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富春:技術製作的意義

■ 文|彭富春

在人工智慧技術中,最值得人們關注的是機器人技術。廣義上說,一切人工智慧的機器都可以稱為機器人。但一般所說的機器人是指具有自主性的機器個體。專業機器人只從事某種專業的工作,而通用機器人則能從事更廣泛的活動。顯然機器人不是人,而是機器。它雖然是一個人造的物,沒有生命的機能,但是它具有類人的存在特性,如智慧、意識、思維和自我等。

作為自動執行工作的機器裝置,機器人既能夠服從人的命令而執行,也能夠按照預先編排的程式而活動,還可以依據人工智慧的設計的基本原則而靈活行動。機器人的活動一般由執行、驅動、檢測和控制幾個部分組成。過去人的智慧所能從事的事情,現在則轉變成了一個物——人工智慧所能從事的事情。

機器人正在不斷完善自身,也就是不斷對於人的智慧進行模擬、延伸、超越。它不僅能依據統計資料從經驗中學習,而且能達到不依據於量變而實現質變,產生靈感和頓悟,從而進行創新與創造。這意味著它既能連續性地學習,也能跳躍性地學習。在此基礎上,機器人不僅有認識,而且有意志與情感。它成為一個無機的人,不僅有類人的身體,而且有類人的心靈。

當機器人超過人的智慧的時候,它就會與人分離,而去與人競爭和挑戰。它不僅會脫離人的控制,成為獨立的存在者,而且可能成為人的威脅者和勝利者。因此機器人技術作為當代人類的冒險技術不僅會超過人類,而且會反對人類,最終還會謀殺人類。這表明機器人技術正走在從類人到超人、甚至反人的道路上。它作為對於人與物的邊界的跨越給人類帶來了危機:既是一種危險,也是一種機遇。鑑於這種危機,人們制定了機器人三原則:第一,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第二,除非違背第一條原則,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的命令;第三,在不違背第一和第二原則的情況下,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但這一切的前提是人能夠控制住機器人。

這就是說,人能命令機器人,機器人要聽從人的命令。當然人的命令也要區分:什麼樣的命令?它一方面要保護人類,另一方面要保護機器,此外它還要保護自然萬物。但這又設定了一個前提,人能夠控制住技術。如果人不能控制技術的話,那麼他就不能控制機器人。一旦機器人脫離了人的控制,它就無法控制自己。在這種情況下,機器人不可避免地成為人類命運的威脅。

從手工工具到機器工具再到資訊工具,這就是一部工具發展與變革的歷史。它不僅是一部自身的歷史,而且也是一部技術的歷史。它不僅是一部造物的歷史,而且也是一部人類文明的歷史。工具的歷史永遠不會終結,而是會不斷創新。

彭富春:技術製作的意義

在前機器時代,技術亦即對於工具的創造和使用只是表現為技藝或者技能。它主要是人用手直接或間接與物打交道的過程。作為手工的活動,技在漢語中就被理解為“手藝”或“手段”。那些掌握了某一特別手藝的手工活動者成為了匠人。手是人身體的一部分,技藝因此依賴於人的身體且是身體性的活動。但人的身體是有機的自然,是整體自然中的一個部分,技藝因此是依賴於自然的活動。這使技藝自身在人與物的關係方面都不可擺脫其天然的限度,即被自然所規定,受制於空間、時間和物體的強度等。

在這種限定中,人不是作為主體,物不是作為客體。於是人與物的關係不是作為主客體的關係,而是作為主被動關係。人在技藝的運用過程中要麼讓自然生長,如農業和牧業,要麼讓自然變形,如建築,以此達到人自身的目的。

儘管如此,技藝作為人工要合於自然,即人的活動如同自然的運動,如人器合一。這也導致由技藝所製作的物雖然是人工物,但也要彷彿自然物,即它要看起來不是人為,而是鬼斧神工,自然天成。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一般所理解的技藝是被自然所規定的人的活動。但這種技藝依然不是自然本身,相反它會遮蔽自然,因此它會遮蔽物本身。

在機器時代和後機器時代,技術的意義發生了根本的變化。與古代的技藝不同,一般現代的技術指的不是手工製作,而是機器技術和資訊科技。在從手工操作到機器技術的轉換中,人的身體在技術裡逐步喪失了其決定性的作用。而在資訊科技中,人不僅將自己的身體,而且將自己的智力轉讓給了工具。因此現代技術遠離了人的身體和人的自然,自身演化為一種獨立的超自然的力量。技術雖然也作為人的一種工具,但它反過來也使人成為它的手段。這就是說,技術要技術化,要從人脫落甚至離人而去。

作為如此,現代技術的技術化成為了對於存在的挑戰和採掘,由此成為了設定。人當然是設定者,將萬物變成了被設定者;同時人自身也是被設定者,而且比其他存在者更本原地從屬被設定者整體。這個整體就是現代的技術世界。世界不再是自然性的,而且自然在此世界中逐漸消失而死亡。技術世界的最後剩餘物只是可被設定者,或者是人,或者是物。作為被設定者,人和物都成為了碎片。而碎片都是同等的,因此也是可置換的。

在這樣的意義上,現代技術的本性已不是傳統的技藝,也不只是人的工具和手段。它成為了技術化,成為了技術主義,也由此成為了我們時代的規定。

彭富春:技術製作的意義

本文作者系武漢大學哲學教授,著有系列學術專著“國學五書”(《論國學》、《論老子》、《論孔子》、《論慧能》、《論儒道禪》,均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與發行)。本文選自《論大道》,標題為編者所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