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清朝唯一沒有帝諡的皇后,入宮四年即亡,死後卻與皇帝合葬

清朝皇后與皇帝一樣,死後都享有諡號,這個諡號用來總結一生的功德,清朝皇后諡號以“孝”字開頭,有16個字,然後再附上皇帝諡號中的最後一字,一共17個字。然而,清朝有一位皇后不但諡號字數只有12個字,而且也沒有附上帝諡,她就是孝獻莊和至德宣仁溫惠端敬皇后,這位皇后還有一個稱呼:董鄂妃。

她是清朝唯一沒有帝諡的皇后,入宮四年即亡,死後卻與皇帝合葬

董鄂妃來自於滿洲正白旗,生於1639年,比順治小一歲,父親是內大臣鄂碩。關於她的早年經歷,在清史中一直是未解的謎團,最流行的一種說法稱董鄂妃原先是順治弟弟襄親王博穆博果爾的福晉,博穆博果爾死後被納入後宮,寵冠六宮。

這種說法主要依據於外國傳教士湯若望的筆記,湯若望筆記中記錄,順治曾對一位滿籍軍人夫人產生熱戀,並生下一子,順治帝想要立此子為太子,後來此子與寵妃(滿籍軍人夫人)相繼去世。

然而,透過查閱愛新覺羅宗譜(玉牒),襄親王博穆博果爾的嫡福晉是孝莊太后的侄女博爾濟吉特氏(滿珠習禮之女),博穆博果爾並無上戰場的經歷,也沒有側福晉,因此湯若望口中所說的“滿籍軍人”似乎並非是襄親王博穆博果爾。不過,董鄂妃在入宮前有一段婚姻,還是非常有可能的,只是我們不能確定湯若望所說的“滿籍軍人”到底是誰。

她是清朝唯一沒有帝諡的皇后,入宮四年即亡,死後卻與皇帝合葬

那麼,董鄂妃是何時入宮的呢?

史料記載,董鄂氏在順治十三年八月被立為賢妃,因此有人認為她是在當年的八月份入宮的,但透過分析順治朝在官員任免方面的變動情況來看,這一年的三月份,董鄂氏的父親鄂碩已經被任命為內大臣,而且在一次宮中祭祀禮儀中排在索尼之前,所以董鄂妃應該至少在順治十三年(1656年)三月份已經入宮了,當時襄親王博穆博果爾還未去世,因此再次印證了董鄂妃並非襄親王的福晉。

董鄂妃在入宮後便獲得了順治帝的寵愛,封妃一個月後便再次晉升為皇貴妃,這個晉升速度在清朝歷史上是極為罕見的。而且,順治為董鄂妃曾經兩次頒詔大赦天下,第一次是封皇貴妃,第二次是董鄂妃生下皇四子,這在清朝,僅此一例。

她是清朝唯一沒有帝諡的皇后,入宮四年即亡,死後卻與皇帝合葬

然而,順治與董鄂妃之間的愛情故事卻是以悲劇而收場,順治十七年八月,在董鄂妃入宮僅四年之後,她便離開了人世,年僅22歲。關於董鄂妃的死因,透過分析史料,認為是多方面造成的。

首先,寵冠六宮的董鄂妃面臨巨大的精神壓力,這種壓力使得她在宮中非常謹慎,皇太后、皇帝、皇后,甚至是妃嬪生病了,她都要親自照顧,這無疑加重了董鄂妃的身體負擔。

其次,董鄂妃雖然生下了被順治稱為“第一子”的皇四子,但這位皇子只活了百日便夭折了,愛子的夭折使得董鄂妃身心俱疲,整個人陷入一種憂鬱的狀態。

她是清朝唯一沒有帝諡的皇后,入宮四年即亡,死後卻與皇帝合葬

董鄂妃去世之後,順治萬念俱灰,甚至一度萌生出家的念頭,雖然沒能成行,但早已只剩下一副軀殼。最終僅過了半年,順治帝便感染天花去世。

康熙繼位後,將父親順治和被追封為孝獻皇后的董鄂妃合葬於孝陵地宮。不過,雖然董鄂妃被追封為皇后,也葬入了帝陵,但清朝皇室似乎並沒有承認她的皇后地位,主要表現就是不給她附帝諡,牌位不入奉先殿和太廟,由此,董鄂妃便成了清朝規格最低的一位皇后。

參考資料:《清史稿》《端敬皇后行狀》《湯若望日記》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