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純電和燃油車成本將持平 電池是產業鏈制勝關鍵

2024年純電和燃油車成本將持平 電池是產業鏈制勝關鍵

圖片來源: 網路

集微網訊息,“電池佔到一輛電動車總成本的25-40%,令其成為最昂貴的電動車零部件。”瑞銀在不久前的一份電池拆解報告中指出,這也進一步預示著,在未來純電動時代,三電系統(電池、電機、電控)是考察一款車最核心的標準,而其中電池的成本佔比不可輕看。

“降本增效”對於各行業都是永恆的話題,回到電動汽車本身,足以看出電池會成為未來電動車產業鏈競爭激烈的沙場,也是整車廠競相追逐的致勝因素。

2024年電動汽車和燃油車成本差將不復存在

近期,瑞銀全球研究團隊聯手UBS Evidence Lab對大眾ID。3電動汽車進行了拆解。

拆解結果顯示,目前ID。3在歐洲的生產成本比燃油版高爾夫貴5000美元,在中國新發布的ID。4的價格接近可比汽油車(將後者10%的購置稅考慮在內)。

以在補貼可以達到9000歐元的德國為例,實際上大眾ID。3比起高爾夫已經更有競爭力。而在未來電池成本進一步下降後,電動車的造價基本與燃油車持平。瑞銀中國汽車行業主管鞏旻指出,在此情況下,電動車相較於燃油車售後維護簡易、使用成本較低等優勢便會放大。

值得一提的是,ID。3是大眾基於MEB平臺開發的首款純電動車型,被視為繼甲殼蟲和高爾夫之後第三臺具有開創性意義的產品。MEB平臺是大眾集團專門為電動汽車產品研發的一個模組化平臺。相比內燃機平臺,MEB平臺的一大優勢在於結構,電池構成整個平臺的“地板”,不必像“油改電”那樣把電池放在中間傳動或油箱處,從而讓MEB平臺的車型內部有更寬敞的空間,同時電池容量更高,續航也更遠。ID。3根據續航能力分為三個版本,此次瑞銀拆解的是中距離版,電池容量為58千瓦時,續航里程為420公里。

有報道指出,特斯拉從松下、LG以及寧德時代購買電池的價格平均為142美元/千瓦時,諸如通用等公司每千瓦時電池的均價為169美元,而行業平均價格在186美元左右,意味著特斯拉的採購價要比行業平均水準低23%。

根據瑞銀電池拆解分析報告,目前行業電池系統成本比之前預估值低20美元/千瓦時,相當於每輛車節省1000-1500美元成本。報告預計,到2022年會達到100美元/千瓦時。意味著,到2022年電動車與傳統燃油車的成本差僅為1900美元。而到2024年,電動汽車和燃油車之間的成本差將不復存在。

由此可以看出,電池是短期內電動汽車繼續享有成本下降的主要因素,也是進一步提升全球電動車滲透率的關鍵。

2024年純電和燃油車成本將持平 電池是產業鏈制勝關鍵

圖片來源:UBS

瑞銀預計,到2025年電動車在全球新車銷量中佔比將達20%,2030年將達50%(純電動45%,插電混合4%)。2040年,電動車100%佔領市場或成為現實,屆時,擁有一臺燃油車將成為真正的奢侈品。其中,中國市場的電動汽車滲透率預計2025年前後將達25%,2030年將達60%。相對於2020年的情況,單從滲透率而言,有5年5倍,10年10倍的提升空間。

產業鏈的拉動效應日顯

毋庸置疑,中國是全球範圍內規模龐大的電動汽車市場,也是較為複雜的市場,因其本身存在自有品牌、外資加入以及一些造車新勢力的誕生,多種因素疊加造成市場競爭非常激烈,而電池成本下降後對於未來中國市場的影響又如何?

以此次拆解的大眾品牌為例,面向中國市場的ID。4車型單看配置,跟之前大眾的油改電,朗逸、高爾夫的油改電,續航里程翻一番,價格也與同級別的燃油車至少在購置稅之後是高度接近。所以電池下降後,整車的競爭力和之前的油改電是不可相提並論的。

可以預見未來中國電動車市場的競爭會更加激烈。

一方面,將帶動產業鏈在電池技術層面深入探索。鞏旻指出,電池成本下降的趨勢包括更高鎳的電池、偏弱矽的負極以及部分的固態化電解液,還有電池本身的整合,如直接把電芯做成電池包,甚至做成整個底盤。

另一方面,對於包括電池及相關電池材料的產業鏈層面的拉動效應也將很明顯。

鞏旻指出,當前整個中國電動車產業鏈,中游的競爭力比下游的競爭力要更大。這其中,一些企業會成為電動車時代關鍵的巨頭,在電池材料產業鏈中,也有一些隱形巨頭,包括隔膜、先導智慧的電池專業裝置,對比歐洲有著極強的競爭優勢。

此外,下游應用端雖然競爭環境激烈,但由此催生更多的創新理念與技術突破會令中國行業的演化加速,同時使整個產業鏈更具有競爭力。

比如,近年來,我國鋰電池總出貨量逐年增加,主要受益於新能源汽車和動力電池出貨增長。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統計資料顯示,2020年我國鋰電池總出貨量為158。5GWh,同比增長20。4%。鋰電池廣泛應用於手機、膝上型電腦、電動腳踏車、電動汽車、電動工具、數碼相機等眾多下游領域。隨著國內新能源汽車規模的擴大,預計未來我國電動汽車對鋰離子電池需求比例將會進一步提高。

可見,未來十幾年電動車整體的轉型對於整個中國汽車業所帶來的的機遇仍大於挑戰,而電池將是短期內的焦點,供應端也因此日益趨緊,對於國內的產業鏈而言未來幾年或是進軍全球市場的良辰吉日。

(校對/Carrie)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