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力波讓我們“聽”見的宇宙不一樣,或許我們真的生活在一個“皮球”表面

曾經,愛因斯坦推測引力波的存在,但卻認為引力波無法檢測到。

這是一個小小的推斷失誤。只因為當時的科學技術和現在相比已經天差地別,愛因斯坦也沒有想到我們科學家有技術手段偵測到引力波。如果,愛因斯坦活到現在,估計他還有更多的成就。

引力波讓我們“聽”見的宇宙不一樣,或許我們真的生活在一個“皮球”表面

一,感知宇宙,從“看”到“聽”

人有“五感”,分別是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

引力波讓我們“聽”見的宇宙不一樣,或許我們真的生活在一個“皮球”表面

視覺是光線進入人眼,被視網膜上的感光細胞捕獲,併產生神經衝動輸入大腦的視覺處理中心,被大腦解析後,產生了視覺。我們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的,原因在於視覺中樞處理後的影象和物體本身有差異。

在發現引力波之前,我們觀測宇宙的手段主要是收集宇宙輻射(可見光、微波、中微子等等),這和我們視覺機制是一致的。從古至今,科學家們都是以“看”來感知天文,我們並不能用聽覺、嗅覺、味覺、觸覺來感知外太空中的種種。而且對於地球所有生物來講,這個時間應該可以提前到5億多年前第一對眼睛出現開始。

引力波讓我們“聽”見的宇宙不一樣,或許我們真的生活在一個“皮球”表面

聽覺是物體振動(波動)傳入耳蝸,刺激耳蝸內的聽覺感受器,產生神經衝動,神經衝動再傳遞到大腦皮層聽覺處理中心形成感覺。總之,聽覺是對震動(波動)的感知。

因此可以說引力波是被我們“聽”到的。

注:我們耳朵聽不見引力的波動,聽覺只能讓我們感知一定範圍頻率的震動,如次聲波和超聲波,我們耳朵接受了,但並不形成聽覺。

二,引力波,降維處理,視覺化

我們人總喜歡把東西視覺化,呈現出來,這樣看起來更直觀一些。更確切地說,這是讓我們的大腦理解能力有限的表現。大腦把事物二維或三維化加以理解,也說明了大腦的能力範圍。

因此,為了讓我們能更好地理解引力波,很有必要降維處理宇宙空間。

引力波讓我們“聽”見的宇宙不一樣,或許我們真的生活在一個“皮球”表面

我們能感知到的宇宙實際上應該包括三維空間和時間線,也就是四維空間——時空。

為了讓引力波更好地被大家理解做了這樣一些處理:1,時空平面化;2,僅考慮引力波相關的時間線。這樣處理之後(如上圖),我們的大腦就能夠理解其中部分的資訊了。

將引力波三維化後,我們發現,引力波是可以被測量的了。

光傳播的速度恆定。如果時空沒有波動那麼上圖中,光來回線段AB的時間為T1;若果時空有波動,那麼光來回線段AB的時間為T2;當T2大於T1時,則證明了時空確實有波動,根據測量資料,利用數學知識可以構建更加精細的模型。

三,我們生活在崎嶇的宇宙空間中

引力波已經被證明確實存在。我們發現我們感知到的世界又變了形。我不由感慨;“眼見為虛,呈現在我們大腦中的視覺影象一部分真實一部分虛假!大腦想讓我們看到什麼,我們就看到了什麼。”

引力波讓我們“聽”見的宇宙不一樣,或許我們真的生活在一個“皮球”表面

古人認為“天圓地方”。現在我們都知道地球是球形的,甚至瞭解到宇宙中更多的規律。但是,此前我們認為宇宙時空是平整的,這和古人又有什麼區別?

現在我們認識到時空並不是平整的,而是充滿了崎嶇!或許,有一天我們乘著“船”,向著宇宙一個方向前行,最後又回到了原點!我們活在時空這個“二維”的紙面上,卻無法跳出,細思極恐啊!

引力波讓我們“聽”見的宇宙不一樣,或許我們真的生活在一個“皮球”表面

蟲洞或許比我們想象的還要大,就算我們進入蟲洞而不自知,因為蟲洞的四壁亦是我們認為的“二維”時空。

黑洞就如時空的深淵,它是時空的“終結者”,時空在黑洞作用下轉化成了“混沌鴻蒙”!

引力波的發現將讓我們“聽”見不一樣的宇宙!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