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歲透過“換親”嫁過來的嬸子去世了,委屈40多年總算解脫了

-序-

幾十年前,在農村很多地方,為了讓兒子能娶上媳婦成個家,結為親家的兩個家庭通常都有兒有女,把自己的女兒嫁給對方家的兒子,對方家的女兒則嫁過來做兒媳,這種民間聯姻的方法被稱之為“換親”,有的地方也叫“扁擔親”。

“換親”多發生在經濟條件不好的家庭,另外還有少數是家裡的兒子身體有疾病(或殘疾),為了能延續香火,把身體健康的女兒嫁出去換對方的女兒回來給兒子做媳婦。將來雙方生下的孩子們稱呼男方時既能叫舅舅、又能叫姑父,稱呼女方時既能叫妗子(舅媽)、又能叫姑姑。

這種現象雖說並是特別多,但每個村子裡多少都會有那麼一兩家是這樣的情況。時至今日,也早已成為了歷史,但“換親”這種不知道什麼時候出現的民間聯姻的方法,的的確確影響也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特別是對那時的女性來說太不公平了。

後院鄰居家64歲的嬸子前幾天突然就倒頭了,18歲換親嫁過來的她,委屈了一輩子,她這一走也不知道該為她高興還是為她感到可惜!

18歲透過“換親”嫁過來的嬸子去世了,委屈40多年總算解脫了

外頭響器班的人正鬧得歡,這會兒都剛吃過飯,天氣又不冷不熱。村裡好久沒有這麼熱鬧過了,所以今天來看的人也就格外多,就在大街上搭起的簡陋的小舞臺周圍被圍得水洩不通,越是人多,臺上的人也就越興奮,使出了渾身解數。

老家風俗就是如此,只要是成過家的人去世,無論是遭遇意外或生病去世的年青人還是壽終正寢的老人,在下葬的前一天晚上都會有這麼“一出好戲”。請上一個或多個響器班讓村裡的人過來看。

嬸子其實是個喜歡湊熱鬧的人,以前年輕的時候,但凡村裡有人去世,她都要去看吹響器,只要不是颳風下雨,不看到最後絕不會回去。

她最喜歡的節目就是唱戲,她有時候還能把自己看哭,覺得戲裡唱得就是自己,感嘆老天爺不公平,但又無力改變,在家還不能哭,只有在看戲的時候跟著看戲的人一起抹眼淚。

嬸子是個命苦的人,雖然從來沒上過一天學,大字也不識一個。但自我記事起,印象裡嬸子就是個愛乾淨的人,衣著雖然很樸素,但乾淨利落,家裡也收拾得很整潔。

嬸子姓姜,孃家離現在的村子不遠,只有3裡地,兩個村子中間只隔了一條河,不過早已幹了幾十年都沒流過水,從婆家回孃家走路也就半小時就到,不過嬸子好像很少回孃家,一年到頭除了2月2和過年,不日裡幾乎不會回去。因為她多少有點恨孃家人,特別是她爹。要不是當年她爹的決定,她這輩子說不定會是另外一個模樣。

18歲透過“換親”嫁過來的嬸子去世了,委屈40多年總算解脫了

嬸子的往事:

這還得從她18歲那年說起,那時她正值青春年華,雖然長相一般,沒上過學。但她不管是地裡的農活、縫縫補補的手工活、還是燒火做飯,樣樣都不在話下。在那個還掙工分的年代,她一個弱小女子能頂一個壯勞力,一年下來掙得工分可不比一個男人少。

村裡的人都說她能幹,誰要是娶了她那可是燒高香了,她每次聽到總是低下頭笑笑,也不接話。

18歲那年,家裡的兩個哥哥都早已過了成家的年齡,可一直還都打著光棍。大哥25歲了還沒有姑娘願意嫁給他,除了家裡窮,最主要的是他太老實,五棍子都打不出個屁,其他倒也挑不出毛病。乾的活是別人不願意乾的累活、重活、苦活,吃飯也是最後一個才端碗。但就是因為太憨厚,媒婆給他說了幾個都沒成,大都怕將來嫁給他跟著一起吃虧。

有一個倒是願意嫁給他,不過這姑娘打小身體就有點毛病,好的時候正常人一個,可犯起病來口吐白沫,就像瘋子一般,後來知道是癲癇,而且她爹孃獅子大張口,要的彩禮家裡根本負擔不起,所以最後也沒成。

以前農村娶媳婦、嫁姑娘講究個先後次序,老大沒結婚成家,就輪不到老二,下頭的姑娘也就不能嫁人,必須得按順序來。

老大一直娶不上媳婦,眼看著23歲的老二也要排著隊打光棍,閨女也得老在家裡,嬸子的爹受不了別人在背後戳脊梁骨,更不想自己家裡以後絕了戶。

正犯難的時候,方圓幾里都有名的一個老媒婆找上了門,是河對岸的小王莊有戶張姓人家託她來的。

說起這張姓人家,他倒也有點了解,家裡三個兒子一個女兒,大兒子也是老大不小了娶不上媳婦,除了比自己多一個兒子以外,家庭條件基本上差不多。唯一不同的是,這家女當家的是個“跑貨”,說是年輕的時候遇到了“神仙”,從此以後就到處跑來跑去,那裡有廟往那裡去,就喜歡湊熱鬧、做善事。所以家裡不管是種地還是洗衣做飯這些都顧不上管,家裡大大小小的事全靠她男人。

這也是他們家兒子娶不上媳婦的主要原因,其實媒婆一上門,老薑大概就猜了個八九不離十:“這是想找我換親”。想到這兒,沒等媒婆開口,老薑的臉就拉了下來。任憑媒婆咋說,老薑也不搭話,最後媒婆撂下句狠話回去了:“照你這樣下去,就等著你倆兒打光棍吧!”

又過去了個把月,他託的其他媒婆一個也沒見上門,這老薑自己也犯起了嘀咕!開始白天吃不下飯,夜裡睡不著覺,每天抱著那旱菸是不停地吸,吸到兩眼皮直打架才能睡一會兒……人也瘦了一大圈。

就這樣又煎熬了半個多月,上次來的媒婆又上門了,這回看老薑的態度變了不少,喜上眉梢的媒婆趁熱打鐵就把上次沒說完的話又說了一遍。

大意就是對方的女兒嫁過來,你家的姑娘嫁過去,不但彩禮啥的一分不要,該有的嫁妝也不會少,而且還是親上加親……

就這樣,老薑同意了這門“換親”的親事,媒婆走時還得了二尺“的確良”……她一想到回到張家的好處比這還得多,因此也高興得嘴都合不攏。

當年冬天,這門親事就辦了,嬸子就這樣成了他爹給兒子娶媳婦的“犧牲品”,也徹底傷了她的心。除了她不高興,其他人都很高興。

她嫁的這個男人,說不上好還是壞,只是湊合過日子罷了。結婚第二年她就給他生了個女兒,也和公婆分了家,這才住到了我家後院,雖然是一處新院,房子雖說是土坯房,但好歹是新蓋的,而且也算有了屬於自己的一個窩。

以上這些,自然都是我聽大人說的,對嬸子的印象是從我上學前班時才開始的,因為和他大兒子是同齡,從小到大上學一直在一起,這才對嬸子也有所瞭解,要不是這樣,這篇記錄她故事的文章我也壓根寫不出來。

我印象裡的嬸子:

至於嬸子的名字我是知道的,三個字很好聽,但考慮良久,還是決定不寫出來了,就稱她嬸子吧。

嬸子的男人姓張,這裡就叫他老張。老張(以前還是小張)人倒也不壞,1米8的大個子,平時喜歡抽菸,也不喝酒,有點摳門。但就有一樣讓人受不了,太懶。

別人家男人一大早就起來去幹活了,他每天睡到自然醒,家裡的事也從來不過問,可真是浪費了他這大個子,在農村這種懶漢肯定是要被笑話的,一懶這家裡就窮,就更會被人看不起。不過老張對這些也無所謂,整天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沒有一點上進心,即便是後來家裡又多了倆兒子他還是一點沒變。沒啥朋友也沒啥仇人,用現在的話來說這叫“佛性”。以至於他們搬到新院子的土坯房20多年都還住在裡面,周圍的鄰居全都蓋上了瓦房後面又翻成了平房,他們家還住著土房。

就這樣,一直到女兒出嫁,和我同齡的大兒子(比女兒小1歲)到了成家的年齡,這才四處借錢把家裡的房子蓋成了平房。

老張雖然很“佛性”,但家裡的事還是他說了算,嬸子在家就是個老媽子的角色,除了幹活,一點話語權也沒有,大大小小的事都得聽老張的。

嬸子不僅能幹,手還很巧,每年春天院子裡的榆樹上和洋槐樹上都開滿了槐花和榆錢,捋下的榆錢洋槐花,她都能做成讓大人小孩都解饞的美味。那個年代所有女人家應該要會的活,做衣服、做鞋,她一個不差,而且做得都很好,街坊鄰居沒有一個不誇她手巧會過日子的。

四季輪迴,光陰荏苒。一轉眼三個孩子都成家立業,雖說她男人老張還是和以前一個德行,但好在有了兒女們撐腰,嬸子的家庭地位也比之前高了不少,有時候老張要是惹她不高興,她就不做飯,餓他兩頓也就老實了。

嬸子的大女兒嫁到了縣城,生活也算無憂,女兒也經常回來看她。大兒子後來也搬去了縣城,不年不節的時候一般不回來,剩下小兒子一家和他們一起生活。二兒子也是他最疼愛的,再加上他成家後也一直生活在一起,感情也就最好。

二兒子初中畢業就去當了學徒,跟著師傅學開裝載機,兩年自己就能接活了,一個月工資能有七八千,不過一般都在外地,都是一些挖隧道、修路的大工程,他成家前掙的工資全都交給了嬸子,一年也就過年才回一次家,掙錢不要命。所以後來才又蓋了一座新院子給他結婚用,嶄新的五間大平房。

結婚後,和媳婦生了三個孩子,兩兒一女。他雖然常年外出掙錢,媳婦一直和嬸子老兩口住在一起,但婆媳倆的關係一直都很好,從沒紅過臉、吵過架。鄰居們也大都羨慕嬸子的生活,都覺得她現在熬出來了,到了該享清福的時候。

尾聲:

嬸子自己也是這麼想,苦了一輩子,總算是撐過來了。基本上就在家做做飯,帶帶孫子、孫女,再不用為錢的事發愁。

可惜,天有不測風雲,好日子還沒過幾年,噩耗傳來!

嬸子的二兒子在外地的工地上出事了,出事後人當場就沒了,連醫院都沒送。後來聽說老闆賠了他們不少錢,事情也就算過去了。

可兒子才27歲的年紀就這麼沒了,家裡的三個孩子也成了沒爹的娃。那一段時間,他們家時不時會傳出來悲慼的哭聲,誰聽了都會嘆上一口氣!

家裡最傷心的就是嬸子和守了寡的兒媳,不過兒媳後來因為拿到了賠償款(據說有100多萬),也就慢慢接受了這個事實。

而嬸子就沒那麼容易過去了,兒子的“五七”還沒過,她的頭髮就全白了,人也再沒了往日的精神氣,一下子老了很多。

而且開始吃不下飯,睡不著覺,比當年她爹發愁兒子們娶不上媳婦的時候還嚴重。

也許是她在這個時候對這個世界已經沒有了任何依戀,也或許是她已經對這個世界大失所望。

剛過完年,她已經瘦骨嶙峋、臥床不起,大兒子和女兒把她送到醫院,檢查過後說是胃癌,並且已經到了中晚期,已經再無治好的可能!他們只能把她又接回了家。

回到家一個多月,嬸子每天都只能喝流食,從此也再沒下過床,走完了她64年的人生。

響器班上特地安排了戲劇的節目,這也許是嬸子最後一次“看戲”了,對於她來說,這輩子也算徹底解脫了吧!

她的人生被改寫後,嫁過來近50年的歲月裡,她的內心究竟是怎樣的,我們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苦比甜多。

春天又來了,院子裡的洋槐花又開了一樹,一直到開敗,都沒有人來捋上一把,因為嬸子不在了,以後再也沒有人捋它們了!

後記:嬸子的孃家人在她下葬那天都來了,兩個弟弟的孩子們也各自成家,當年用她兒子“換親”的爹也去世多年。只是不知道她大哥家的侄子和侄女們知不知道她“換親”的這段往事,要是沒有這個姑姑當年的“犧牲”,他們或許就來不到這個世界。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