下方檢視

歷史

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