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壓降近四成,在新分類中不再“有姓名”,融資類信託終點是哪

兩年壓降近四成,在新分類中不再“有姓名”,融資類信託終點是哪

圖/i c

從大規模摘牌整頓後的低谷到成為中國金融行業“老二”、從資產規模不足萬億元到超過26萬億元,信託業只花了約十年時間(2008年至2017年)。

是哪項業務在這十年間拉著行業快速奔跑?

回看過去,業內人士稱,主要是產品化、剛兌化的“融資類信託+通道信託”。

銀行受限於額度調控但又想放出去的錢,可以借道信託,就這樣信託彌補了當時融資金融體系的不足,在經濟上行週期裡充當了放大器的作用,但也帶來了風險隱患。從2018年起,監管層著手化解風險,先是壓降通道類業務,四年間通道信託(單一資金信託)規模下降了63。2%;2020年起開始壓降融資類信託,兩年間規模總計壓降了38。6%,截至去年末規模降至3。58萬億元。

信託業務結構已發生改變,不過“大船調頭”仍在繼續。近日,部分信託公司收到了監管部門下發的《關於調整信託業務分類有關事項的通知(徵求意見稿)》(下稱“徵求意見稿”),檔案將信託業務劃分為資產管理信託、資產服務信託、公益/慈善信託三大類,融資類信託不在新的分類中。

多個信託公司和業內人士表示,融資類信託不再單列,不代表失去融資功能。徵求意見稿和此前資管新規等檔案指導的方向一致,都是在“糾偏”,也是引導信託公司發展可持續的主業,發揮信託的資產管理功能、財富管理功能和社會服務功能。融資類信託將如何進一步轉型也備受關注。

融資類信託的前世今生:解決了銀行“有米難炊”的問題

在近兩年壓降融資類信託的過程中,它的“前世今生”已被多次講述。

看懂專欄作家張旭在撰文中寫道:融資類信託,顧名思義就是融資屬性的信託計劃,因為標準比銀行更寬泛,在經濟上行的週期裡信託可以充當放大器的作用,將貨幣乘數放大數倍,這也是融資類信託“影子銀行”的由來。十餘年間,銀信合作、房地產專案等帶動信託規模迅速擴大。

有銀行業務負責人也曾表示,早期監管層一度對銀行信貸增長進行逐季調控,使得銀行面臨“有米難炊”的尷尬境地。在此情況之下,各家銀行開始思考如何能夠既不碰“高壓線”、又把錢放出去,一些銀行找到的渠道就是信託。利用融資性信託計劃的方式,銀行可以在不佔用信貸額度的前提下滿足客戶的融資需求。

在這種模式下,信託公司賺錢並不難,但這種做法帶來的問題是監管難以看到,風險也在累積。近年來,監管先後出手去槓桿、調控房地產行業,在2018年出臺的資管新規中明確金融產品要打破剛兌、淨值化管理,從2020年開始壓降融資類信託規模。

融資類信託與投資類信託近四年間“此消彼長”

這輪調整很見效,資料就是一個直觀反映。根據中國信託業協會發布的報告,經過四年的調整,信託業務的功能和結構已經發生了深刻變化,舊的發展動能日益衰減,新的發展動能日益增強,信託業轉型發展日見成效,新發展起點逐步顯現。

在主動管理業務中,壓降融資類信託業務,引導發展投資類信託業務,推動融資類信託向投資類信託轉型。“融資類信託自2020年開始大幅降低,兩年間規模總計壓降了38。6%,佔比總計回落了9。57個百分點,2021年底融資類信託規模已降至3。58萬億元,佔比已降至17。43%,已不再是主動管理信託中的主導產品。”中國信託業協會專家理事周小明稱。

與此同時,投資類信託自2018年以來一直持續增長,四年間規模總計增長37。8%,佔比總計提升了17。87個百分點,2021年底投資類信託規模已增至8。50萬億元,佔比已增至41。38%,已經成為主動管理信託中的主導產品。

新舊分類如何銜接?無法分類的預計進入“待整改信託業務”中

根據本次徵求意見稿內容,將信託業務劃分為資產管理信託、資產服務信託、公益/慈善信託三大類,融資類信託不在新的分類中。

百瑞信託研究發展中心研究員謝運博對記者表示,不再單獨列出融資類信託這一業務分類,但是信託仍可以具有融資功能。與資管新規的分類方式保持一致,資產管理信託再細分為4類,其中的固定收益類資產管理信託以債權類資產為主要投向,債權類資產包括標準化債權資產、非標準化債權資產。因此,可以理解為資產管理信託依然可以投資非標債權。

“傳統的融資類信託業務邏輯將發生深刻的變化。過去的融資類信託往往以融資人需求為出發點,但新分類下的資產管理信託必須站在受益人的角度,為受益人創造投資回報。”謝運博稱。

一家大型信託公司人士也對記者表示,徵求意見稿延續了此前監管的精神,固定收益類投資範圍裡包括非標債權,所以不是說融資類不讓做了,只是不再單獨分類。

對於當前逾3萬億融資類信託如何與新分類產品銜接,謝運博表示,徵求意見稿中已經明確,對於不符合分類要求的業務,在資產管理信託下單設“待整改信託業務”一類。對於目前的存量融資類信託業務,如果無法分類至其他各項信託業務,預計將進入“待整改信託業務”中,最終完成存量規模的穩步壓降。

雲南信託研報稱,考慮到信託公司的問題不是放不放貸而是需要納入監管實現資本約束下的放貸,因此該類業務未來應該向兩個方向同時轉型:一方面依託中信登向標準化債權融資工具轉型、業務徹底投行化;另一方面建立新的資本和流動性約束機制,限額規範發展。考慮到現實情況,整體推測,短期內融資類信託依然維持嚴格趨勢甚至加強。

如何影響信託公司?短期會有陣痛,引導信託公司發展可持續的主業

“舊模式中,往往是來了一個資產,信託公司就跨一個方向,沒有可持續性。此次新的分類除了便於監管,也是進一步指明信託公司轉型的方向,引導信託公司發展可持續的主業,引導行業迴歸本源。”金樂函式分析師廖鶴凱對記者表示。周小明稱,信託的資產管理功能、財富管理功能和社會服務功能將登上歷史舞臺,成為信託業新發展格局下的主導功能。

其實經歷了過去四年的調整和探索,信託業新發展格局方向已經日益明晰。一家大型信託公司董事長表示,未來三至五年,公司將從傳統融資類業務中逐步跳脫,去服務信託、資本市場、特殊機遇投資中尋求增量,尋求產業、企業和信託的新結合點,為促進行業良性發展貢獻力量。

不過還會有短期陣痛,有業內人士指出,對於信託公司而言,轉型發展的業務尚沒有形成有力的利潤支撐。一家大型信託公司的家族信託經理對記者表示,例如家族信託目前只有幾家公司做得比較好,跟公司整體實力和客戶積累等因素有關。“後續就是做投資類的產品,拼資管能力。”他說道。

謝運博表示,資產服務信託創新性較強,對信託公司的服務能力要求更高。在家族信託、涉眾性資金管理服務信託等領域起步較早的信託公司,可以積累業務經驗和客戶資源,將形成一定的業務先發優勢。但是資產服務信託的市場空間很大,後進入該領域的信託公司,仍然可以結合自身優勢,在一些細分業務領域實現突破。

對於公益/慈善信託業務的分類,謝運博分析稱,該類業務的目的和功能主要是推動社會和諧發展,助力共同富裕。信託公司開展公益/慈善信託業務,既可以提高信託公司的社會美譽度,也可以擴大受託管理資產規模,並收取適當的管理費用。未來如果信託公司的公益/慈善信託規模超過臨界點,該類業務同樣有可能實現盈利。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程維妙 編輯 陳莉 校對 李銘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