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兩性親密關係的底層邏輯|好書一圖讀懂

本文字數5178,預計閱讀時間15分鐘。

今天分享的書籍是《親密關係的變革》。

安東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英國著名社會理論家和社會學家,劍橋皇家學院院士、倫敦經濟政治學院院長、前劍橋大學社會學教授和研究員。

愛情背後的底層邏輯是什麼?

完美的兩性關係應該是什麼樣的?

不生孩子老了之後會很可憐嗎?

性和愛究竟是什麼關係?

今天,我們還能相信愛情,我們還需要親密關係嗎?

這本書是一本社會學必讀著作,總結了兩性、親子、親屬等親密關係的變革路徑,揭示了親密關係在現代社會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塑造真正美好的親密關係的底層邏輯。

揭秘兩性親密關係的底層邏輯|好書一圖讀懂

01、愛情是怎麼變化的

首先,我們先來說說愛情是怎麼變化的,也就是兩性關係的變革是什麼。

1、激情之愛

吉登斯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概念,人類在有一定的經濟基礎以後,我們開始渴望精神生活的時候,兩性之間一直有一種擋不住的情,叫激情之愛。吉登斯說:“這是一種急切的渴望,強勁到使個體會漠視正常的義務。”

激情之愛是讓我們拋棄一切去追尋的愛情,比如為了愛情拋棄爸爸媽媽。我愛一個人,所以我要跟他私奔。我原來應該有的正常的義務,我都不要了。

所以激情之愛在常規世俗意義上講,它是具有破壞性的,它會將個體從生活世界裡連根拔起,讓個體時刻準備考慮做出極端的抉擇和激進的犧牲。

所以吉登斯說:“其實這種激情之愛就是一種疾病。”這種疾病的表徵體現是什麼呢?是迷戀他人,對另外一個人有不切實際的迷戀,最後的結局往往可能並不是你想象中那麼美好。

2、浪漫之愛

浪漫之愛不再是單純迷戀他人,而是開始出現一個分化。也就是說它首先要把他人視為一個獨一無二的特殊之人,然後伴侶之間互相會成為那個獨一無二的人,然後我們互相吸引、互相聯絡,最後我們形成了雙方生命的共同體。我們有一體感,我們追求天長地久。

與激情之愛更看重性的狂熱和身體上的快感不同,浪漫之愛更著重於發現個體的獨特性,比如說自由。浪漫之愛覺得,個體的欠缺因為愛情就變得完整了,所以它和破壞性的激情不一樣。浪漫之愛成為了我們控制未來的一種潛在的捷徑,是保障我心理安全的形式。也就是說有了這種愛情以後,我的生活就會變得更好。

作者說,浪漫之愛的目標是發現獨特的自我。比如,大部分女生都愛看愛情小說。就是那種霸道總裁愛上你的小說,為什麼?因為他又酷又有錢,還就愛你一個人,是不是說明你很獨特?所以我們自我的獨特性,就透過這個霸道總裁拒絕那麼多的選擇來呈現。

在這個過程中,從激情之愛到浪漫之愛,就是從追求他人的迷戀,追求性的快樂,走向了追求自我、追求自由這樣的概念。浪漫之愛在吉登斯看來,本質上是一種女性化的愛,為什麼這麼說呢?

過去在農業時代,家和工作場所是合在一起的,但是到了18和19世紀,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家和工作場所開始分離,這個家庭就變成情感和愛的養育的領域,工作領域就變成是掙錢的領域。而男女由於“男主外、女主內”這樣性別分工的劃分,男性更多地走到外面去承擔掙錢的責任,而女性就留在了家庭領域,所以愛的養育主要就成為了婦女的任務。

所以你會發現,我們在處理愛、處理情感的時候,女性會更擅長。所以浪漫之愛的表達,也是女性原來優勢的表達。換句話說,這恰恰是女性的一種權力。

浪漫之愛是強調心靈的交流的,期待從他人的愛裡,有效地確立自我的認同。所以在當時很多的愛情小說裡,往往是一個非常積極主動的女主角去融化男子起初的冷漠,甚至敵意,使彼此相愛成為他們共同生活的主導目標。

吉登斯說浪漫之愛有一個悖論:在浪漫之愛中,母親代表了愛和養育,可是對女兒來講,母親代表的生活是一個被束縛住的家庭生活。雖然她有愛和養育,可是她是在生育體系裡的,所以每一個個體要去脫離母親,她要成為跟母親不一樣的人,離開自己的原生家庭,她才能尋求到自我和獨立。女性會選擇透過主動的愛情來完成個體的獨立。

比如,文蒂是個媽媽,有四個孩子。文蒂說:“與一個新的人建立這種關係,是我採取的第一次真正獨立意義的行動。”甚至後面由於這個伴侶過世了,她重新要再找一個伴侶。那她原來的家庭希望她回去,她也拒絕了,她又找了一個新的伴侶,她覺得這是自我的完全復歸。

所以在當時,女性要從自己的原生家庭走出來,要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婚姻被當成了追求這種獨立性的一種工具,被當成成人的一種工具,來完成對獨立性的測量。

但是男性在這個過程中,他沒有這個追求。男性一直在外工作,他沒有說要離開原生家庭,他的努力就是怎麼在男人之間競爭,能夠脫穎而出吸引更多女性。但是同時他又要跟別的男性形成聯盟共同體。所以在這個過程中,你會發現什麼樣的男性會特別吸引女性呢?用吉登斯的說法就是好色之徒。好色之徒瞭解女性就是想從家裡走出來的需求,他們就用愛情的這套模式來忽悠女性,讓女性走出家庭。

所以從一開始男性就沒有女性這樣的訴求,在兩性關係裡面,就已經存在了不平等。所以我們很快就發現浪漫之愛也有問題,它不是理想的狀態。

揭秘兩性親密關係的底層邏輯|好書一圖讀懂

3、純粹關係

吉登斯提出,純粹關係很可能才是我們真正應該達成的關係。

什麼叫純粹關係?就是一種沒有外在原因的社會關係,只是個人與另外一個個人緊密連線所獲得的。這種情景只有我們倆個之間的關係,只有我對我們倆的關係很滿意的情況下,我們才能持續下去。

其實每個個體之所以跟你在一起,僅僅是因為這段關係本身就是我的目標,這段關係本身就是我這裡所獲得的東西,在這段關係裡,我們兩個人就是相愛的,我們兩個就是有所獲得的,所以純粹關係是非常平等的。

4、融匯之愛

把浪漫之愛和純粹關係融合在一起的愛情模式,就叫融匯之愛。融匯之愛就是一種更完美的假設,它假設我們雙方在感情上都非常平等,每一方都準備好了向對方推心置腹地表達關懷和需要。

融匯之愛意味著要向他人敞開自己,這和將自己的感情理想投射到對方身上的浪漫之愛相比,是另外一個概念。我們既要欣賞對方,但是又有不同的地方。融匯之愛是積極主動,但又飄忽的愛,它不是那麼確定的。

在融匯之愛裡,它的概念叫愛慾,愛慾是說性所喚起的我對你這個個體本身的吸引力,不是性關係本身,而是你本身非常有吸引力。引入到夫妻關係的核心,那就使得夫妻之間如何一直保持性的吸引力,一直保持性的快樂,成為了在融匯之愛裡很重要的一個概念。

所以,吉登斯希望過去的激情之愛好的地方、浪漫之愛好的地方,和純粹關係好的地方,在融匯之愛裡都能有,這才是吉登斯的理想。

吉登斯認為,在過去的浪漫愛情裡面,愛情是個工具,目標就是找個人來實現我背後所要實現的一系列的目標,可能是離開家庭、性愛等等。而當我們進入融匯之愛的時候,我們真正聚焦在了那個個體身上,我其實真的是在看到你,我怎麼去愛你,我怎麼讓自己保持對你的吸引力。同時我又怎麼看到你,讓你對我有吸引力,我們之間互相怎麼樣讓對方更快樂,我們能夠更好地互相理解,這才是愛的本質。

在吉登斯的概念裡,融匯之愛才是純粹關係的一個更好的模本,在這個模本中我們可以發現,認識他人的特徵是舉足輕重的。

那為什麼融匯之愛是理想狀態呢?因為它說人一定要建立這種關係,這種關係可以解決相互依賴的困境。相互依賴是我們人保持安全感的一種非常重要的需求,我們需要去了解、界定他人的需求。

那在相互依賴的關係中,個體在心理上首先要維繫自己的夥伴,我們跟夥伴接受到不同力量的影響,所以我們其實要有非常平等的關係,各自去了解你是怎麼想的,我是怎麼想的,我們把這個相互依賴建立在對雙方特徵體系的欣賞上,這種依賴才是比較好的。

但是當迷戀的物件變成了我們關係本身,你就會發現這種關係很固化。在這種關係中,個體不是把自己的生活建立在對方的某一種概念上,而是把這種關係本身看成了滿足我的安全感,他愛我,我就很好,他不愛我,我就不是自己了。吉登斯認為我們真正要看到的是這個具體的人,自我才是最重要的。

那麼怎麼解決這種誤區呢?首先你要認識到你是有問題的,很多愛情都是有問題的,然後你要憑藉你的認識,在有問題時去解決。實際上吉登斯說每一個愛情都是在選擇,你的選擇就反映了你自我的本質,你不同的選擇,你去反思它們,你就可以找到一個更為可靠的自我認同。

在這個過程中,首先是找到你自己。吉登斯認為,明確個人的邊界是維持融匯之愛和親密關係非常重要的事。

揭秘兩性親密關係的底層邏輯|好書一圖讀懂

02、平等關係

除了前面說的,兩性關係的變革以外,我們再來說說其他關係的變革。

1、親屬關係

我們所有的關係,不僅僅是愛情關係,在其他的關係裡也面臨著挑戰。過去我們個人因為家庭和責任,你有親戚找你幫忙,你一定會幫助他,因為這個關係本身是很重要的。但今天你會發現我們也在改變,我們不會僅僅因為這些責任就幫助親戚,我們可能更多是處在一種契約性的關係裡面。

因為我對你有了解,因為我建立了對你的信任,因為你有一系列的承諾,有這樣的契約關係,我才會幫助你。是因為你有信譽,我才會敢幫助你,而不是因為你是我的親戚,你就可以對我做所有的事情,這種改變也在親屬關係裡發生。

2、親子關係

在這個過程中,吉登斯也提到了像個體邊界、關係本身、自主性這些概念,其實在親子關係裡是更復雜的。現在親子關係也在改變,不是說你是我媽媽,我就一定會聽你的。

現在我們更強調父母跟孩子之間的親密性,父母不再具有天然的權威性。所以這種改變也是聚焦在具體這個人,我得跟你形成關係。親子雙方需要敏銳地感受和理解對方。這是時代的轉變,孩子和父母之間的關係,包括其他的關係,正在向現代化方面一一轉變。

當親子關係越來越接近純粹關係的時候,父母就失去了對孩子先天性的優勢地位,這並不意味著說,父母就完全沒有權威性了,只是說一些強制性的權力關係不再起作用了,它有另外一種原則性的方式在起作用,也就是我跟你的關係是很重要的。

今天我們孩子和父母是兩個平等的個體,我愛父母,因為我喜歡父母,因為我希望父母為我自豪,我跟他關係很好,所以我成年以後,才願意聽父母的話,而不是因為你是我爸,我就一定要這麼做。平等已經成為了親密關係變革的一個重要的內容,這是一個內在因素。

那有的人會認為說:“親密關係可能是壓抑的。如果長久被情感禁錮的話,就會突然間爆發出來,這才是情感的爆發。”吉登斯說不是的,我們要把它看成是平等的,個人之間紐帶地相互協商。它的表現在過去是像私奔這樣的行為,在今天已經表現得完全不同了,這種親密關係是在個人關係領域大規模地民主化,這種民主化和我們公共領域的民主也是可以相提並論的。

在浪漫的關係裡面,可能男方會去保護女性,會有這種不平等。但是在融匯之愛裡,我跟你要建立我們的戀情,我們就必然是平等的。所以吉登斯認為親密關係的變化,是整個現代性私人生活的變化。

揭秘兩性親密關係的底層邏輯|好書一圖讀懂

03、為什麼會變革

在吉登斯看來,親密關係變化背後的基礎就是性的解放。就是性本身的解放會創造一種與個人生活完全不同的倫理學。這種倫理學與過去只有男性擁有權力放縱是不一樣的,這種倫理學要強調怎麼使人幸福、怎麼愛他人、怎麼對他人尊重這三者要結合在一起。

這不是透過一場社會政治革命來達成的,但實際上這個革命在日常生活中,在個人生活的基礎上、結構裡都已經在進行,這就是親密關係的變化背後推的過程。這種心理、社會自下而上的變化,其實都是首先透過性的解放來實現的。

1、性觀念的改變

那為什麼性會解放?首先就是性觀念的改變,1989年盧賓對美國青少年的一些調查研究發現,我們很多人的性行為和性觀念已經有了巨大的變化:

第一,在性的主動性上,女性覺的我也是有主動性的,我是可以追求性的,而不再像過去,女性在性裡完全是客體。

第二,在性的方式方面,大家接受更多元的性方式,而不是隻有一種性的方式。

第三,在性取向上也是更多元,過去我們覺得就只是異性,現在同性也被接受。性變成了我個體的選擇。

2、避孕技術使性和生育分離

而最核心的變化,就是避孕方式的方便和普及,使得性和生育分離出來了,性成為了快感的載體。我們在過去對於絕大部分的女性來講,性是壓抑的,因為性跟生育連在一起,一不小心就懷孕了,無論你是生產還是墮胎,這都是很痛苦的一件事情。所以性和身體和生育緊密連在一起的時候,女性是很難做自主的性選擇的,也很難享受自主的性快感。

但是當性和生育分離的時候,它就和身體一樣充滿了反射性,性和身體都成為了現代人自我認同的載體,這就意味著我個人想要擁有怎麼樣的性徵,我想要什麼樣的身體,這都是自我選擇。這個選擇塑造了“我是誰”這一自我認同,而這樣的一種自我認同,反過來又進一步影響人的性徵和身體。

反射性就是說,我們描述的生活術語常常進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並改變我們的生活。在浪漫之愛的時候,它也因為是跟自由、自我緊密結合在一起,所以它才具有非常大的力量去改變原樣的關係。所以在這個過程中,你可以看到性的概念本身,性的解放對於愛情關係的解放又達成了一致性。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