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吵架,無論誰贏,輸的總是孩子

做父母,是一場修行。你要帶著朝聖般的虔誠,做好三步一拜,五步一叩的心理準備,不畏艱難,如履薄冰。

孩子,就是你的信仰。

沒有哪個父母不希望孩子一生幸福快樂,而人一生是否幸福、滿足很大程度取決與童年時的家庭環境是否幸福和睦,心理學認為人一生中的所有傷痕大都是他原生家庭的印射。而

對家庭和睦影響最惡劣的事情是什麼,是父母吵架。

父母吵架,無論誰贏,輸的總是孩子

1

父母吵架時的恐懼會深深印在孩子心裡。

閨蜜瑛子的女兒寶兒才五歲,大眼睛撲閃撲閃的,看起來楚楚可憐,膽子也很小。有次我在她家看著她玩,小女孩一不留神,把桌子上的茶罐碰倒了,一罐茶葉灑了一地。

寶兒一邊手忙腳亂地扶起茶罐,一邊驚恐地看向瑛子的臥室,哀求著跟我說:“阿姨,你別告訴媽媽好嗎?”

“沒事,媽媽不會怪你的。”我安慰她。

“媽媽會發火的,她一發火跟爸爸吵架,求求你別告訴她……”她眼裡蓄滿淚,眼神裡滿含恐懼和哀懇,讓我幾乎不忍對視。

後來,我把這件事告訴瑛子,瑛子哭了。

她說一見到那個喝酒打牌的丈夫,就生氣,家裡發生雞毛蒜皮的小事,她都忍不住怪到丈夫頭上,兩個人吵起來,嚇到了孩子。

五歲的寶兒,在這樣的環境下,長成了一個膽怯安靜、小心翼翼看人臉色的懂事孩子。

父母吵架,無論誰贏,輸的總是孩子

02

我有個朋友,他是一個性格很好的人,總是竭盡全力照顧身邊人的感受,我曾經羨慕他情商高,他卻笑著說其實他很累,他有時也不想去考慮那麼多,卻根本做不到。有一次,他告訴了我他的故事:

他年幼時,父母經常吵架,母親曾歇斯底里,把不到十歲的他拽到父親面前,逼問他如果兩個人離婚,會跟誰走。

那是個離婚即被輕視的年代,他至今還記得班級裡單親家庭的同學被孤立被嘲笑,那些調皮的孩子們說著“他沒有媽媽!”的話,他從不敢去做幫兇,他

拼命地優秀,拼命地討好,拼命讓所有人都喜歡自己

,卻在父母爭吵的每個時刻擔憂,害怕第二天的自己從天上摔到地下,成為被孤立被嘲笑的那類人。

恐懼因此成為他性格的一部分,他過早地長大,過早地學會看人臉色。成年之後,他對身邊人的情緒特別敏感,一旦看到身邊的人不開心,我就會近乎恐懼般地問,“是因為我嗎?”而一旦遇到需要選擇的問題,他的答案能多模糊就多模糊,他必須先讓對方做出決定,因為

潛意識一直在跟我說這樣一句話:他要先去保證讓別人滿意,你才有資格開心。

他是個善良的人,卻倍感生活的壓力,不敢放鬆,也懼怕過於親密的關係,從而一直不能組建屬於自己的家庭。

當父母發生爭吵時,孩子會陷入恐慌和自我懷疑中,即使父母告訴孩子“不是你的錯”,孩子會相信嗎?不會的,他會驚慌地討好你,小心翼翼地看你的臉色,希望能讓你的心情好一點。更可怕的是,有些父母把自己爭吵的痛苦轉嫁給孩子,

“要不是因為你,我早就離婚了”

,這讓孩子更加驚恐,心理負擔更加沉重,害怕自己被拋棄。

父母爭吵帶來的童年陰影,很多孩子窮盡一生都無法抹去。

父母吵架,無論誰贏,輸的總是孩子

03

為孩子好,就讓孩子遠離爭吵。

1

、營造良好的夫妻關係。

父母會離去,兒女會遠去,唯有你的伴侶,才是牽著你的手,

陪伴你走完這一生的那個人。

不僅僅是為了孩子,更是為了你的後半生的幸福和安穩,你需要一個良好的夫妻關係。

長年累月的相處會使夫妻生活變得枯燥,不妨讓生活中時不時有點小驚喜,投其所好地為你的妻子/丈夫準備一份可心的小禮物,說幾句貼心的小情話,就像給生活增加一點潤滑劑。

同時,記得在孩子面前替你的伴侶維持良好的形象,不當著孩子說他的壞話,不拆他的臺,告訴孩子他的媽媽/爸爸的優點,是個很優秀的人,是值得學習的榜樣。

2

、建立良好的家庭環境。

一個家庭,除了夫妻關係、親子關係,往往還會衍生出其他類似婆媳關係等等親戚關係。

當你的伴侶跟你的父母或親戚產生矛盾時,別讓他們正面衝突,

最好是由你去積極溝通

,畢竟,你才是他們唯一的聯絡。他們原本只是陌生人,只是因為都愛你,才成為了一家人。調和他們之間的關係,是你的責任。

3

、夫妻之間需要有單獨相處的空間。

夫妻之間需要一點獨處的時間。可以是在夜晚孩子睡著後,夫妻靜靜地待在一起,說一點心事,互相體諒,互相撫慰。

也可以選擇週末的一天,拋開工作、孩子和其他煩惱,如同情侶般去度過美好的一天,去風景區散去,去遊樂場玩耍,共赴一場燭光晚餐,在酒店度過私密的二人時間。

有矛盾,別在孩子面前解決。夫妻獨處的時候,在良好有序的環境下,解決互相之間的矛盾,回家後,再換上溫和幸福的笑容,面對你的孩子。

夫妻間有分歧在所難免,但至少有一件事,我們的目標是一致的:孩子的快樂幸福。什麼能比孩子更重要呢?

其實,夫妻之間,每一次雙方的分歧,

既是一次對雙方默契度的考驗,也可以成為一次讓彼此更理解對方的機會。

不妨就事論事,讓兩個人站到統一戰線上,一起來守護孩子的成長。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