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過半,回頭看看

文|明心君·主播|晏嬌

不知不覺,走著走著,走過了半生。

一路上,有悲有喜,起起伏伏。

經歷了許多事情,一路擁有,也一路失去。

生命過半,回頭看看,才慢慢懂得了……

人生過半,回頭看看

凡事要靠自己

半生已過,慢慢懂得了凡事要靠自己。

張愛玲在《半生緣》裡寫道:

“中年以後的男人,時常會覺得孤獨,因為他一睜開眼睛,周圍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卻沒有他可以依靠的人。”

成年人的世界裡,從來沒有容易兩個字。 每個人都很忙,都有自己的艱難和困苦要扛。

沒有人會一直陪在你的身邊替你遮風擋雨,終有一天你要靠自己獨立面對生活的苦難。

記得有句話是這樣說的:

路要自己一步步走,苦要自己一口口吃,抽筋扒皮才能脫胎換骨,除此之外沒有捷徑。

看過一個小故事:

在一個下雨天,一位年輕人在屋簷下避雨,碰巧有位老和尚撐傘路過。

年輕人想讓老和尚帶他一程,但是被老和尚拒絕,只告訴他:

“你要被渡,別找我,請自己找一把傘吧。”

凡事要靠自己,如果不想被雨淋溼就要靠自己的力量找一把傘,而不是靠別人。

很多時候,依靠別人,或許可以給你一時的幫助,卻沒辦法能幫你一世。

人這輩子,不自強,一味想著依靠別人庇護,是很難有所作為的。

常言道:

靠山山會倒,靠水水會枯;靠廟廟會塌,靠神神會跑;求人不如求己,生氣不如爭氣,靠人不如靠己。

永遠不要想著依靠別人,生活中的坎坷,我們只有靠自己的努力去克服,才能使自己在磨練中成長,人生路才能走得更穩當。

正如一句老話說的:“除了自渡,他人愛莫能助。”

在生活的種種考驗下,漸漸明白,萬般皆苦,唯有自渡,靠誰都不如靠自己。

人生過半,回頭看看

人生過半,回頭看看

適時保持沉默

半生已過,漸漸學會了要保持適當的沉默。

日本小說家三島由紀夫說過:

“精緻的沉默,凌駕於一切之上。”

很多時候,跟滔滔不絕,口若懸河的傾訴相比,默默無言才是人生常態。

蘇格拉底是一位十分善於演講的哲學家,經常有年輕人向他討教演講的技巧。

有一天,一位青年就為向蘇格拉底求教如何演講,前來登門拜訪。

但是,這位青年因為過於渴望得到蘇格拉底的賞識,一進門還沒等蘇格拉底開口說話,便開始在蘇格拉底面前滔滔不絕,賣弄自己的演講功底。

結果蘇格拉底等他說完以後,向他索取了平時兩倍的學費。

青年很疑惑,詢問其中的原因。

蘇格拉底答道:“因為我除了要教你講話以外,還要教你學會沉默。”

學會沉默是一種修行,有時候不需要過多的言語,適時的沉默勝過千言萬語。

《荀子·非十二子》裡說道:“言而當,知也;默而當,亦知也。”

說話說的恰當,是明理和智慧的表現。

不該說話的時候沉默的恰當,也是明理和智慧的表現。

王小波曾說:

“從話語中,你很少能學到人性,從沉默中卻能。

假如還想學得更多,那就要繼續一聲不吭 。”

水深不語,人穩不言。

走過半生,才知道,侃侃而談是表象,學會適時沉默,才是真正成熟的表現。

人生過半,回頭看看

人生過半,回頭看看

知足,方可常樂

半生已過,開始明白了知足常樂。

人生沒有圓滿的幸福,但卻有知足的快樂。

張英曾《聰訓齋語》中寫道:

“富貴貧賤,總難稱意,知足即為稱意。”

富貴不如意,貧賤也不如意,心頭知足才是如意。

真正的如意,不在於擁有多少財富,而在於內心的知足。

明朝有一位儒生叫胡九韶,他家境很貧困,僅僅可以衣食溫飽。

每天黃昏,他結束一天的勞累後,都會到門口焚香,向天拜九拜,感恩上天賜給了他一天的清福。

他的妻子笑話他說道:“我們一天三餐都是菜粥,怎麼能談得上是清福?”

他是這樣說的:“我首先很慶幸生在太平盛世,沒有戰爭兵禍。

又慶幸我們全家人都能有飯吃,有衣穿,不至於挨餓受凍。

第三慶幸的是家裡床上沒有病人,監獄中沒有囚犯,這不是清福是什麼?”

胡九韶的清福,來自他內心的安定與豐盈。

正如林語堂說的那樣:

“人生幸福,無非四件事:一是睡在自家床上;二是吃父母做的飯菜;三是聽愛人說情話,四是跟孩子做遊戲。”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幸福。

《佛遺教經》說:

“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

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

懂得知足的人,才是天下最富有的人。

知足就是他們的富樂安穩之處,知足的人,不需要透過物質去填補心靈的空虛,因為他們精神上已經足夠富有。

很多時候,人之所以會覺得不快樂,並不是因為物質匱乏,而是心靈貧困。

常懷一顆知足的心,才能感受得到幸福。

人這一生,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

在人生的旅途中,別逼著自己一直向前,有時候回頭看看來時的路,也是一番別樣的風景。

人生過半,苦樂參半。

俗話說:煩惱三千,不如淡然一笑。

往後餘生,不懼未來,珍惜當下。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