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炅:我為什麼不發朋友圈了?

能量君說:

只要不是惡意輸出,每個人都有發表觀點的自由。惡意的揣測,只會讓他們越來越沉默。未知全貌,不予評價,是對自己的負責,也是對他人的公平。

作者:小眠寶  主播:放公子

為什麼越來越多人不敢發聲了

最近,何炅在《拜託了冰箱》中談及公開表態,有一段話引發了大家的強烈共鳴。

“會表達自己的態度,但是也會擔心,有時候會被過分解讀。”

何炅做主持人22年,公認的高情商,在娛樂圈的好人緣數一數二。

但就算是他,也會遭遇莫須有的網路暴力。

前段時間,網傳何炅推薦某明星參加《嚮往的生活》,一時間,何炅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雖然之後訊息被闢謠,但網上那些惡毒的言論,永遠留在了網際網路,也傷害了被無辜謾罵的何炅。

成千上萬的槓精,總會惡意曲解別人的言論,但如果公眾人物不發聲,他們又會說沒有擔當,都是為了洗白。

總之,無論發聲與否,在槓精看來,都是大錯特錯。

網路上爭議很大的郭敬明,在節目中說了一段話:“我以前特別(喜歡)表達,現在基本不表達。”

他改變的過程,也是不斷受傷的過程。

有些事情,大家不是不想發聲,是真的不敢了。

5月14日,李榮浩在微博吐槽自家物業太過分,接近500字的小作業,最後不忘加一段:

以上內容單指我家和我以前家的物業,我相信這世界上99。999%的物業都沒有這種問題,都是大好人。可能我情況比較特殊,所以請“物業愛好者們”不要diss我,我說的是我家那個物業。

溢位螢幕的求生欲,看著好笑又無奈。

如今的公眾人物,說個話都會戰戰兢兢,生怕哪一句說得不夠妥帖,就會引來一群人圍攻。

有人說他們作為公眾人物,就應該有被別人罵的覺悟。

可敢於發聲不該成為被抹黑的理由,只要不是惡意輸出,每個人都有發表觀點的自由。

惡意的揣測 ,讓我們越來越沉默

最近,papi醬因孩子隨父姓被罵上了熱搜,某些人的評論,更是重新整理了人類底限。

從孩子隨父姓上升到對papi醬本人的攻擊,辱罵她自作自受,是“強奴勁驢”,還把廣大已婚已育女性,統稱為“驢”。

papi醬沒有正面迴應,但她置頂了一條影片,漂亮地迴應了這群挑刺狂魔。

馬東說過:“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但我覺得,有些誤解,並非表達者的錯,而是某些人的惡意揣測。

就像papi醬在影片中的遭遇那樣,明明只是單純地和同事們誇一誇前臺姑娘穿的西裝好看,卻被6個同事圍攻了半天,無論她說什麼、怎麼說,都能被挑刺。

最後,她只能無奈閉嘴。

某些時候,選擇沉默,是對槓精最好的迴應。

不理他們,他們就沒有存在感,沒有戰鬥欲。

港劇《嘆息橋》中,有這樣一段場景,耐人尋味。

逛超市的方小薇,看到被別人弄倒的商品,她會主動收拾,卻被工作人員一口咬定是她弄倒的。如果不是她弄倒的,她為什麼要幫忙?

她怎麼解釋都沒用。但之後在超市看到倒滿地的商品,她選擇視而不見。

我們或許也是如此,被誤解過一次,下次再碰到相同的情況,就不會下意識去行動。

權衡再三,很有可能會做出和以往相反的選擇。

最近,看到一條新聞。

西安一男子當街毆打女朋友,扇耳光、抱起來往地上猛摔,還多次試圖把女朋友塞進後備箱,他們身旁停著一輛寶馬車。

事件還沒有定論,就有一群人在影片下方下結論:“坐在寶馬車裡哭;拜金女,活該被打;這就是找有錢男人的代價……”

沒想到,事件很快反轉,女子發聲:“寶馬車是我的,網路上針對我的不實攻擊,讓我真的很崩潰。”

有些人習慣用惡意揣測別人,急著下結論,做批判,卻從未想過對別人造成了多大的傷害。

不要輕易去評價別人的生活,你永遠不知道他正在經歷什麼。

未知全貌,不予評價,是對自己的負責,也是對他人的公平。

這世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去年大火的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中,李曉明在電影院用槍掃射觀眾席,致9人死亡,21人受傷,被判死刑。

但這樣的判決並不足以平民憤,憤怒的民眾,將情緒轉移到了李曉明的家人身上。

李曉明的父母和妹妹成了被網路暴力的物件,無論他們說什麼,網友們聽著都像是在推卸責任。

他們的家被砸了,三個人整天戴著口罩,把自己包裹得嚴嚴實實。

住在老家的破房子裡,用報紙把所有的窗戶都糊起來,過著暗無天日的生活,生怕被人認出來。

他們在街頭被記者們包圍,跪著給受害者家屬道歉,但惡意的聲音仍然沒有消失,因為兒子的錯誤,他們的餘生都被烙上了罪惡。

後來,他們什麼都不敢說,躲避記者,成了他們的本能反應。

選擇沉默,是被逼無奈的結果,當一個人的話,總會被惡意曲解,他怎麼還敢發出一點聲音,他寧願自己是個啞巴。

這世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老家的朋友,母親節當天在朋友圈發了一張無濾鏡照片,母子同框,笑容燦爛。配文:“過的第一個母親節,一定要紀念一下”。

但沒過五分鐘,就被她刪除了。

我私信問她緣由,她無奈的說:“有個人在底下評論,說我家小軒長得真醜,眼睛好小。”。

我們聊了一會兒,臨了她說:“心累,以後不發朋友圈,給自己找不痛快了。”

她的遭遇,讓我想到了《奇葩說》陳銘的經歷。

有一年的六一兒童節,陳銘在微博發了和大女兒的合影,祝福女兒節日快樂。

本是一件開心的事情,但評論區卻出現了惡毒的聲音:“這個孩子真的醜的,湖北村貨的基因,沒差了”。

看吧,無論是誰,都會遭遇鍵盤俠。

表妹曾發過一張在醫院打點滴的照片,本想有人安慰,結果評論裡有幾個人諷刺她矯情,“這也能曬,誰沒生過病嗎?”

知乎上有個問題:“為什麼很多人不願意發朋友圈了?”

有個回答,我很贊同:“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他們只覺得你吵。”

成年人的朋友圈,分組可見是日常操作,還有一些真心話,設定了僅自己可見。

你的幸福快樂,很有可能讓別人不舒服;你的悲傷難過,也會被人解讀為矯情。

那些在深夜編輯的情緒,剛發出去沒幾秒,想想還是刪除了。

不是心情變好了,而是怕被別人誤解、過分解讀,怕在別人心裡留下不好的印象,怕別人給自己貼標籤。

當你越來越沉默,真的是因為累了。

如果你也被誤解過,真的不要自責,這不是你的錯,我們無法控制別人怎麼想、說什麼。

只管做好自己,不必浪費時間理會。

至於我們是否發朋友圈,我想有句話是最好的答案:

“我不發朋友圈的時候是在認真生活,我發朋友圈的時候是在熱愛生活。”

不求感同身受,但求善意相待。

點個

“在看”

,對言語暴力說“不”!

———— END ————

主播:放公子,吾愛放公子,風流天下聞。丹東交廣主播,新浪微博:江城董放。

只需要5秒鐘

能量君

教你置頂/星標 輕能量

長按識別下方二維碼關注公眾號

回覆

朗讀

即可加入輕課朗讀社群

商務合作聯絡微信:731718430

互推聯絡微信:731718430

徵集原創稿件,稿費:500元起

投稿請在公眾號後臺回覆:投稿

先點在看,再點閱讀原文,進行跟讀訓練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