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居》童瑤海清姑嫂之爭:保持界限感,是親人的修養

童瑤和海清主演的都市情感劇《心居》開播。

童瑤飾演的顧清俞,是個獨立、能幹、事業有成的上海本地女。

海清就扎心了,雷打不動的“萬年買房困難戶”一姐。

她所飾演的馮曉琴,是一位外地嫁上海的家庭主婦,也是顧清俞的弟媳。

劇情開始,是馮曉琴的自述:

“房子是一個人的臉面!上只角、下只角,內環、中環、外環,商品房、經適房、拆遷房……買什麼樣的房子,就是什麼樣的人。”

這是開頭,人物角色還未全然明白,只是聽這話的時候,會讓人以為:這是位在上海打拼多年,對房子有做夢般執念的辛酸滬漂。

緊接著,便是馮曉琴回到“家裡”,人間煙火氣瀰漫開來。

她麻溜地準備早餐、催促孩子趕緊吃飯、應對著挑剔的老人、迴應著粗枝大葉的丈夫,一切都慌慌張張,一切又都有條不紊,一看便知是常年辛苦操勞的家務能手。

《心居》童瑤海清姑嫂之爭:保持界限感,是親人的修養

馮曉琴對她的憨憨丈夫顧磊絮叨著買房的事,寫了臺詞讓對方背下來,以便顧磊以弟弟的身份向胞姐顧清俞借錢。

中國大部分普通家庭買房都是大事,攢攢藉藉湊湊的,本不足為奇,但馮曉琴讓丈夫借的,是一百萬!

儘管現在爆出的各種頭條涉及到的身價錢財都以千萬或億為單位,但作為普通人,看到買房要管別人借一百萬,還是把我驚呆了。

家庭聚會的飯桌上,老實人顧磊醞釀半天,臺詞一句沒用上,開口便是“借錢”,理由是“買房”。

沒有多餘的臺詞,顧清俞隨即看了下低頭吃飯的馮曉琴,是誰的主意,做姐姐的心裡明鏡似的。

在與弟弟的悄悄談話時,顧清俞發問,“是不是你老婆逼你跟我借錢?”

顧清俞所用的稱呼,不是“馮曉琴”,不是“她”,而是“你老婆”。

一個稱呼就能看出,這姑嫂關係並不怎麼融洽,在顧清俞眼裡,馮曉琴只是弟弟的老婆而已,算不得什麼親人,更談不上是家人。

當從弟弟顧磊口中得知,顧磊的態度是買不買房無所謂,反正現在有地方住,顧清俞堅定了這錢不借的態度——借給弟弟可以,借給弟媳不行,哪怕新房是倆人都住。

戲劇的是,顧家的七大姑八大姨得知馮曉琴有買房計劃後,都被請來當說客,對買房的壞處,掰扯的頭頭是道。

這一輪借錢計劃以失敗告終。

馮曉琴和顧磊現住的房子也不算小,為什麼馮曉琴要再執意買房呢?

現在的家,是顧家,除了老公顧磊,還有顧磊的爸爸和顧磊的奶奶。

馮曉琴的日常,就是伺候這一家子老少。

一個女人這一生會有很多身份,除去社會職業身份,還會是妻子、母親、姑嫂等。

千千萬萬個角色,唯有做女兒相對最為容易。

《心居》童瑤海清姑嫂之爭:保持界限感,是親人的修養

同為女性,也同為顧家的一份子,馮曉琴和顧清俞的家庭地位完全不一樣。

所有的家庭飯桌及家族式聚會上,忙前忙後的只有馮曉琴一個,如若有幫忙的,那就是馮曉琴自己的妹妹,顧清俞十指不沾陽春水。

哪有誰天生就對房子有什麼執念,不過是到了一定階段,需要某個寄託,而房子,就是承載寄託的載體。

馮曉琴想買房子的寄託,是歸屬感,也是自由。

在馮曉琴的角度上:自己嫁到顧家8年,生了孩子,伺候全家老小一年365天全年無休,這是功勞和苦勞,更是要好好過日子的表現,而不是以結婚的名義撈上一筆。

再者,她表明了態度,即使買了新房,也還會把顧磊爸爸和顧磊奶奶的一日三餐照顧好,不過是多了一些夫妻的自由空間,以及為兒子的將來做打算。

新房為什麼沒買成?

最大原因在於顧磊對買房的態度很無所謂,其次便是大姑姐顧清俞的干涉。

《心居》童瑤海清姑嫂之爭:保持界限感,是親人的修養

顧家的三人小會議,參與者:顧清俞、顧磊和顧爸爸。

這三人茶餘飯後在房間裡密謀著家庭大計,絲毫不顧馮曉琴的看法。

不管商議的內容是什麼,但馮曉琴在參會者名單之外,“你是外人”這一統一看法,就明擺著把戰線拉開了。

顧清俞勸著老實人弟弟,“她比你精明,你要做好打算”、“買新房子必須加你的名”、“要小心,她已經有一個妹妹靠你過活了,防止再來個弟弟。”

這一番話,是姐姐對弟弟的規勸,但在弟媳馮曉琴的立場上聽,就是挑撥離間。

事情的結局是:馮曉琴生氣地出走,顧磊上前阻攔,於不小心中,顧磊摔下樓梯撞上玻璃,搶救無效去世。

凡事皆有命數,我們暫且不論顧磊之死怪誰,只說家庭之爭的起因——沒有界限感!

馮曉琴想買房,沒有錯,錯在了找大姑姐借錢,對方不借反生怨。

任何人的錢都是靠自我能力賺來的,別管錢來得是否容易以及錢財多少。

俗話就是,“借錢是情分,不借是本分!”

別說是大姑姐,即便是自己的親姐姐和父母,成年以後也仍需分彼此。

如果買房是你的執念,那就請以自我的能力去把執念變為現實,這才是最踏實的。

顧清俞的沒有界限感同樣是bug!

顧磊是老實人,是弟弟,但她更是顧曉琴的丈夫以及孩子的爸爸。

在顧磊成家那一刻,顧清俞應該明確一點,自己作為姐姐、姑姐和姑姑,要在人家三口之家之外,可作為後盾和外援,唯獨不得干涉其中。

《心居》童瑤海清姑嫂之爭:保持界限感,是親人的修養

現實中有太多家庭的矛盾和分裂都源於沒有界限感,說了不該說的話,做了不該做的事。

有一個小故事:

一對夫妻在客廳說笑,妻子嬉笑著說了句,“你再這樣看我不打你!”

丈夫還未接話,沙發上的婆婆怒氣衝衝吼道,“你敢打他一下試試!”

原本是恩愛的打情罵俏,婆婆一摻和立馬變了味兒。

為什麼從古至今婆媳矛盾從未徹底解決,只因人的界限感太不明確。

所有的家庭關係裡,夫妻關係排第一!

不要站在你的立場上打著為誰好的名義去幹涉別人的夫妻之事。

能成為夫妻的,不管誰強誰弱,總歸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夫妻的事,就交由夫妻二人去解決,多磨合才能潤礫成珠。

干涉的人越多,麻煩往往就越大。

保持界限感,是身為親人的修養,更是與人相處的原則。

不妨在一定的距離裡,尊重Ta人,也愛護自我。

長久而融洽的關係,是親而不密,留有餘地。

——

枕藏

*本文由枕藏原創。更多文章,記得點贊加關注。

文章可轉載,禁止搬運開原創,侵權必究!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