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來淘電”探索售電側改革模式

交易程式複雜、資訊不對稱、缺乏信任……電力市場交易的一些“軟約束”和難點,制約和影響中小微企業進入電力市場交易。為破解這一難題,雲南於2020年上線“來淘電”平臺,像到電商平臺購物一樣購電,大幅降低急售電公司獲客成本,有效破解中小微企業入市交易“硬門檻”。業內人士認為,雲南打造的“來淘電”平臺成功打通電力市場化改革的“最後一公里”,為售電側改革探索新模式。

諸因制約中小企業參與電力市場化交易

近年來,雲南透過積極探索改革,逐漸形成了“中長期交易為主體,日前交易為補充”的電力市場,但可入市主體基本為用電規模較大的大工業使用者,中小微企業因諸多原因很難參與市場化交易。

昆明電力交易中心總交易師餘樂介紹,“來淘電”平臺上線之前,電力批發市場設計了年、月、周、日等多週期以及雙邊協商、集中競爭等多品種的交易,交易複雜、專業化要求高,中小微企業難以直接參與。同時,由於中小微企業用電量小,用電特性差異較大,直接與發電企業協商議價的話語權較低,難以獲得較為滿意的價格。

“對於中小微企業而言,倘若由售電公司獲取規模效應後與發電企業集中議價,這樣可獲得更加優惠的價格和增值服務。但在選擇售電公司、協商電價時,受制於售電公司數量繁多、價格資訊不透明、資訊獲取成本高等問題,中小微企業難以選擇,交易決策週期長、時間成本高。”餘樂說。

除了交易複雜、資訊不對稱外,缺乏信任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專家說,一直以來,電力使用者已經習慣於照單付費的電力購銷模式,參加電力市場化交易經由售電公司購電後,電力使用者往往擔心售電公司在售電協議裡規定不合理條款、用電企業與售電公司簽訂協議後卻不能嚴格執行協議約定的電價等信任問題。

餘樂認為,正是由於交易複雜、資訊不對稱、缺乏信任等原因,中小微企業參與電力市場化交易的意願相對較低,亟待採取措施,解決問題。

“來淘電”有效破解電力交易雙方難題

雲南借鑑電子商務模式,結合昆明電力交易中心能源大資料和雲平臺優勢,於2020年12月上線“來淘電”平臺。

記者開啟“來淘電”App介面發現,企業如果要在網上“淘電”,只需要在該平臺選好售電公司,然後輸入需要購買的電量,再進行線上付款,系統就會自動生成具有法律效力的電子合同,全流程線上完成購電。

昆明電力交易中心市場運營總監張茂林說,透過搭建零售市場化交易平臺,前臺實現平臺化、商城化模式運作,後臺能整合電網、電廠、售電公司等整個電力系統資源,不僅有效解決買賣雙方資訊不對稱的問題,還幫助中小微企業節省購電成本。

“在‘來淘電’逛一逛,用手機分分鐘就能‘淘’到電,還能‘淘’到優質的用電服務。”雲南滇約充電技術有限公司負責人楊國偉說。

富源粵電電力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譚偉力說:“‘來淘電’平臺搭建了售電企業與使用者之間溝通的橋樑,方便使用者快速找到我們。”

南方電網雲南公司提供的資料顯示,“來淘電”自上線至今,已有100多家售電公司和17萬多使用者入駐,交易電量逾1000億千瓦時。

探索“電子商務+電力零售”新模式

昆明電力交易中心電力交易部主管馬高權告訴記者,目前,中小微企業只需三步即可完成電力零售交易:一是透過“來淘電”PC端或者移動端按指引完成市場化註冊;二是註冊完成後從“來淘電”提供的標準套餐、定製套餐選擇合適套餐;三是確認電量、價格和協議內容後即可一鍵下單完成購電。

“相較於傳統電力交易平臺,‘來淘電’套餐更豐富,目前已有百餘家售電公司入駐平臺,上千種套餐可供使用者選購。價格更透明,平臺上匯聚了電力市場多維度資訊,便於電力使用者快速瞭解市場行情,售電公司明碼標價。”馬高權說,無論電力使用者選擇哪一家售電公司的電力零售套餐,按政策都將繼續享受電網企業提供的供電服務。

據介紹,構建交易平臺之初,昆明電力交易中心就和雲南省信用資訊共享平臺構建了資料交換機制,將所有入駐平臺的售電公司納入誠信管理範疇。昆明電力交易中心市場管理部市場管理專員孫永軍說,確保將交易平臺打造成權威、可靠、安全的平臺。

此外,昆明電力交易中心還聯合中國(雲南)自由貿易試驗區昆明片區探索創新最佳化跨境電力交易結算機制,吸引境外主體入駐平臺,針對不同型別的境外主體,設計創新方案方便其參與交易。昆明經濟技術開發區有關人士介紹,在完善跨境電力交易結算方面,中國(雲南)自由貿易試驗區昆明片區實現境外主體全流程電子化結算,建立電力交易電子商務平臺,聯合銀行為跨境主體提供資金流轉方面的服務。目前,已有來自寮國、越南、緬甸等國家的百餘家售購電主體入場交易。

張茂林認為,“來淘電”打通了電力市場化改革的“最後一公里”,助力中小微企業和個體戶享到電改紅利,為電力交易改革探索了有效模式,有助於取消工商業目錄電價後,推動工商業使用者全部進入市場,直接向售電公司購電。

□記者 王長山 龐明廣 陳永強 昆明報道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