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一直認為漢朝拋棄了他,自從聽了蘇武一句話,方知什麼叫忠義

世人對李陵的評價基本上分兩派,一派認為李陵投降匈奴實非自願,乃形勢所迫,典型代表司馬遷。另一派則認為不管李陵是否自願,投敵都屬於失節行為。而李陵自己也曾對這問題糾結了半生,他一直用前者的觀點來寬慰自己,他試圖將責任推給漢朝,認為是漢武帝拋棄了他,而不是他背叛了漢朝。就連漢武帝晚年都反思過這個問題,也認為自己在李陵投降匈奴這個問題上負有一定責任。李陵一直活在自己編織的藉口中,直到碰上蘇武,蘇武的一番話徹底打碎了他的玻璃心,讓他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忠義。

李陵一直認為漢朝拋棄了他,自從聽了蘇武一句話,方知什麼叫忠義

匈奴單于勸降蘇武未果,於是將他流放到北海牧羊,也就是現在的貝加爾湖地區,並且聲稱除非蘇武讓公羊下出小崽來,否則蘇武別想回到漢朝。北海苦寒之地,吃喝拉撒都是問題。可蘇武硬是撐了下來。餓了就抓老鼠吃,渴了就將積雪化成水,冷了就裹在羊群裡取暖,支撐蘇武堅持下去的,則是那根漢武帝交給他的漢節,即便漢節上的羊毛都掉光了,但蘇武依然將它視若珍寶,碰上惡劣天氣需要遷移,其他東西可以丟,唯獨這跟漢節不能丟。

李陵一直認為漢朝拋棄了他,自從聽了蘇武一句話,方知什麼叫忠義

蘇武北海牧羊第二年,李陵投降了匈奴。雖然此時李陵內心不願承認自己是叛徒,但他仍不敢面對同為漢臣的蘇武。可是他不敢面對蘇武,匈奴單于偏偏逼著他去勸降蘇武。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李陵再不願意也必須硬著頭皮去勸降蘇武。李陵的心情是複雜的,因為他深知蘇武是最有可能擊潰他心理防線的那個人,他根本不敢面對蘇武,更別提去勸降蘇武。他害怕看到蘇武那堅毅的眼神,那眼神如尖刀般刀刀插入他的胸膛。

李陵一直認為漢朝拋棄了他,自從聽了蘇武一句話,方知什麼叫忠義

果然,李陵見了蘇武,但一開始他絲毫不敢提勸降之事。他只顧跟蘇武暢飲,而對於此行的目的則避而不談。同為漢臣,而且兩人還曾經共事過,李陵跟蘇武有足夠多的話題消化在美酒中。蘇武內心是坦蕩的,可是李陵不能再這麼喝下去了,再喝沒法跟單于交差啊。於是李陵還是忍不住挑明瞭目的。李陵告訴蘇武,他的母親去世了,兩位兄弟也死了,妻子改嫁了,兒女也不知所蹤,漢朝早就沒有人關心蘇武的死活了。

李陵一直認為漢朝拋棄了他,自從聽了蘇武一句話,方知什麼叫忠義

蘇武眼中含著淚光,蘇家的淒涼晚景讓他無法不為之動容,然而一陣傷感之後,蘇武的眼神再次變得堅毅。他望著李陵,堅定地說道:“蘇家的榮耀,都是漢朝給的,蘇家尚未報答朝廷的恩情,如何敢悖逆之事?再者,臣子事奉君主,就像兒子事奉父親,子為父死,本就是應該的!”“臣事君,猶子事父也。子為父死亡所恨”李陵聽到這句話,彷彿受到晴天霹靂。他編織的藉口在這句話面前,顯得那麼不堪一擊。蘇武彷彿將李陵扒光了,並將他的罪行昭告天下,讓他無處遁身。李陵再也無顏面對蘇武,他深深地拜別了蘇武,走的時候眼淚沾滿了衣襟。

特別宣告:以上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新浪網觀點或立場。如有關於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於作品發表後的30日內與新浪網聯絡。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