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居女性,自由還是危險 ?

獨居女性,自由還是危險 ?

《愛樂之城》

近年來,隨著城市中獨居青年人數的增加,不少問題也隨之而來。最近的幾條“陰間新聞”都發生在那些獨居女性身上:被鄰居甚至室友騷擾,被前男友堵在家門口,由於外賣差評而遭到威脅不得不搬家……熱搜話題“獨居女性如何保障人身安全”再次重新成為討論熱點,不少女性開始討論究竟如何有效防身,應對這些不測。

在這些新聞充滿關切的評論中,也總能看到有人說,既然獨居這麼危險,趕緊找個男朋友不就行了。

我們的希望是,女效能在城市中享受安全舒適的獨居生活,而不是透過依賴他人獲得安全。今天分享

《單身女性的時代》

中的部分選摘,關於單身女性獨居在城市中的自由與風險,讀完這篇文章,或許你會受到啟發。

獨居女性,自由還是危險 ?

點選封面即可購買

獨居女性,自由還是危險?

選編自[美]麗貝卡·特雷斯特

《我的孤單,我的自我:單身女性的時代》

01.

來到城市,推遲被設定好的未來

大都市中那些帶有陽具意味的高樓大廈,是對男性戰勝自然和自由市場取得勝利的讚美。它們天生就是男子氣概的代名詞。但是那些亮晶晶的玻璃尖塔和閃爍的證券程式碼卻掩蓋了這樣一個事實:大多數城市中頑強堅韌的一面,都來自長居於此的女性。更準確地說,是來自

單身女性

。城市為她們提供了更安全的庇護,反之她們也促進了城市的完善。

城市裡到處都是單身的人,男性或女性,包括沒結過婚的、離異的、喪偶的、分居的。總體來看,整個美國有超過25%的人過著單身生活,而在一些大都會,比如辛辛那提、聖路易斯、匹茲堡、西雅圖和丹佛,獨居人口數量則佔到其城市總人口的40%以上。根據人口普查資料顯示,蘇珊娜所在的亞特蘭大市單身者數量居於首位,其比例為44%;華盛頓以及周邊郊區的單身比例也大抵相當。

獨居女性,自由還是危險 ?

《女友的男友》

社會學家埃裡克·克林伯格在他的書《單身進行時》中指出,曼哈頓獨居人口的比例已經增至50%左右。2010年,從未結過婚的女性數量佔到了紐約市所有女性人口數的41。7%,超過了2006年的38。7%。想象一下這意味著什麼:在紐約市的五個區裡,每十位女性中就有超過四位從未踏入過婚姻。

城市裡居住著大量的單身女性,這個現象由來已久,而且遍及世界各地。就像歷史學家朱迪斯·貝內特和艾米·弗洛德所寫的那樣,在15世紀初期的佛羅倫薩,單身女性已經佔到所有女性數量的20%左右;而在15世紀晚期的蘇黎世,“近乎一半的女性從未擁有過丈夫”。

為什麼從古至今,城市中就一直存在著這麼多的單身者?這主要是因為,城市中長久以來都有著

大量的工作機會

在現代歐洲早期,一旦有非農業的工作機會出現,女性們就會立刻離開鄉村,前往城鎮。在那裡她們可以找到像製作飾品或者紡紗之類的工作。在人口更稠密的地區,她們可以結交其他女性,賺取工資,也可能會邂逅未來的伴侶,當然也可以——即使是暫時的——遠離丈夫和父親的控制,獨自生活。

就這樣,女性的遷移使她們的婚姻年齡不斷推後,不結婚的人數比例上升,生育率持續下降。女性的聚集不僅打破了性別比例的平衡,同時也讓她們更難找到丈夫。但是另一方面,離開鄉下老家,也就意味著離開父輩和當地牧師的監督與束縛,這的確讓她們獲得了一絲自由:哪怕只有短暫的一段時間,她們還是有機會

推遲被設定好的未來

——成為依賴男人生存的妻子和母親。

歷史學家瑪麗安娜·科瓦萊斯基引用一些學者的研究並寫道,在早期的現代歐洲,即使女性們只能做一些辛苦卻不討好的工作——比如在鹿特丹和倫敦這些城市裡當服務生,她們還是“可能更願意保持單身,因為這起碼可以為她們提供有保障和獨立的生活”。

02.

一間自己的房間

據歷史學家克麗絲汀·斯坦塞爾提供的1855年人口普查資料顯示,在紐約市的四百名單身女性裡,獨自居住的只有十一個人。大多數住在城市的職業女性,都是和兄弟姐妹、表親、父母和祖父母們一起擠在窄小的出租屋內,這樣的狀況一直延續至近代;其他地區的窮困家庭和移民家庭一般也是這樣的居住情況。

即使單身女性很渴望打破多代人一起生活的居住方式,她們也很難擁有一間屬於自己的房子。一方面出於對自身安全的考慮,另一方面顧忌社會對性行為的限制和道德規範的束縛,許多有工資收入的女孩們都住在寄宿公寓裡。

獨居女性,自由還是危險 ?

《愛樂之城》

1863年,社會活動家弗吉尼亞·佩妮寫道,“許多售貨員女孩都是六個人擠在一間閣樓裡”。那種閣樓的業主一般是年長的女人,她出於類似父母的“負責任的態度”,對這些年輕的租戶們實行嚴格的宵禁,時刻監督她們的一舉一動。

19世紀的物理學家哈莉特·亨特和父母同住,後來她結了婚的妹妹也搬了進來,原本就不夠用的房間更顯擁擠,她說:“沒有一間屬於自己的房子,真叫人備受打擊”。甚至12歲的路易薩·梅·奧爾科特也帶著奢望的語氣描述過一個看似渺茫的心願:“我一直很想擁有自己的小房間,雖然我知道根本沒有辦法實現,但我還是沒有打消這種期待,我想在裡邊唱歌、思考。”

奧爾科特後來成為了少數能負擔得起單獨房間的女性之一,而且她還把自己形容為蜘蛛,需要“獨自吐絲”。貧窮的男人們,也像他們工薪階層的姐妹們一樣,和家人或者工友一起擠在有限的公寓空間內。而那些稍富裕的單身男性——比如能繼承豐厚財產,賺取可觀數目的租金的男性——他們相對其他人而言有更多選擇。

到19世紀末,曼哈頓已經有超過三分之一、不到二分之一的15歲以上的男性是未婚狀態了,其中多數人是獨自居住。曾有一個住在男士俱樂部的單身漢這樣描述他的住處:“成員們都像住在自己的城堡裡一樣無拘無束;這座建築……就如私人住所一般乾淨、安全、舒適。每個人都可以自己做主,不會有來自主人的‘關心’或煩擾。”這真讓人羨慕!在很長一段的時間裡,都沒有女性平等這一說。

但是,隨著越來越多的女性來到城市,她們不僅料理家事,還投身新興的女性職業,這個時候,城市就必須給她們留出居住的位置了。建於1903年的瑪莎華盛頓酒店是最早的綜合大樓之一,它共有十二層,專門為來紐約找工作的家庭婦女設計。

2012年,這座大樓被定為紐約地標,《紐約時報》還發表了一篇報道,稱:“那時候,單身的職業女性費盡心力,尋找那些不被懷疑做了有傷風化之事的住所。”瑪莎華盛頓酒店的首批住戶有五百人,其中包括速記員、編輯,還有一位律師(她後來成為了紐約第一位被任命的女法官),即使是在這樣的酒店裡,也有一些嚴格規定:男性不允許上樓,而且,剛一開始的時候,被要求拎所有重行李的是男服務生,但到了1904年,酒店聘請了十四位女服務生代替他們。

1906年,格林威治村建造了圖馬特酒店,它不僅為單身女性們提供住宿,也為“收入微薄的勞動階層,以及那些沒法為父母在城裡安家的人群”提供住處。圖馬特酒店沒有宵禁,事實上,經過獨具匠心的設計,它成了未婚女性通往婚姻殿堂的過路站。酒店的建立者告訴《紐約時報》,酒店原初被設計成一個允許男性追求女性的場所,如果不是獨自居住的話,單身男女會在約會、戀愛以及性生活等方面碰到很多障礙。

獨居女性,自由還是危險 ?

《女友的男友》

《紐約時報》上有篇文章曾形容:“溫柔優雅的女孩們並不在乎對方在高速公路上還是在公園裡公開求愛,不過假如有一個更合適的地方,求愛者可以在那裡向姑娘們表達愛意,她們會成為快樂的、盡職盡責的妻子,以及更加幸福的母親。這些姑娘們的數量正迅猛地增長。”《紐約時報》繼續說,“如果女孩們都有了幸福的家庭,並且每年都會有人在圖馬特酒店締結姻緣的話”,這家酒店的建造者也會感到非常高興。

這些酒店讓女性們獨自居住成為可能,但是它們也逐步被那些更具有吸引力的住處所代替,比如說,1927年建立的巴比桑俱樂部——“為職業女性建造的俱樂部式公寓”,它不僅提供了簡單的小房間,還提供了一些舊式男士住房所配備的服務。《芝加哥論壇報》在形容巴比桑的建造特色時,稱它是“專門為商業和職業女性設計的,它配有健身房、游泳池、工作室和其他一些男性俱樂部才有的便利設施,這種風格真是獨一無二”。

兩年以後,《紐約時報》也對那些正在享受巴比桑俱樂部健身設施的“現代女戰士們”進行了報道,並指出“據說,在她們的俱樂部裡,女性比男性更為自由”。

03.

自由背後的風險

風險伴隨自由而來。隱匿真實身份和放飛自我也許是個美好解脫,但是這些也滋生了危險:具有安全隱患的性行為,更高的暴力犯罪率,以及更多的非法活動。在我們討論女性氣質與都市生活時,難免會落入俗套,討論究竟是城市使女性誤入歧途,還是女性自身對城市而言就是個魅惑之物。

隨著城市被越來越多單身的、掌握權力的女性所填滿,我們會時不時地在新聞中讀到有關這些女性的典型悲慘故事。而且,在這些報道里,我們總能輕而易舉地得到這樣的暗示:那些敢於獨自生活的自信女性們,已經走得太遠太遠了。

獨居女性,自由還是危險 ?

《門鎖》

19世紀90年代,一個以貼海報為生的年輕孩子艾達·貝克,從德克薩斯州來到紐約投奔一個女性親戚,但在這座冷酷的大都市裡,她沒法融入身邊的人群,以至於她曾兩次嘗試自殺。當時,各種小報上鋪天蓋地全是關於她的故事,人們拿她的經歷警示那些執意要改變人生航線的女性們,如果堅持要駛入這孤獨無助的城市深水之中,命運會帶給她們什麼樣的結局。

大約一百年後,一名在中心公園慢跑的女性被強姦和攻擊,差點致命。後來查明,受害者的名字叫特麗莎·梅里,是一名28歲的單身白人投資銀行家。她以優等生的榮譽稱號畢業於韋爾斯利學院,後來又在耶魯大學修了藝術與商業學位。她近乎完美地代表了那些接受昂貴教育、擁有高薪職業的獨立女性群體,從20世紀80年代末期開始,這些女性在紐約愈加常見。她一直在這個公園鍛鍊——它原本是讓城市變得生機勃勃的基礎設施:當她受到侵犯的時候,作為單身女性的梅里正積極地與這個城市相處共生。這件案子(有五名無辜的黑人男性為此入獄),在當年算是最廣泛的報道故事之一了。

肯德拉·韋布戴爾來自紐約北部,她一直很喜歡逛這裡的“公園和博物館,裡面有各式各樣的人,也充滿著各種未知的可能性”,而就在其中一個人群混雜的地方,1999年,32歲的韋布戴爾被一名有攻擊女性案底的精神病人從地鐵的正前方推下。

2006年,刑事法庭上又多了一個謀殺犯,他因為謀殺了一名女性而被捕。這名女性叫伊美特·聖吉倫,她曾以前5%的優秀成績從學校畢業。一天晚上,她和閨蜜一起在外喝酒到很晚,後來她堅持要自己一個人待在外面,深夜她被一名酒吧保鏢強姦並且殺害。

獨居女性,自由還是危險 ?

《門鎖》

這些犯罪新聞報道——比那些降臨在貧窮女性和有色人種女性身上的悲劇事件(這並不經常發生),總是更加讓人膽戰心驚——說明的問題已經非常顯而易見了。

城市賦予了女性們不斷擴大的經濟權利和社會權利,同時也把她們置於大都市的危險中。

這些威脅女性安全的危險因素,正是吸引她們來到城市的誘惑:樂趣、自由、性、載她們去上班的火車、她們聚集的街道和她們跑步鍛鍊的公園;這些賦予女性獨立與自由的地方,也讓她們變得不堪一擊。女性們的高學歷和高薪酬不能保護她們免於野蠻暴力的侵害,她們的性別特徵,以及她們的獨行——讓她們成為了罪犯的獵物。

【相關圖書】

獨居女性,自由還是危險 ?

《我的孤單,我的自我:單身女性的時代》

[美]麗貝卡·特雷斯特 著

點選封面即可購買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