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自由是偽自由,心性自由才是真,現代人都是追求偽自由之奴隸

今天來講一下關於“財務自由”。追求財務自由是現代人的一個共性目標,也可以說是現代人的一種信仰,但是“財務自由”實際上是基於對人的一種特殊的認識相對而言的,或者說“財務自由”這種表達其內在本質是對人的一種特殊定義。

一、 西方歐美對人的本質的認識:經濟人、人權以及自由人

亞當·斯密所講的“經濟人假設“:假定人思考和行為都是目標理性的,唯一地試圖獲得的經濟好處就是物質性補償的最大化。這是現代西歐人對“人”的一種認知,他們認為人的本質在於對經濟的消費佔有,取得經濟財產,然後去消費。所以亞當斯密把人稱為“經濟人”。還有一種表達是“人權”,“權利人”認為人的本質在權利,但是權利的核心是什麼?是財產權。所謂的產權其實還是一個經濟的問題,還是在說物質財富的所屬問題。

財務自由是偽自由,心性自由才是真,現代人都是追求偽自由之奴隸

總之,現代的西方人認為是人的本質屬性是在於這種財富的獲取,在於物質的消費,對物質的佔有,這是西方人認為的“人”的本質。那麼,既然人的本質是是經濟,是財產,所以在這個基礎上形成所謂的“自由”,就是“人”的自由,擁有財富所帶來的自由,也就是說“自由”是和財產、財富,包括資本是掛在一起的,是一種財產式的自由,經濟的自由,這就是所謂的“財務自由”。這就是“財務自由”的根本來源。

也就是說自由它是要有財產做保障的。所以財務的自由就是說人有很多的錢,可以想買什麼就買什麼,這是財務自由。那麼,說到這裡就要提出一個根本性的問題:現代西方以及歐美對人的這種認知到底是不是人的本質屬性,人的本質屬性是不是經濟人?是不是對財富的這種佔有和消費?顯然不是。

我們可以看整個人類歷史上,看西方的古代和現代,以及我們中國我們對“人”的本質的認識。我們仔細比較就會發現,只有咱們中國傳統的文明對人的認知是最正確,把人的本質給看透了,才能正確的定義什麼是“自由”。

什麼是自由?我的整體結論是現代的這種權利式自由,財產式自由,是財務式的自由,經濟式的自由,是一種偽自由。因為它沒有正確認識人的本質,只有我們傳統的這種心性自由才是真正自由,就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就是我們的儒家講的核心內容,其實就是心性的自由,心性層面的自由才是真真正的自由。

那麼這種財務式的自由,經濟式的自由,是屬於這種外在的自由。而我們傳統的心性角度來講,認為人的本質在心,不在物。那麼所以人的自由是心的自由,就是人心的自由,心性的自由,而不是一種外在的自由。同時我們會發現,中國式的心性式的自由,它是無條件的,是絕對的。他不會依賴於任何的客觀條件,外在的條件而實現。

那種西方的自由,無論是現在的這種經濟式的自由,財務式的自由,還是古代的宗教式的自由,都是一種外在的自由,它都是有條件的,是掛在一個外在的東西,這種外在的條件反而是對自由的一種限制。我們知道,西方的現代人是把人的本質看成是經濟人,其實古代所謂的中世紀時期,西方人也講自由,基督教也講自由,那麼他們的自由是什麼?基督教的自由是什麼?基督教認為什麼樣的人才是自由的人呢?

基督教不是講經濟的問題,它是講信仰。認為只有在上帝的世界才是真正自由,就是進入了天國,反而認為人的肉體是對精神的一種禁錮。人世間也是一種罪惡的世界,也是一種禁錮。真正的自由一定是脫離肉體的,脫離現實的,到來世去,到天堂去,所以基督教就虛構了一個上帝的世界,只有在上帝那裡才有自由。所以只有信仰上帝,死後才能進天堂,這個才真正的自由。其實所有的宗教都有這種特徵,包括佛教也是這樣的,我們知道佛教講解脫、講涅磐,也是認為他虛構一種狀態,涅槃之後才是自由。現實生活反而是不自由的,一定要擺脫這種現實的生活,就是宗教追求一種逃離現實的狀態。而且佛教包括印度還有婆羅門教,透過一種修煉的方式,就能夠達到那種自由狀態。所以佛教要修煉,用制度化的東西——比如剃頭、穿上僧服,有組織地生活方式、戒律等,過修煉才可以達到這種自由狀態。

雖然佛教在追求自由,基督教也在追求自由,我們現在認為它是迷信的,這種宗教式的、有節律的生活,它是對人的一種禁錮。為什麼會這樣?對於信仰佛教的人來講,對於信仰基督教的人來講,他們認為自己在追求自由,這就涉及到對人性和人的本質如何定義。

基督教認為人天生的邪惡,人的精神被禁錮在肉體之中,所以要脫離它,要逃離它。佛教其實也有類似做法。從基督教到現代文明,西方認為是一種進步,擺脫基督教,其實是西方人擺脫迷信的一個過程。實際上來講,包括亞當·斯密,權利人,他們對人的這種權利的定義,都是擺脫基督教之後,承認現實,重新對人的一種認識,也就是從一種迷信宗教到擺脫進入世俗了,但其實這種認識也是錯誤的。

當然對於西方來講,它確實有一種進步,就單純的擺脫宗教來講,但是我們想想看他們從一個迷信的狀態,然後到進入世俗的狀態,開始承認現實生活,他們的認識還是有偏頗的。

財務自由是偽自由,心性自由才是真,現代人都是追求偽自由之奴隸

二、中國儒家對人的本質的認識:人天生具備思考和判斷的能力

我們中國儒家是怎麼認識人的本質?我們認為人的本質在“義理”,在心性,這個理就是合理的理,義理和心性是一回事,所以我們傳統的經學又叫義理之學,到宋朝之後叫心性學。而宋明理學又是有一個核心的概念,講心即理,性即理。心就是理,性就是理,心性就是義理,這是現代人非常難以理解的。為什麼?理和心是一回事,這就涉及到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奧妙的地方,我們的祖先在我們文明之初,就是在伏羲時代就確定了義理觀。那時候先人就認為人的最本質的活動是思考活動,人會思考,人和動物的區別在於人會思考,而動物它是憑著本能去行動的,人是憑著思考去行動。那麼思考和本能的區別在哪裡呢?本能是一套固定化的程式,它不會隨著環境的改變而改變。而人是會思考,會隨著環境改變去思考、去判斷、去選擇,他會採取採用新的更合理的行為,人會創新。

我們現在總是講創新,創新就是思考的一個結果。我們認為人的本質的活動在思考,對於思考活動本身做了一個抽象,做了一個提煉,既然人人會思考,人應該有一個發出思考活動的一個器官,這個器官就是心。所以孟子講“心之官則思”,心是思考的器官。現代人往往會把心當成心臟或者大腦,就是我們會認為思考的功能是哪個具體的生理器官來發出的,但是我們祖先所講的“心”,講的思考,不是糾結於具體是由哪個肉體上的器官去發出,而是思考功能本身,它和具體哪個肉體的器官去發現是沒有關係的。

有一點像我們電腦的軟體,它的功能是獨立的,無論是作業系統也好,還是我們手機上的 App或者安卓系統。如果沒有安卓系統,沒有這些應用APP,手機對我們沒有用,當然這些功能軟體它也是靠硬體來支撐的,但是這些軟體的功能本身是獨立的,每個APP的功能本身是獨立的,所以“心”指的正是這種軟體系統,而不是硬體系統。我們只考慮軟體系統它本身的邏輯屬性,這就是我們說的心性學、義理學的核心所在。

只關注我們的思考功能,它本身的屬性是什麼樣的?它是軟體意義上的、也是抽象的,和生理上的心臟、和大腦沒有關係。所以“心”這個字本意就是思考的功能,到後來演變才去指肉體的心臟,並不是說心的本意是心臟,然後才有思考的功能,不是這樣的。也不是說我們祖先笨,認為是心臟在思考。注意,心本身指的是思考功能,思考功能是人的本質屬性,就是人心,人的這種本質屬性在人心,而人心它是一個思考的功能。

人在思考他就需要去判斷和選擇。判斷善惡,判斷是非,然後去選擇善的,排斥惡的,排斥錯誤的。我們發現人心在思考過程中,在判斷和選擇過程中的選擇標準是天生具備的能力,它能夠天生的來分清什麼是善,什麼是惡,

人天生的具備這種判斷和選擇的標準,這個就是義理。

所以義理思考本身的固有的屬性,心即理、性即理。

這一點我們在民間口頭語也是這麼說的,比如說我們講做人要講理,這個“理”就是義理。講理是什麼?憑良心,人要憑良心做事,要不虧心,只要是憑良心,只要是不虧心,就是講理。這個理其實它不是一個外在的東西,不是什麼外在的一個標準讓你去遵循它,是內在的有人心衡量的。當夜深人靜,捫心自問,你自己虧不虧心?心安不安,如果不虧心,是心安的,那麼這個人就是講理的。所以義理它是人心的屬性,也是思考的屬性,或者說是人的一種思考,人天生具備的一種判斷傾向和選擇傾向。

那麼人的本質在心性也是義理。義理既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行為的原則,我們做事要憑著自己的良心,也是人和人之間打交道的一個原則,再放大點兒看,它也是整個社會秩序的原則。

《大學》講“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然後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個人要提升義理水平,要認知自己的本性,達到心性成熟,我們的“德”也指的是講道德,我們現代人會把它看成一個善的東西。什麼是道德?符合道德規範的叫道德,不是這樣的。“德“的核心還是思考,德恰恰在於獨立的思考,獨立的判斷和獨立的選擇。人面對這個環境和別人打交道,這個人會獨立的思考,判斷選擇,然後採取行動,如果這個人行為是合理的,他就會讓別人都很舒服,這個就是德,所以德不是一個被動的要求人遵循什麼道德規範的問題,這樣做是現代人的一種誤解。所以人的屬性在於心性,在於義理,而且義理這個現象它是一個從個人到全世界,它是一以貫之的東西。

既然人的本質在心性,那麼人的自由就是心性的自由。所以我們無論是講義理也好,講道德也好,其實講的實際上就是心性自由的問題,因為義理是人心的本性。所以你講道理怎麼合理?到底是遵循什麼?遵循自己的本心本性,充分發揮自己的本性,充分發揮自己的本性,遵循自己的本心本性,這叫什麼?這叫心的自由。按照人心的真實的想法去做事,這不是自由嗎?

財務自由是偽自由,心性自由才是真,現代人都是追求偽自由之奴隸

所以心性自由就是道德。所以講率性之謂道,率性就是遵循自己的本性,遵循自己的本性,不就是自己的心性自由嗎?心性自由,按照我真實的想法去做事情,這個才是人最重要的東西。所以我們儒家的核心,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就是在講心性自由的,反而是我們現代人會受到外物的干擾或者影響,偏離我們的本性。

我們怎麼才能夠順應本心本性,就要確定什麼是我們最真實的想法。但是我們往往會受外界的影響,社會的影響,我們所產生的慾望,實際上是受別人影響的,而不是你本性的,是偏離本性的。這個時候你不知道,所以你就要學習,就要思考,就要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所謂的誠意,是最真誠的最合乎本性的想法,我們要思考,我這個想法是我真正的內心的還是來自外在的影響的。

所以朱熹講”存天理滅人慾“,這個人慾是什麼意思?我們現代人理解這句話,把它理解成摧殘人性,專制的東西。滅人慾,這裡的人慾他就是指的是你的慾望,你的想法是受到干擾而產生的,是受到外在的影響而產生的,這種慾望是偏離本心本性的,也是偏離義理的,但是你渾然不覺,那麼這個時候你就要去學習做去思考,然後把這一部分東西給識別出來了,排除掉。存天理,這裡的天理就是指的義,理就是指的本心本性。我要按照我本心本性最真實的想法去做事情,這句話也是來維護心性的自由。”存天理,滅人慾“所講的其實還是”率性之謂道“的問題,怎麼實現率性之謂道?

《大學》講的就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所謂的誠意就是最真實的想法,所謂的正心就是我的本心,要排除掉外在的這種干擾。心性自由很簡單,獨立自主的去思考,獨立自主的去判斷和選擇,這個是無條件的。心是我的,人是一個心性主體、思考主體,心之外的一切都是物,物是我的思考物件,我的判斷和選擇物件。那麼我怎麼去思考,我怎麼去判斷和選擇,這個是無條件的,一切是我的思考的物件,我是一個絕對的主體,我也擁有絕對的自由,我怎麼去思考,我怎麼去判斷,我怎麼去選擇,這個是無條件的。

孔孟也一直在強調這一點。《論語·子罕》: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什麼意思?就是三軍的統帥,帥位是可奪走的,因為儘管說三軍這個力量非常大、有威力,但是它也是一個外在的條件,可以把它消滅掉,但是匹夫之志不可奪走,為什麼?匹夫之志就是一個很弱小的人,但是他的想法、志向,就是他的心性的想法,其實就是他怎麼想,他怎麼判斷怎麼選擇。”志“就是心性自由的問題。他怎麼想?他的意志別人是不可以改變的。如果他不想改變,你是無法改變的,儘管說它很弱小,外在的力量對他來講,至多是殺掉他,但是也沒有改變他的志向。所以所說的意志,心性自由是絕對的無條件的。它不需要任何的條件。

孟子也講:富貴不能贏,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用了這三個條件,其實可以無數的條件,意思就是說人的心性自由是任何外在的條件是無法撼動的。

所以我們中國傳統是把人看成一個心性人,人是一個思考主體,人的自由體現在這種思考的自由,判斷和選擇的自由,而它是絕對的無條件的。一旦你給自由掛上條件之後,這個條件本身就是對自由的一種剝奪。比如說我們現在把自由掛在財務上,財務本身就是對自由的一種限制,當你在追求財務自由的時候,恰恰陷入了你就變成一個財務的奴隸。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現代人都是在追求財務自由的奴隸。當你相信財務自由的時候,你就偏離了心性自由,偏離了真正的自由。

外在的一切的依賴於物的自由都是偽自由、假自由,那麼這種假自由是會破壞這種心性自由真自由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當你信奉任何外在的條件的自由,包括信奉宗教式的自由,也包括信奉財務式的自由,其實都是對真正的自由的一種偏離,也是一種奴役,就是你失去了心性的自由。現代人會把這種受影響的慾望錯誤的認為是真實的,這就是物化的問題。所以”存天理,滅人慾“就是來破除這種物化,來回歸自己的心性自由。

我舉個例子,比如說我們現在會把有車當成一個絕對的條件,當成剛需。其實這些需求你是受社會的影響才產生的,它並不是說人天生的就具備這種慾望,所以我們講的天理也好,也就是天理和人慾。其實講的就是你生來就具備的,而不是後天所灌輸給你的。那麼天理和人慾的這種區別在哪裡?朱熹也做了一個說明,他說人餓了要吃飯,這是天理。但是如果老想吃山珍海味,想吃某一種特定的食物,那麼這個就是人慾。所以物化的問題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人心是有天然的,但是它往往會受到這種外在的干擾,跟著干擾走了,偏離本心,偏離義理。

《禮記》應該是戰國時期的書,也就是在那個時候我們古人就已經有這種反對物化的思想,反對外在的對本性的干擾的問題,它的本質也是在維護心性自由。總之,人最重要的最本質的東西是思考人最本質的屬性是心性人,思考人、道德人、義理人,那麼心性的自由,道德的自由,意願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一切的偏離人心的這種基於外物的自由,無論是你是具象的這種財務的自由,還是抽象的所謂的精神式的宗教式的自由,其實都是一種物化的自由,都是對人的本質本性的一個錯誤的認識。這些就是物化了的。當你相信任何的這種外在的物,把它絕對化之後,它都是一種迷信。

現代人已經陷入這種迷信之中了,我們需要新一輪的”存天理,滅人慾“,我們需要重讀我們的經典,然後來重新做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然後才實現心性自由,實現”誠者天之道,率性之謂道“,率性而為。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