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第三衛生間更重要的是互相體諒

劉遠舉,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媒體撰稿人

全文3100餘字,讀完約需6分鐘

公共場所有更多的第三衛生間、第三更衣室,體現了城市社會服務的精細化與人性化,這是文明的標誌。而比硬體更重要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體恤之情。一方面家長應當自覺需約束孩子不給他人造成太大的困擾,另一方面,在國家鼓勵構建生育友好型社會的當下,社會觀念不妨對孩子好一些,對父母體諒一些。良好的公共空間,需要每個人參與營造。

什麼是第三衛生間

近日“游泳館更衣室每天都有女性帶兒子進來”的話題衝上了微博熱搜。根據當事人的微博,其所在的游泳館女性更衣室,每天都有母親帶著十多歲的兒子進門,還不止一位。這些男孩子還會進入女浴室一起洗澡,肆意打量他人,讓她感到屈辱萬分。對此現象,游泳館的工作人員說,“孩子太小,管不了”;孩子的母親則反唇相譏:“孩子又看不懂的,就你金貴怕看!”

與更衣室類似的問題是衛生間尷尬。很多媽媽都會遇到獨自帶兒子出門的情況:兒子該去哪兒上衛生間?孩子小,需要幫助如廁。讓孩子獨自去男衛生間不放心,如果自己帶去女衛生間,又會引來很多批評。日前上海迪士尼就出現了這樣的事例,母親帶男孩進入女廁,孩子出於好奇,從隔間門的下方逐個往裡看,讓許多女性非常不適。

解決這些尷尬的最好辦法,是第三衛生間。

所謂“第三衛生間”,是衛生間中專門設定的、為行為障礙者或協助行動不能自理的親人(尤其是異性)使用的衛生間。比如,家庭成員外出時,有可能是媽媽帶著三四歲、六七歲的兒子,或反之,爸爸帶著小女孩;再比如,女兒帶著年邁不能自理的父親,或兒子帶著年邁不能自理的母親,這時都需要第三衛生間。另外,一些殘疾人因隱私或方便等問題,也需要特殊的衛生間。目前在發達國家的公共設施中,第三衛生間已成為標配。在中國大城市新建的公共和商業設施中,第三衛生間也已經很常見了。不過,中國很大,經濟發展差異也大,各方也還在進一步加快推進第三衛生間的普及。

比第三衛生間更重要的是互相體諒

▲ 所謂“第三衛生間”,是衛生間中專門設定的、為行為障礙者或協助行動不能自理的親人(尤其是異性)使用的衛生間。 © 快資訊

2016年年底,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修訂的《城市公共廁所設計標準》中就已明確要求,城市中的一類固定式公共廁所,二級及以上醫院的公共廁所,商業區、重要公共設施及重要交通客運設施區域的活動式公共廁所,均應設定第三衛生間。

2021年5月,交通運輸部辦公廳也印發了《深化公路服務區“廁所革命”專項行動方案》,就第三衛生間做出了相應的要求。通知要求高速公路服務區,與具備條件的普通公路服務區,省國道服務區應設定第三衛生間,完善兒童如廁設施,滿足異性家人陪侍使用需求。《通知》還進一步要求,第三衛生間,宜設定在公共衛生間出入口附近易識別、易到達的位置,不與男或女衛生間共用出入口,為封閉獨立空間。

隨著這些措施的逐步落地,第三衛生間會逐漸解決媽媽帶兒子,爸爸帶女兒的出行尷尬問題。

第三衛生間的替代方案

不過,硬體的建設需要時間和資金。

第三衛生間完全普及還需要有相當長一段時期。那麼,在這個階段,媽媽帶小男孩,爸爸帶小女孩該怎麼辦?

解決這類問題,稍微折中一點的辦法,是建立無性別廁所。

無性別廁所本是針對男女如廁時長不同造成的女廁擁擠,提出的一個解決方案。無性別廁所由一個個封閉的隔間構成,男女都可以進入。這樣可以充分利用男廁空閒的位置,解決女廁排長隊的現象。但同時,無性別公廁,對不能獨立如廁的老人、孩子、殘障人士也是一個很好的照顧措施。當然,尷尬或許也有一點,因為男女廁位緊靠著,中間只隔了一層薄板。但吃喝拉撒睡,都是正常的生理現象,沒有什麼不好意思的。所以,總體上,社會上對無性別廁所還是持肯定態度。

比第三衛生間更重要的是互相體諒

▲ 無性別廁所由一個個封閉的隔間構成,男女都可以進入。 © The Sun

然而在現實中,無性別廁所也沒有那麼普及。

雖然激烈反對母親帶著小男孩進女廁的人對於這種困境提出了建議,卻幾乎都是沒有育兒經驗的空想,不能起太大實際作用。比如,提倡爸爸而不是媽媽帶兒子——然而出門在外,媽媽帶兒子,爸爸帶女兒,都是非常常見的現象;給孩子穿尿不溼——一般孩子3歲左右,就不會用尿不溼了,強行用尿不溼,對孩子的自控能力,人格和心理發育都有負面的影響;在無人的角落尿到奶茶杯中——現場不一定有杯子,而且無人的角落也是公共空間;請工作人員帶到衛生間——工作人員有自己的工作,而且,幫助如廁並不是簡單的看著那麼簡單,要幫忙穿脫衣褲,還要幫忙擦屁股,依靠工作人員去做,並不現實。

那是不是就完全沒有辦法了?

其實,媽媽帶小男孩進入女廁,不是完全不可以接受,女廁都有隔間,在隔間裡如廁,其實既不侵犯女性,對小男孩也沒有影響。相比於無性別公廁,男女進入相鄰的隔間,和媽媽帶男童進入女衛生間沒有任何差別,甚至後者的尷尬更小。畢竟媽媽帶的是幼童,而無性別公廁,是在成年男子的注視下進入隔間,處理生理問題時,僅僅一板之隔。

去年山東一家商場在女衛生間設定小便池,就招來激烈批評。其實發達國家比如日本也有這樣的做法。仔細想一下就不難發現,這是在第三衛生間之外的,最低成本的妥協之道。

有趣的是,無性別公廁雖然會“有點尷尬”,但還是被認為是解決男女廁所比例不科學的一個辦法,沒有引發任何爭議。

但媽媽帶男童進入女廁的行為,卻往往會引發軒然大波。

那麼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爭論的本質真的是缺少廁所嗎?

實際上這類爭論本質上不是一個女性權益問題,試圖把“侵權”的小男孩擋在女衛生間這一隱私空間的外面,而是不同年齡女性的對立問題。

在年輕未育女性這方面,具有相同觀念的,沒有生育的年輕人有更多的時間消耗在網際網路上,聚集在一起或相互呼應進行表達,形成更大的聲音。由於生活經歷所限,他們對於孩子的容忍度更低。而已育的父母由於時間和精力所限,並不會來參與這類爭論,在輿論上就相比呈現弱勢。

由此形成了所謂的“厭小”文化。

比如,普遍的對“熊孩子”的厭惡,對高鐵上、飛機上孩子吵鬧的低容忍度。

在這場爭論中,很多女性以為自己討論的是性別對立問題,把怒火投射向那個尿尿的小男孩,但她們實際攻擊的,是孩子背後、同樣身為女性的母親。

這種爭吵甚至進一步帶動了主流輿論,對孩子、父母變得苛刻。

比如文章開頭那個關於更衣室的微博,一個沒有基本時間、地點、人物的三無圖片,就變為一場全國性的話題狂歡。後來的訊息也證明,實際上這是釋出人找了一張網路圖片,添油加醋地製造煽動效果。

比第三衛生間更重要的是互相體諒

▲ 關於更衣室的微博配圖並未包含基本的時間、地點、人物要素。 © 新浪微博

在母親這方面也不是沒有改進的餘地。

迪士尼的事件裡,樂園裡設有第三衛生間,而且有的網友看到孩子爸爸就等在門口。這樣的情況,是不是應該由爸爸帶孩子去如廁?把男孩帶進女廁,應該直接進入隔間解決問題,而不是放任他們亂跑亂看。小孩子也許只是出於好奇,沒有性的窺視,但在將女衛生間視為性別私密場所的人來看,就會非常不適。

孩子怎麼進異性廁所?

科學研究表明,從2歲半開始,孩子就有了性別意識,他們會對爸爸或媽媽的身體結構產生興趣。

沒有正確的引導,或者不恰當的刺激,比如進入異性浴室或衛生間,有可能會引發今後的性別認知問題,或者刺激早熟。而且,這同時也侵犯了他人隱私,引來衝突。

相比於可以直接進入隔間的男童,更難處理的是爸爸帶著女童的困境。男廁更加開放,小女孩路過男性的小便池,用餘光就有可能看到其他男性,這會對女童會造成不好的刺激。那麼,如何科學地帶幼童進入異性衛生間呢?

首先,要告訴孩子,男孩應該進男衛生間,女孩應該進女衛生間,但因為你太小,媽媽/爸爸不放心,所以要一起進去。

對於女童的情況,應該儘量事先確定男廁沒有人,起碼沒有人小便,或爸爸儘量選擇走能遮蔽小孩視線的一邊,直到進入隔間。如果有人提出異議,要表示歉意。一般來說,在男衛生間提出抗議的情況,應該微乎其微,因為男性們或許已經習慣了在小便時,不遠處忙碌的保潔阿姨。

在男童這方面,如前所述,畢竟帶孩子進異性衛生間是權宜之計,不要覺得理所當然。需要注意孩子的年齡,到了學齡,肯定就不適合了。注意儘量避開他人,管好孩子,不要讓他亂看,哪怕幼童沒有性意識。

同樣,如果有人覺得被冒犯,要表示歉意,闡明自己的無奈情境以求得對方的同理與體諒,而不是“小孩子看看有什麼了不起?”。

公共場所有更多的第三衛生間,第三更衣室,體現了城市社會服務的精細化與人性化,這是文明的標誌。而比硬體更重要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體恤之情。一方面家長應當自覺約束孩子不給他人造成太大的困擾,另一方面,

在國家鼓勵構建生育友好型社會的當下,社會觀念不妨對孩子寬容一些,對父母體諒一些。良好的公共空間,需要每個人參與營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