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評丨"封爐禁煤",大鍋、土灶不能以這樣粗暴的方式被拋棄

事實上,隨著社會的發展,哪怕沒有環保的要求,農村生活方式也在不斷變化。燃氣灶、電磁爐進入農村家庭,傳統的大鍋、土灶日漸稀少,可是沒有人希望它們是以這樣粗暴的方式被清出歷史舞臺。

因為強制“封爐禁煤”,山西省洪洞縣南營村成為焦點。新聞圖片中被水泥堵死的爐膛十分刺眼,也引發了網友的質疑。

快評丨"封爐禁煤",大鍋、土灶不能以這樣粗暴的方式被拋棄

↑被堵上的爐臺。圖據新京報

有過農村生活經驗的人,對這種土灶都不會陌生。誰家沒有一口大鍋,誰小時候沒村前村後拾過柴禾?事實上,隨著社會的發展,哪怕沒有環保的要求,農村生活方式也在不斷變化。燃氣灶、電磁爐進入農村家庭,傳統的大鍋、土灶日漸稀少,可是沒有人希望它們是以這樣粗暴的方式被清出歷史舞臺。

“封爐禁煤”引發爭議後,當地作出迴應。洪洞縣縣長楊建軍表示,填充行為是與村民商量後進行的,並強調“所有被填充的爐灶都在禁煤區範圍內”。而在之前的報道中,南營村村委會負責會計工作的蘇文平承認,“封爐”工作中還存在“家裡沒人,翻牆進院”的行為。翻牆進院強行填充,顯然不是好商好量。

從報道來看,封灶一則是禁煤,也有說法是為了防止村民偷偷用灶臺而引發安全事故。不管是為了環保還是為了安全,最重要的不是“終極目的”,而是做事的方法與手段。

近年來,國家層面三令五申禁止在環保執法中搞“一刀切”等形式主義。而“封爐禁煤”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一刀切”。最初的爆料帖稱,“不讓燒火做飯了……喇叭裡面廣播說,誰家要是在燒火做飯取暖,就是跟國家作對……”如果該說法屬實,那麼這種對普通村民的日常習慣高舉高打、上綱上線,就是問題的根源。

顧名思義,“禁煤區”即不許燒煤,但這不等於為了清零煤炭就可以隨意作為。一種治理手段必須有相應的預期效果相匹配才是合理的。否則,說輕了是好心辦壞事,說重了則是與“權為民所用”相背離。

移風易俗非一日之功,有些村民燒了一輩子的土灶可能不習慣改變,給他們多留一些適應的時間,能有什麼害處?更重要的是,生活習慣改變帶來的成本問題。就如南營村村民對媒體說的,許多村民偷偷燒煤,主要原因是天然氣使用的成本較高。面對實際困難,基層管理者應主動作為,而非簡單地機械式地執行上級指令。

有時候,過度執行、機械執行正是形式主義的表現,因為執行者不是為了穩妥、長遠地將工作做好,而只是為了短期向上級交差而已。假如自上而下推行的新生活方式與村民的收入水平、生活習慣不適應,哪怕一時把煤禁了,把爐子封了,也難保將來不會出現“倒退”。

基層治理是一門細活,不能只貪圖片面的效率,否則就可能失了人心,留下一個爛攤子。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西坡

編輯 汪垠濤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hxpl2020@qq。com

快評丨"封爐禁煤",大鍋、土灶不能以這樣粗暴的方式被拋棄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