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投資理財生涯回顧,從1萬到100萬

先宣告一點,我不是靠掏空家裡的六個錢包,早早在一線城市買房,從而實現資產大幅提升的。作為一名普普通通的工薪族,這十年來靠著不斷提升自己的認知,滾雪球似地把最初的1萬元理財資金,變成現在的100萬。(這100萬是可以用來“錢生錢”的資金,不包括固定資產,保單價值等)

(1)“萬元戶”

2011年8月,在深圳的一間24人同住的群租房呆了半年後,省吃儉用的我總算攢了人生第1個1萬元。雖然在學生時代,對“股票”、“基金”、“債券”之類的詞兒也曾有所耳聞,但畢竟沒有實操過,總感到有些怵。當時網際網路金融也不如現在普及,炒股或者買基金並不太便利,至少身邊很少有人跟你聊股票和基金。不像現在的九零後聚個會,投資理財都能成為一種談資。我當時拿著1萬元的“鉅款”,第一反應就是得讓它增值,因為光是放在銀行賬戶裡吃那點活期利息肯定不行,跑不贏通脹啊!

2011年8月,剛榮升“萬元戶”的我走進了深圳地王大廈附近的招商銀行。大堂經理聽說我要存一年定期,就把我引到了櫃檯旁邊的一個小姐姐那。身材顏值俱佳的小姐姐向我推薦一款財產保險類的理財產品,一年有4%的收益,如果出險還可以理賠。年少的我哪裡抵得住這樣的推銷,最後1萬塊錢換回了一份保單。往後一年,我都在等到期日來臨的那一天,還好,最後順利拿到了1萬零400元。

這也是我投資理財的第一階段:銀行時代。

2010~2013年,畢業後的頭三年,只要有錢我都往銀行存。當時的我鑽研各種銀行存錢套路,比如“十二存單法”、“零存整取”等等。靠著這種土辦法,我得以在2013年末,存下20萬元。頭三年存下的這筆錢,對日後的資產增值至關重要。知乎上有個問題“為什麼很多工廠的年輕人工資其實不低,卻存不下來錢?“,有個比較合理的解釋是,很多人一拿到工資,就會報復式地消費,各種嗨,覺得工作太苦,有了錢趕緊犒勞自己。所以往往打工七八年,也存不了什麼錢,更別提後面的資產增值了。

十年投資理財生涯回顧,從1萬到100萬

(2)第1個50萬

餘額寶2013年6月13日橫空出世,網際網路金融開始普及,身邊的同事開始討論起這款收益和流動性都比銀行存款更好的理財產品。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我把所有到期的銀行存款,都轉到了餘額寶裡。從此告別投資理財的銀行時代,步入我投資理財的第二個階段:基金時代。相信很多日後成為基民或股民的85後、90後,都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學習投資理財的。從貨幣基金開始,到債券型,股票型,混合型基金,ETF,指數基金等等。再進一步的,股票、期貨、期權……

2014年初,IT出身的我當上了爸爸,不想再過996的生活,開始尋求轉型。在學校時就對經濟,金融這些東西比較感興趣,但一知半解。所以想著能不能轉到金融相關的行業,畢竟當時查了下深圳所有行業的收入排名,第一是金融業,第二是IT資訊。自己IT出身,比較適合的就是金融科技行業了。由於定位明確,我很快找到了一家金融科技公司,做大客戶銷售,此後也一直從事這個行業。

2014年4月剛入職的時候,自己不會看股票行情圖,不懂基金,不懂期貨;更不懂什麼是演算法交易、量化交易等等。而我的工作就是要給各大金融機構,推銷公司的各種金融科技產品。試用期那三個月,白天跟著老銷售去給客戶做路演。聽著他們聊“市場中性策略”、“前復權後復權”、“事件驅動”……自己完全聽不懂。此後上下班路上,晚上睡前,我都在瘋狂惡補相關的產品和金融知識。好在2014年7月初,我順利透過公司試用期考核,留了下來。

2014年7月22日,我清晰地記得自己在去拜訪客戶的地鐵上,用手機買了人生的第一隻股票型基金,買了三千元左右。2014-7-22至2014-7-31,8個交易日,上證指數漲了7。16%,而我買的那隻基金漲了12%。在那之前只玩過銀行存款和餘額寶的我覺得有點不可思議——幾天時間就賺了百分之十幾的收益?!這個APP是不是個騙局啊?我二話不說就提交了基金贖回申請,幾天後銀行卡到賬三千三百多塊錢。沒過多久我就知道,銷售基金是需要牌照的,可以賣基金的公司名單,都可以在證監會官網上查到。這一點確認後,我把之前存下來的20萬全部買了基金。

2014年8月1日~2015年6月15日,上證指數漲幅高達129。97%。那段時間,大家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坐等開盤”。股市造富神話一個接著一個的傳來,討論最多的是誰誰誰從幾十萬炒到了幾百萬,股票翻了多少倍,哪裡可以N倍槓桿的配資……

然而就在市場狂熱到頂點的時候,股指掉頭直下,從2014年6月15日的最高點,僅僅用了52個交易日,就跌到了2015年8月26日的2850。71點,足足跌了43。34%,幾近腰斬。“千股跌停”,“天天跌停價掛單都賣不出去”。很多人從幾十萬,加槓桿炒到幾百萬,到最後只剩幾萬出來的例子比比皆是。

那段日子,我每天晚上最開心的就是看基金淨值的更新,漲漲漲……大概在股市從最高的五千多點, 跌到四千多點時,我把基金全部贖回了。最初的20萬,加上陸續發了工資加進去的資金,最終贖回了50多萬元。

有個耐人尋味的說法是“牛市多虧錢”,那是我第一次親身經歷的牛市,對這句話有很深的感觸。當時辦公室裡大家都在討論,買哪隻股可以翻多少倍。後面到狂熱期,買什麼股票都漲。而我雖然2014年初開了股票賬戶,在那一輪牛市裡,卻一隻股票也沒買。所以等到辦公室同事在股災中,天天掛著跌停價也賣不出的時候,我卻可以贖回基金。自己的資產也算翻倍了。不要去想著賺超出自己認知的錢,對那個時候的我來說,股票不在自己的能力圈內。

十年投資理財生涯回顧,從1萬到100萬

(3)第1個100萬

2016年初的“熔斷”讓我對市場產生了更深的敬畏,不敢“輕舉妄動”了。當時深圳的房價已經漲了一大波,自己工作前景也不太明朗,小孩又太小,不想讓自己背上太大的房貸壓力,影響一家人的生活品質,所以沒有在深圳買房。

整個2016年,除了10幾萬買了個債基,外加把全家人的保險配齊外,其它資金全都配置了貨幣基金。

到了2017年,行情也沒見好轉,想到中國股市牛短熊長,沒個七八年估計很難再來一波牛市。看了下自己的家庭資產配置,缺個固定資產。所以在2017年初,我拿出35萬在老家二線省會城市五成首付買了個投資用住房。房產證到手的第二天,就把它租出去了。四年來沒住過一天,租金減掉房貸還有盈餘,算是有個被動收入了。

前些日子有房產中介打電話問我是否想賣房,如果賣的話,可以賣什麼價。算了下那個房子房價漲了50%多,這和一線城市的房價漲幅當然沒得比。但這四年裡,自己生活壓力沒這麼大, 工作和生活也比較平衡。所以也不怎麼感到遺憾吧。房價漲50%多,我是五成首付,也就是2倍槓桿。如果把那個房子賣掉,原本投資的35萬,可以變成70萬。所以說房貸是普通人能拿到的利率最低的貸款了,如果有比較合適的買房機會,是可以考慮的。在這裡不是鼓勵大家炒房,我自己也就只有一套房,作為自己家庭資產配置中的固定資產部分而已。

2018年上證指數跌了百分之二十幾,最低到2019年1月初的2440。91點。整整一年,因為我大部分錢都拿去買房了,自己得以躲過這一輪暴跌。所以我一方面慶幸自己買了房,沒多餘的錢做投資;另一方面,當時自己在金融科技行業也工作了四年多。明顯感覺到滬指兩千多點是比較低的點位,創業板指更低,才一千多點,買個股不一定行,但買指數基金肯定錯不了。當時手上只有30萬左右,覺得資金量太少了。如果錯過這次機會,下次不知道要等到什麼時候。

最後我找到家人資助了35萬,為什麼是35萬呢?因為我不是有個35萬首付的房子在老家嘛,如果我實在還不上,把那個房子賣了肯定能回籠35萬嘛。友情提示哈,這裡不是鼓勵大家借錢投資。我當時的想法是,既然很多人可以透過各種渠道借錢來買房。指數基金和房產本質上都是一種資產,無非流動性和風險度不一樣罷了。找家人資助點資金,投資低估的資產,也算是資源的充分利用吧。

2019年初,我拿著65萬元,開始定投創業板50ETF基金,一直定投到2020年底。整整兩年時間,創業板50ETF基金漲幅高達220%,我自己也賺了一倍多。去年底在還完家人的那筆資金後,我的理財資金也順利到了第1個100萬。

十年投資理財生涯回顧,從1萬到100萬

(4)結尾

十年間,理財資金從1萬變成100萬。理財方式變遷:銀行存款->貨幣基金->股票型基金->房產->指數基金。沒有大筆資金去投自己不熟悉的股票,迄今為止股票收益也就五六萬元。期權期貨開了賬戶,完全沒去操作,為了瞭解它們,還去考了不少證。這十年興起不少投資工具,自己不熟悉,都沒有參與,可能躲過了一些坑,也可能錯過了發財機會,但我都覺得沒什麼,畢竟每個人都在賺自己認知範圍內的錢。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