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紀錄片是奇葩戀綜的反義詞,看完不要同情也不要罵她

魏琳今年38歲,未婚,獨居。

她得了甲狀腺癌。

做手術那天,她一個人提著行李去醫院辦手續。

然後,一個人做完手術。

剛做完手術那會兒,脖子腫著,旁邊還掛著兩個引流袋。

她靠著病床時,一不小心滑了下去。腦袋就夾在病床和床頭櫃中間的縫隙裡,動彈不得。

她想喊人,但身體還沒恢復,一點聲音都發不出。

旁邊沒有親友陪床,呼救鈴也夠不著。

她就這麼一直被夾在縫中大概20分鐘,憋得臉都通紅。

直到隔壁床的護工看到她,才把她扶起來。

這部紀錄片是奇葩戀綜的反義詞,看完不要同情也不要罵她

網上曾經流傳過一個孤獨等級。

其中,最高的第十等孤獨感,就是一個人去做手術。

魏琳後來承認,被夾在縫中無法動彈的那個時刻,心裡確實感到孤獨和脆弱。

以上片段出自紀錄片《她在家》。

鏡頭對準了一群獨居女性,呈現她們生活中的真實狀態。

沒有三姑六婆式的大道理勸言,更沒有一味地迎合當下的女性議題,灌輸所謂的大女主式的毒雞湯。

作為一個女性主義題材,它難得地給出了一個視角——女性之間,互相顯影的自我反思。

導演戴顯婧,獨居6年,剛結束一段親密關係。

她在觀察其他獨居女性時,也在進行一個自省的過程。

我試圖在模糊中尋找清晰,

這是一次次顯影的過程

關於她們,也關於我自己

這部紀錄片是奇葩戀綜的反義詞,看完不要同情也不要罵她

正因為這份自省,它沒有居高臨下地指示你應該怎麼做。而是剖開內裡,給你看到多種最真實的狀態,讓你自己探索和思考。

在一面面鏡子前,我們看到這群獨居女性的憂慮和期待。

要是按照影視劇的標準,魏琳絕對是妥妥的事業型女強人。

手術完才一個星期就投入工作,吃個飯的功夫,電話微信就沒停過,真的就是拿命在拼。

這部紀錄片是奇葩戀綜的反義詞,看完不要同情也不要罵她

和在事業上的幹練爽快一樣,她對自己的人生充滿規劃性。

大概是因為家裡的女性或多或少存在癌症病史,讓她從小就有危機意識。

在成為保險經紀人之後,她給自己上好了一套完善的保險。萬一以後生病,或者某個階段想退休,好歹有個後路。

好多事情是你沒有去想

但不代表它不會發生

這部紀錄片是奇葩戀綜的反義詞,看完不要同情也不要罵她

然而,這清醒的A面背後,是傳統的B面。

雖是女強人,但她絕不像影視劇裡所謂的大女主那樣,視婚姻為糞土。

她也渴望結婚,渴望一段完美的親密關係。

魏琳很喜歡一本書,《生命喜悅的祈禱》。她羨慕書中描述的那種關係:

“我們能夠在平等的關係中相互信任,坦誠相待。我們能清楚地溝通和表達,我們不偽裝自己來取悅對方。我能看到並欣賞彼此內在的光明、純淨、善良、豐富。”這簡單的三條,你現在找一個親密關係能達到這些就挺難的。

魏琳這種想法,或許也是不少獨居女性,乃至單身女性的愛情觀。

但憧憬是一回事,她們都知道這很難。

-就是這個人來了,什麼都是好的,可是你說哪會呢

-嗯,其實我也有這樣的問題

這部紀錄片是奇葩戀綜的反義詞,看完不要同情也不要罵她

浪漫主義的嚮往,毫無懸念地碰上了現實的堅壁。

為此,她嘗試過相親,甚至還透過各類社交APP來拓寬生活圈子。

雖然她表面看似並不抗拒這種交友方式,但內心始終有一種潛意識的排斥。

就像她朋友調侃時所說的那樣:

-魏老師她只有在特別孤獨的時候才需要男人

大部分時候她其實不是特別需要

-嗯,她朋友太多了

這部紀錄片是奇葩戀綜的反義詞,看完不要同情也不要罵她

朋友其實說得沒錯。

聚會結束,眾人散去。

熱鬧的房子又歸於平靜,魏琳默默地收拾好晚餐,有條不紊。

一切家務事完成後,她對著鏡子,處理脖子上的術後傷痕。

臨睡前,她邊塗抹著護膚品,邊聽著網課。

魏琳的一天就這麼過去了,平淡,普通,但也充實。

直到現在,魏琳依然想要擁有一段親密關係。

朋友曾經試探問她,有沒有想過放低標準。她自己也常常懷疑是不是自己要求太高了?

按照如今人們的工作和生活節奏,別說培養感情,就連認識新人的機會也不多。

50後的獨居女性葉靜,也承認這份孤獨。

所有的至暗時刻你都能過

最難的是你開心的時候無人分享

這部紀錄片是奇葩戀綜的反義詞,看完不要同情也不要罵她

時代放大了每個人的情感缺口。

孤獨,寫進了她們的日常,甚至成為生命的一部分。

社會常常告訴女性要經濟獨立,卻忽視了更重要的一點。

情感獨立。

時代在放大缺口,也讓人擁有自由——一種主動選擇孤獨的權利。

有個鏡頭,肉叔印象特別深刻。

魏琳講起她一個人去醫院做手術的經歷時,鏡頭掃了一下她家裡的佈置。

一整套迪士尼公主的公仔模型,各種青春活力的寫真照片,少女心滿滿的佈置。

這部紀錄片是奇葩戀綜的反義詞,看完不要同情也不要罵她

這跟魏琳平時給人沉穩的感覺不同,反差感拉滿。

有一次讀書,讀著讀著她哽咽了。

“疾病提醒我們去看我們是怎樣地過每一天的生活

我們在每天開朗地過日子,還是每天陰沉地過日子……”

某種程度上說,獨居給了她自我和解的空間。

當把“自我”還給“我”後,她從滿是泥濘的生活中爬出來,完成慰藉的情感自足。

是,她依然渴望親密關係,但她也不願將就。

先儘可能過好自己的生活,再慢慢等待愛的光臨。

這場自我療愈,不動聲色,又無窮無盡。

今年30出頭的老妖,已經獨居3年了。

她也在獨居中,學會正視自己的情感缺口。

曾經的她,是一個容易憤怒又充滿攻擊性的人。

不幸福的原生家庭,給她的人生籠罩了一層揮之不去的陰霾。

負面的情緒,將她逼到牆角。

她一度將自我價值建立在別人的愛和肯定之上。

為什麼我媽不愛我,為什麼男人不愛我

為什麼沒有人愛我,你們是壞人

這部紀錄片是奇葩戀綜的反義詞,看完不要同情也不要罵她

一個人北漂,她吃過不少苦頭。

沒有人能在背後托住她,甚至沒有退路——一種安全感和存在感的強烈缺失。

這種從外到內的匱乏感,幾乎塑造了她的個性。

在賺到錢之後,她瘋狂購物。家裡衣服賊多,有的連吊牌都沒摘。

小時候過得太窮,沒有玩具,長大就給自己買很多玩具。

這部紀錄片是奇葩戀綜的反義詞,看完不要同情也不要罵她

這部紀錄片是奇葩戀綜的反義詞,看完不要同情也不要罵她

沒有自信,害怕別人的眼光。

我感覺我這麼多年一直有個執念就覺得

沒有那麼多男生喜歡我

都是因為我不漂亮

這部紀錄片是奇葩戀綜的反義詞,看完不要同情也不要罵她

於是,她去整容,企圖變成別人認可的樣子。

眼睛、鼻子和嘴巴都動過。

整完了,然後呢?她並沒有感覺到有多滿足。

就不說現實中,光網路上這種惡意就不少,而且近在眼前。

彈幕上,時不時就有攻擊她樣貌的言論。

這部紀錄片是奇葩戀綜的反義詞,看完不要同情也不要罵她

整容,並沒有真正讓老妖自信起來。

她時常下意識地整理自己的儀容儀表。

(右邊是老妖)

這部紀錄片是奇葩戀綜的反義詞,看完不要同情也不要罵她

而改變,大概是發生在她獨居之後。

獨居的第一年,她不得不正面自己的匱乏感。

很多事情不會做,很多東西不知道。

而這個獨處的過程,讓她慢慢找到和自己相處的方式。

這部紀錄片是奇葩戀綜的反義詞,看完不要同情也不要罵她

在這個逐漸認知自我的過程中,她和魏琳一樣,慢慢學會自我療愈。

對愛感到缺失的老妖,就像一根蘆葦,一陣狂風吹過,她倒下過,但又重新直起來。

正如她後來所說:

-可是整完了之後,原來自己的問題不是長得不好看

-那是什麼呢

-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吧

這部紀錄片是奇葩戀綜的反義詞,看完不要同情也不要罵她

她在一邊自我懷疑,一邊釋懷和自我確認。

一個連愛自己都還弄不明白的人,又談何被愛和去愛呢?

說到底。

當我們講到獨居女性,除了被大家廣泛關心的人身安全,還有讓她們內心平靜的情感——一種內心自足的安全感。

這也是戴顯婧同樣作為獨居女性,決定拍這部紀錄片的根本原因。

我覺得獨居當然會有孤單的部分

就是隻不過你怎麼去借由孤單這個事兒思考自己吧

這部紀錄片是奇葩戀綜的反義詞,看完不要同情也不要罵她

借獨居來自省,在孤獨中讓情感自洽。

而她們,不過是女性群體裡的一個縮影。

在她們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女性的獨居生活並不獵奇,也不需要投之以憐憫的目光。

她們既不是工作的戰鬥機器,也不是恨嫁的婚姻信徒。

跟所有普通人一樣,努力地為自己的目標而活著。

在這場觀察實驗中,導演戴顯婧也在試圖弄清楚自己的情感缺口。

她要獨居,老媽不認同,但她還是決定要做。

我要乾的事情我偏要幹,可能也是一種執念吧

為什麼不行

現在我也獨自生活

我也沒有在談戀愛,也沒結婚沒孩子

我還有一口氣

就是還可以自由自在地做一些自己想幹的事情

這口氣,這團火——就是獨居女性獨自生活的內在支撐。

最後,再說個有趣的插曲。

戴顯婧快30那會兒,也經常被老媽催婚。

催到後來,實在催不動,就沒管她了。

魏琳去相親,跟採的她也跟著去體驗了一把,那是她人生第一次相親。

晚上她給老媽打影片,說了自己相親的事情。

本以為天天嘮叨她不找物件的老媽會高興地誇她,結果……

誇你幹嘛,那些東西都不靠譜

都騙人的多,好人也不會到那兒去

就在前兩天,戴顯婧在微博分享了和老媽的聊天記錄。

人間真實的老媽又悟到了——獨居的女性並不是不渴望情感生活,只是沒出現優秀的男的……

這部紀錄片是奇葩戀綜的反義詞,看完不要同情也不要罵她

你悟了嗎

噗呲,果然媽媽是過來人,看得真通透啊

這部紀錄片是奇葩戀綜的反義詞,看完不要同情也不要罵她

今日打工人:王家衛生委員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