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喬玉璞:請外甥媳婦的“風波”

請外甥媳婦的“風波”

文/喬玉璞

散文|喬玉璞:請外甥媳婦的“風波”

大凡魯西一帶,外甥結了婚,外祖父母要下請帖在家宴請外甥媳婦,若外祖父母不在了,舅父母也要這樣做。目的是讓外甥媳婦認一認丈夫的外祖父母、舅父母的家(以下簡稱姥孃家),以便將來參加丈夫姥孃家的相關事務,尤其是丈夫外祖父母、舅父母“百年後”的喪事和所有祭典活動;否則,外甥媳婦則有“充足理由”拒絕參加。魯西一帶多有以喪事“可當大事”的觀念與習俗,若只有外甥(未婚和光棍漢除外)參加,而外甥媳婦缺位,應視為不圓滿之事,主家會很沒面子。當新婚的外甥媳婦被丈夫姥孃家宴請之後,才可心安理得、名正言順地隨夫參加丈夫姥孃家的一切事務。當然也有例外,事情不能絕對。可見,下帖宴請新婚的外甥媳婦實則是在禮俗上對其身份的一種認同,不是可有可無,而是十分必要。這與國人做事講究有理、有禮有關,也與傳統的崇禮、尚禮密不可分。所以,一般人家把宴請新婚的外甥媳婦當作一樁大事、正事來辦。

可是,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在那個吃飯都犯愁的年代,宴請新婚的外甥媳婦也絕不是一件容易事兒。這一年,小王莊王喜一家,也按當地習俗、程式,強打著精神,勉強宴請了新婚的外甥媳婦。可是,最後的結局卻“糟”透了,鬧出了一場不小的“風波”。下面,將事情原委細細地說道說道。

王喜近七十了,有一哥哥、兩個妹妹,兩個妹妹也年過六十。弟兄倆為本分的社員,姊妹倆為安分的家庭婦女。

哥哥的日子窮得丁當響,人情禮往一概沒有,也無人計較,親朋好友都能接受、都能理解。

王喜一家比哥哥過得稍好一點兒,人情禮往勉強跟隨,若不跟隨,親朋好友不會接受、不能理解,會說他“孬”,其實他的日子比哥哥也好不到哪兒去。

大妹的日子也不好過,妹夫是社員、“向陽花”,靠掙工分維持一家生計,勉強度日。她有三個兒子、兩個閨女,幸運的是在那個過“窮日子”的年代,她的三個兒子竟然都尋上了媳婦,成了家。當然,女兒不愁嫁。

二妹的小日子明顯好於大妹,在兄妹幾個中過得最好。妹夫為正式職工,在供銷社醬菜廠醃鹹菜。在當時,一個供銷社職工,一個月工資幾十塊,吃供應,能用糧票買一毛八一斤的白麵,還能利用供銷社的熟人關係,弄到肉票,一家人隔三差五地能吃上肉,布票、油票也能弄到手,這讓一般社員羨慕地不得了,在當時被視為“人上人”。她有兩個兒子、三個閨女,兒子到婚齡就娶上了媳婦,比同齡男青年娶媳婦都早,還能挑挑揀揀,閨女當是“皇帝女兒不愁嫁嘍”。

兩個妹妹過的日子差距懸殊,遠大於兩個哥哥間的差距。有一孃家侄兒娶媳婦,兩個姑父掏“認”錢(見面禮),當正式工的二姑父掏了貳拾塊,當“向陽花”的大姑父掏了四塊,還不知在哪兒借的,差別咋就那麼大呢?按說,兩個姑父“認錢”得一樣多,二姑父主張多掏,他認為身份與大姑父不同,他辦事也很周全,徵得了大姑父的同意。不然,同為姑父,一個多、一個少,少的會難看、難 。大姑父也是個明事理、知大義的人,“我是社員,掙的少,應該掏的少,你(二姑父)掙的多,應該掏的多,若與我一樣,豈不遭丈人門上的人笑話”。看吧,二姑父出手大方、闊綽,大姑父淡定、善解人意,都是孃家門上的好女婿。

孃家侄兒們陸續到了娶媳婦的時候,外甥們娶媳婦也一個接著一個。父母早已作古,宴請新婚外甥媳婦的事自然要由王喜和哥哥兩家來做。

由上可知,需宴請的外甥媳婦共五個,若讓一家請,的確請不起,不公平、不合理,太“殘忍”;若每家都請,實是一種浪費,也無必要。按照當地習俗,一舅能代表另一舅請,不用都請,也能說得過去。

兩個舅,五個外甥媳婦,必有一家請仨,另一家請倆,請仨的就吃點虧兒,沒法平均。上文已提及兩個妹妹家日子過的相差很大,而且,當時有不成文的、心知肚明的潛規則,過的好的外甥家可以為舅請外甥媳婦提供“援助”。如此,兩個妹妹一個過的富,一個過的窮,兩個舅誰願意對接窮的呢?老弟兄倆礙於面子,誰也不好意思挑選,若選了窮妹妹,老婆能同意嗎?老弟兄倆對此都心存顧慮,幾次商量都不表態,一拖再拖。眼看就要過年了,請外甥媳婦的日子迫近,“躲”也“躲”不過。年前,這事不得不定下來。怎麼辦呢?哥哥忽然想起了西鄰居留成,留成能說會道,腦子好用,熱心助人,把他叫來,問題一會兒就解決了。辦法既簡單又好操作,什麼辦法呢?抓鬮兒,小大命攤,不就結了?結果,哥哥抓的是二妹家,弟弟抓的是大妹家,兩家均無異議。弟弟王喜兩口子打心裡不願接受這“不好”的結果、這“殘酷”的現實,心裡拔涼拔涼地,但有“苦”難言,只好接受。其實,此結果既合情又合理,老天也算公平,貧富搭配,正如今天的精準扶貧,對口“幫扶”,無縫對接,實為最佳方案,最佳選擇。

需要補充的是,按照以上“抓鬮”的約定,舅除了在一定年份“對口”宴請外甥媳婦,還要在非宴請年份,“對口”接待給兩個舅拜年的外甥,以免兩家在管飯一事上推諉、依賴,也免得讓外甥尷尬。

宴請外甥媳婦的方案定下來不久,就進入實施階段。二妹的大兒子年前結婚,大哥年後就要宴請外甥媳婦;大妹的大兒子下一年結婚,二哥王喜在下下一年年後宴請外甥媳婦。

大哥如何宴請外甥媳婦呢?二妹兩口都明白,大哥無力獨立宴請,連碗盤、凳子都得借鄰居的。咋辦?二妹家一切全包了。從肉食到菜蔬,從水果到果酥,從香油到麻醬,從花椒到茴香,從蔥花到姜蒜,一切所需食材,還有菸酒,全部備齊帶去,只是借大哥的鍋灶用用而已,再讓大哥找個JU長(廚子)。最後,按孃家村上最高規格,擺了一桌宴請外甥媳婦的酒席。這樣的酒席分三道程式。第一道,先上十個盤子(兩個炒肉、兩個炒雞……只能有兩個“重碼”),第二道,再上四個大件,即雞、魚、肉、糖飯(都是大碗盛),每個大件帶四個鈴鐺,即四個點心碟子,四個水果碟子、四個豬(羊)下貨碟子、四個蔬菜水果碟子,俗稱十六個鈴鐺。一大桌子菜著實令人眼花繚亂,外甥媳婦不知從何下箸。第三道,上飯,上的是十個小蒸碗,即兩個雞、兩個魚、兩個肉、兩個糖飯、兩個丸子;隨之上的是白饃饃,外加每人一碗雞蛋湯。一大桌子珍餚美味、一應俱全,人人大快朵頤,觥籌交錯、推杯換盞、談笑風生、其樂融融,一片溫馨。

其實,二妹如此安排大哥請外甥媳婦,純為自家這邊長面子,滿足一下虛榮心。“人家孃家能請外甥媳婦,俺孃家也能請,若沒人請,豈不遭鄰居們笑話?孃家這邊如何請,自家不說,鄰居(她的)誰知道?”這是二妹的真實想法。如此請豈不脫離了“請”的本來意義?豈不演了一出“雙簧戲”?。難怪,這個被請的外甥媳婦多年後還念念不忘,“這不是姥孃家請俺,而是俺自己請自己”。實則公婆請兒媳。

請外甥媳婦如此大場面的酒席,大哥一家光“下山虎”(剩菜)就吃了好幾天,著實拉了幾天饞,幹了一樁光賺不賠的“買賣”。想不到的是,這卻成了下年二哥請外甥媳婦鬧“亂子”、起“風波”的“誘因”。

下年,二哥又是如何宴請外甥媳婦的呢?二哥兩口子,當然知道去年大哥是怎麼請的,他想套用大哥的模式,門兒都沒有。那也得請呀!二哥的意見是,按二妹家不提供任何“援助”設計,降低規格,獨立自主。不上十個盤子,不上四個大件,只要湊成十個碗就行,但爭取與大哥請外甥媳婦的十個碗一個樣。再說外甥媳婦,又不喝酒,也用不著按喝酒配置菜系。“在沒有任何‘外援’的情況下,我能弄成這樣,也就不瓤了,相信外甥媳婦能理解,不會見怪的”。二哥信心百倍,暗下決心,“頭拱地去,借錢也得湊成這十個碗,再不能降低標準了,不然會讓外甥媳婦笑話,念想一輩子”。但此意見卻意外地遭到了二嫂子的“否決”。

二嫂的意見是,按二妹家提供部分“援助”設計,只准備六個碗,即兩碗肉、兩碗丸子、兩碗白菜豆腐,最多能湊合成六個碗,如此,還有四個碗的缺口,就由二妹家帶來的菜補齊,不就省下四個菜錢嗎?她的根據是,大伯哥那邊請外甥媳婦,菜全是二妹家帶來的,咱家請外甥媳婦,大妹家雖然過的窮點兒,但多少也得帶點兒來,至少得帶三四斤的一塊肉,一隻雞、一條魚。如此,就可用二妹妹家帶來的雞和魚,做四個菜,湊成十個碗,當沒問題。肉就不用了,再用就“重碼”了。肉可留下,當舅當妗子的操持一番,辛苦一陣,留塊肉也說得過去,理所應當。這就是她經過一番絞盡腦汁、苦思冥想的設計,盤算的倒挺好。可結果,大妹家只帶來兩塊各三四斤的肉,一塊還得給大伯哥拜年用,還有四包晃啷果子。出乎意料,事與願違,著實失望。

怎麼辦呢?沒辦法,那隻能用白菜粉條子補齊了,白菜也沒好的,就用白菜幫子頂!要知道,白菜粉條請客是上不了桌的,管它呢?“齊不齊,白菜幫子來湊齊”“您不嫌難看,俺也不嫌難看”。二嫂子心裡如此嘀咕著,心裡開始有氣,肝火在慢慢爬升。臉拉的驢臉長、青一陣、白一陣,陰一會,晴一會,嘴撅一拃高,一句話也不說。她也知道,外甥媳婦第一次登舅家門,弄幾碗白菜幫子,丟人現眼、沒面子。“俺咋攤著您這門子親戚唉,算倒血黴了”。此刻,氣在肚裡,還不到發作的時候。

如此一桌以白菜幫子為主的十個碗,外甥媳婦什麼反應呢?無論她吃過沒吃過大件,但至少她得聽說過請外甥媳婦的“大件”是怎麼一回事。她很淡定,有禮貌、不做聲,好孬不就是一頓飯嗎?外甥媳婦是懂道理、識大體、顧大局的。

外甥媳婦坐堂屋裡正座,舅、妗子、婆婆三人坐同屋灶禾窩旁,以風箱為餐桌,吃的是十個碗的“剩根”、沒多少“含金量”的“下山虎”。

換一般人家請外甥媳婦,親戚一落座,拉家常、誇外甥媳婦、對請外甥媳婦的舅舅、妗子表示感謝之類的話語充滿吃“席”的全過程,此時此刻此地卻沒有,三人低著頭吃,吃呀吃,鴉雀無聲,靜的叫人發毛,空氣也如凝固了,只有碗筷的響聲。此過程,外甥、外甥媳婦則不斷地往這裡瞅,往這邊聽,不對勁兒,這可能是“暴風雨”來臨的“前兆”,甚至還能嗅出點兒“火藥味兒”。

很快請外甥媳婦的所有程式進行完畢,水也沒喝,外甥、外甥媳婦兩人招呼老母告退,招呼妗子留下拜年禮物。

按禮俗,舅、妗子請外甥媳婦得把外甥帶來的肉全留下,果子留一半,再壓塊小花糕,此為常規。花糕發麵做,取“發家”“發達”之意。但妗子的別(biè)脾氣上來了,啥也不留、一點兒不要。越不留,外甥就越拉把著執意讓留,越讓留就越不留,拉鋸似地“較量”著、僵持著。拖下去也不是個事兒呀,外甥示意舅做主留下,乾脆將肉和果子放在當院裡,舅猶豫了一陣,不敢留。不料,妗子索性將肉和果子提留到大門外,氣呼呼地往地上一撂。外甥一看,完了,是鐵了心不留。最後,還是原裝帶回。

按禮俗,啥也不留,啥也不壓,與禮尚往來相悖,就是告訴你下年別來了,往嚴重說,斷路。這是下“通牒”。不知二嫂想到此舉著的嚴重程度沒有?把事做“絕”,是不是昏了頭?

二妹在旁邊看著這般拉拉扯扯、如此“混戰”的場面,早看出嫂子玩的是哪一回,唱的是哪一齣,氣也不打一處來,便質問嫂子,“你憑啥不留?你生哪門氣了?”話裡帶著尖酸刻薄之氣和“火藥味”。

這一激將不要緊,嫂子的妖魔腔上來了,“俺有果子,也有肉,俺啥都有;俺沒有,也不配吃你的”,這話如千鈞重錘砸將下來,一聽便知,話裡有話,刺裡有刺。還有更難聽的,“看不起人”“俺窮,請不起”“窮了,誰都看不起”。於是,鼻涕一把淚一把地哭將起來。二妹也急得、氣得哭將起來。二妹也不是省油的燈,也不是受氣的貨,只會火上澆油,不會潑水滅火,這話一聽也太傷自尊,於是,連珠炮似地反擊:“你嫌俺帶來的東西少呀,咋地?”“俺要是帶著東西來,還用你請呀,那不成了俺請了,光借你地方呀?”,一句話戳中了二嫂子的“痛點兒”,噎的二嫂子好幾分鐘緩不過勁兒來。

二哥平時怕老婆,看到妹妹鼻涕一把、淚一把地哭,委曲地不行,心想,“在自己家總不能幫老婆罵妹妹、欺負妹妹。”於是,鼓起了勇氣,壯起了膽,來了一陣子男子漢氣概,但也仍帶著幾分怯懦、幾分畏懼,罵了老婆幾句“熊娘們,真不懂事,真不作(裝)氣”“不懂屙尿”,還推搡了老婆一把,這時老婆的潑勁、牛勁就達到了頂點,嗷嗷大叫,地上打滾,披頭散髮,褲腰下落,尋死覓活。

此時,引來了裡三層外三層看熱鬧的,這回真是丟人丟到家了,“房頂上吹喇叭,鳴(名)聲遠揚”了。

外甥、外甥媳婦在關鍵時刻、在緊急時刻,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槓槓的,趕緊將母親拉走,離開現場,“三十六計,走為上”。一表明其母“戰敗”,二給妗子留“臺階”。若不走,罵到夕陽西下,哭到天黑,也囔囔不出個豆兒來,也爭不出來個裡(理)表來。

自此,兩家多年不來往,井水不犯河水,真的斷了路。二妹的另兩個兒媳婦,自然不用請了,當舅、當妗子的更“省錢”了。再後來,二舅、二妗子先後過世,二妹全家沒人弔喪、沒人參加葬禮。這就是請外甥媳婦請出的“亂子”、鬧出的“風波”。這事兒都是現在人無法想像的。

散文|喬玉璞:請外甥媳婦的“風波”

【作者簡介】喬玉璞,山東省陽穀縣作家協會會員,公開發表教育專業論文30餘篇,主編校本培訓教材4部,與他人合作出版論著5部,現喜愛散文寫作。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