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普通打工人,我們該追求什麼?

作為普通打工人,我們該追求什麼?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黃有璨 (ID:owen_hyc),作者:黃有璨,原文標題:《關於“這屆年輕人的未來在哪裡”的一些新思考》,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關於“年輕人的未來”在哪裡,是個近2年非常受人關注的話題,我也經常被問到。

尤其是,今年以來的宏觀態勢之差,加上大學畢業生數量還在連年創新高。

過去10年創業,我也始終在關注和思考“如何讓20-35歲之間的年輕人看到希望,擁有更多元的階層上升通路”這一話題。

借本文,可以分享一些今年以來關於上述話題的一些新的思考。

今天的環境下,如果仍然帶著一種要追求“大機會、大紅利”的眼光來幹活,很可能會很受傷。相反,倒是那些願意“日拱一卒”的事,可能會長期能變得更好。

因為,今天的大環境下,追逐大機會和大紅利已經肯定不是屬於大多數人的遊戲。

同時,如果你真的能找到一件自己喜歡的事,在當前大環境下投身進去,一下用心幹上10年,我相信一定能成。即便無法大成,小成也有保障。

在一個從宏觀環境到行業到公司,系統級別的“不確定性”都廣泛存在的時代,你能為自己贏得的最大的“確定性”,其實是:讓自己成為一個“有結果”的人,並且努力去結識一群同樣有結果+人品好的人,與他們長期同行並持續發生各種價值交換和連線。

不管環境再怎麼變化動盪,只要你身邊一直有一群“有結果、人品好”的人一起同行,則你自己就一定不會變得太差。

對於很多職場打工人,也包括運營從業者們來說,能夠實現月收入25000~30000之間,可能是個重要的分水嶺。一旦能夠到達這個區間後,你能連結到的人、接觸到的機會和資訊,質量都會上一個臺階。因此,作為普通打工人,可能的話,都要努力讓自己站到這個水平線以上。

並且,這個水位線,也是大多數人使勁努力跳一跳,都有機會能夠到的一條線,不算那麼遙不可及。

對一個打工人來說,未來可能只會面臨3種狀態——

1)你成為一隻鹹魚,最終只能隨波逐流,聽任擺佈;

2)你能“一個人活成一支隊伍”,從而永遠可以擁有主動選擇的權利;

3)你願意作為一個靠譜的支持者,選準一個自己認定的人或一支自己認可的隊伍,長期跟他們繫結,建立默契和信任,為之下注。

其實,能進入後兩種狀態都挺好的,但千萬別在後兩種狀態間騎牆。

一個人活成一支隊伍的核心在於,你要積極去做一個“能夠Hold住業務全流程、掌控閉環的人”,而不是隻樂於做一個單點執行完成KPI就一切開心的傢伙。

這事有多有價值?

記得好像曾經王興講過一個例子,在校內網時期,他們的創業團隊,都是二把刀的大學生連著產品經理和開發一起在做,但在跟一家知名公司交流時,他發現,即便那家公司的程式設計師、產品經理都是名校畢業生,都很優秀,能力也絕對比自己要強,但同樣的產品專案開發,他們一個人的工作效率產出仍然可能會是對方的5倍以上。

因為,對方的程式設計師們,一個人只管一個環節。

從A到B到C到D,每個環節都需要溝通,都需要對接,都需要等待,中間可能還有理解偏差,這些都帶來了無形的損耗。但如果有一個人能夠Hold住全流程,這個流程將因此而大大提效。

一個只能解決單點問題的人,很多時候是無法“造船”的,只能等待和尋找合適的船能栽自己上路前行。而一個可以Hold住全流程的人,則任何時候都可以選擇“造船”。

這屆年輕人面臨的時代環境,比我們10年前要差,這是毋庸置疑的。

但即便如此,對一個年輕人來說,習慣於擁有一種“受害者心態”仍然是個危害無窮的陷阱。

所謂“受害者心態”就是把自己置放於一個“受害者”的位置上,更喜歡透過向其他人分享傳遞自己的“受害”經歷而獲得認同。

比如,你看大環境真特麼糟所以我很喪;你看我老闆總是PUA我所以我很慘;你看我們公司不靠譜所以我不幸;你看我們這個行業都不靠譜所以我努力也沒啥意義……

不幸一定會有,經歷不幸我們也需要療傷,但如果一個人,你聽到他那裡傳來的聲音全都是“受害者”式的聲音,那你一定要警惕。

人是環境的產物,要想改變自己,最快的方式就是先試著改變自己所處的環境。

事實上,對一個年輕人來說,最大的危險,可能是你所處的資訊圈層完全固化,同時你的資訊圈層中能接觸到的人,又全部都是既無結果又普遍帶有“受害者心態”的人。

身處這樣的環境裡,你想變好的難度是極大的。

對年輕人來說,如果眼前有仗可打,一定要堅決打。

仗有成敗,但一個用心努力打仗,且在打仗過程中被很多人關注到和認可的人,是不會失敗的,一定要記住這一點。

如果不要再追求“大紅利”了,作為大多數普通人,我們該追求什麼?

我的建議是,要追求“小增量”。

即:透過讓自己“一個人活成一支隊伍”,或是“可以持續輸出+創造美好能量分享給大家”,獲得更多人的認可和信任,從而能夠依靠不那麼重的方式也不依賴於一些大組織大公司,就能踏實體面的賺點小錢(每年幾十萬這種)。

這是大多數普通人都值得期待,都可以去為之努力的未來。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黃有璨 (ID:owen_hyc),作者:黃有璨

如對本稿件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絡tougao@huxiu。com

End

想漲知識 關注虎嗅影片號!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