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一首有著人間氣的悼亡詩,到底是不是曹雪芹所做呢

“隨身伴,獨自意綢繆。誰料風波平地起,頓教軀命即時休。孰與話輕柔?東逝水,無復向西流。想象更無懷夢草,添衣還見翠雲裘。脈脈使人愁!”清朝曹雪芹《紅樓夢。望江南》

《紅樓夢》一首有著人間氣的悼亡詩,到底是不是曹雪芹所做呢

初衣解詩:我們現在都有一個概念,認為為紅樓夢的後40回是別人的續書,並非曹雪芹的原作。但是其實後40回有很多令人回味的地方。

比如黛玉之死,寶玉和黛玉的禪機,賈老太太死之前對賈府的安排,都寫得特別的入骨而味深。在上個世紀,許多人談到紅樓夢對紅樓夢最深的印象,就是王熙鳳的調包計,將寶姐姐嫁給了賈寶玉,也算是掀起了悲劇的高潮。

我在這裡並不能妄斷,最後四十回和曹雪芹是是不是同一個人?又或者這個中間有多少曹雪芹的東西?我只是想分享一段詩詞。

《紅樓夢》一首有著人間氣的悼亡詩,到底是不是曹雪芹所做呢

這首詩詞是寫在第89回,秋天寶玉去上學,正巧遇見降溫天氣,新人拿了一件衣服給寶玉換上,又包了一件衣服,給茗煙拿著。到了學堂之後,因為天氣冷,茗煙把衣服給抖開,寶玉當時就愣住了。這原來是晴雯給他的補的一件孔雀裘。然後這個呆子的病就犯了,他自己也很會安排,襲人也很知道他的意思,安排了晴雯生前住的一間房子,都不說什麼,由著寶玉進入祭奠。

然後寶玉,寫下了這首悼念晴雯的詞。

“隨身伴,獨自意綢繆。誰料風波平地起,頓教軀命即時休。孰與話輕柔?

東逝水,無復向西流。想象更無懷夢草,添衣還見翠雲裘。脈脈使人愁!”

我之所以單拎出這首詞來,並非是就著曹雪芹的紅樓夢的文本里的故事說下去。

只是因為在紅樓夢所有的詩詞當中,這首詞並非最好,但是最不虛妄,有人間感。

《紅樓夢》一首有著人間氣的悼亡詩,到底是不是曹雪芹所做呢

可以說通看紅樓夢的詩詞,都是一些雲山霧罩的東西。判詞自不必說,都像打啞謎一樣。林黛玉或者薛寶釵的詩社詩詞,那是高階掉袋子,都是以意境取勝。統領紅樓夢的一些大詞曲,千紅一哭,萬豔同悲,是一種迷離的哀傷。《芙蓉花誄》,雅歸雅美歸美,悽惻動人,也是天上仙子,虛虛幻幻的一套,且長篇大論,上升到哀傷的美學,有人就說這其實是寫林黛玉的祭文,因為林黛玉才配得上這樣的高階。

只有這樣的一首,看起來專門寫給晴雯的詩詞,卻分在接地氣。因為看起來是一首真正的懷人之作,情感也沒有其他的那些詩詞一樣,動則拔高,是一種樸素的人間的哀傷和真情。

這首詞的造句並不是說特別的好,因為單從詩詞的寫作來看,肯定有人,包括我都知道廢筆太多,譬如“誰料風波平地起,頓叫軀命即時休,”這樣的平白倒有點像前面的打油詩。

但是”孰與話輕柔”想象更無懷夢草,添衣還見翠雲裘”,卻深得了詩詞中的雅哀悱惻,詞語婉麗,又動人心腸。

而且這首詞有人間氣,因為裡面是一個連貫的,真實的情感,落腳在翠雲裘。詞非常短,但是縱觀紅樓夢中的其他的詩詞,都沒有這樣的實感,因為比喻用典,象徵虛化實在是太多,且這種主觀的情感色彩的懷人之作,只有這樣一首。

而且這兩句是可以和納蘭詞比美的。

《紅樓夢》一首有著人間氣的悼亡詩,到底是不是曹雪芹所做呢

我看見這首詩,以為是在前80回,因為如果在前80回,肯定就是曹雪芹所做的。但是它偏偏地安插在89回,所以往往也讓我感到有些迷惑。

在紅樓夢前80回中,寶玉寫自己真情實感的詩並不多,他的個人行徑和想法多半透過小說在日常的行為裡。而且在前80回裡寶玉的對聯和詩才,以密集的對仗勝,虛虛實實華美綺麗。比如“吟成豆蔻才猶豔,睡足荼蘼夢也香”。那麼像更無,還見這樣的字眼他是斷不會用的,你去看一看《芙蓉花誄》就知道寶玉寫東西有多密實。

但是這樣的一首詩89回的詩,卻因為並不密實而打動了我。尤其是這一句“想象更無懷夢草,添衣還見翠雲裘。”我宣告一下這首詞是我拎出來,不在紅樓夢情境中看的。我覺得了有一種實感的深情。

《紅樓夢》一首有著人間氣的悼亡詩,到底是不是曹雪芹所做呢

不管《紅樓夢》到底是何人所做,或者是何人所續,不管這首詞是否出自曹公之手,像這一種發乎於貼身的人間的實感,才是我們喜歡它,百讀不厭的原因。

這首詞用在紅樓夢裡是悼亡丫頭晴雯,但詞裡面表達的,卻是身邊最親近的人離開時的那種痛苦與惆悵。如果用情感的世界來分,這首詞其實是一首最好的最真情的詞,睹物思人,也許在小說在傳奇裡是一種姿態,但是在心靈層面,這是一種最自然的感情流露。

許多人研究紅樓夢,說寫給晴雯的那些悼詞都是寫給黛玉的。這是因為,只有愛人才配得上那些真實悲慟。這個我雖然持保留的意見。

但無可否認,在紅樓夢的整體詩詞中,這首最有人間的實感。

“隨身伴,獨自意綢繆。誰料風波平地起,頓教軀命即時休。孰與話輕柔?

東逝水,無復向西流。想象更無懷夢草,添衣還見翠雲裘。脈脈使人愁!”

《紅樓夢》一首有著人間氣的悼亡詩,到底是不是曹雪芹所做呢

初衣勝雪為你解讀紅樓詩詞。圖片來自網路,侵權必刪。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