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碳十問⑥丨問價值--碳交易盛宴,如何不再“抱著金碗去討飯”?

四川線上記者 王成棟

年初,國家層面啟動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在碳達峰碳中和的背景下,業內普遍認為:國內碳交易將迎來風口。

在這場即將到來的碳交易盛宴中,四川極有可能扮演極為少見的賣方市場角色。那麼,四川“賣碳”的前景如何?卡點和痛點在哪裡?該如何破除這些門檻?又該如何保持自身的賣方市場地位?帶著這些問題,四川線上記者梳理了相關研究成果和文獻,並走訪了相關專家,試圖找出答案。

【採訪嘉賓】

張遠彬 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

綦久紘 北京綠色交易所董事、總經理助理

張 文 四川省林業調查規劃院科技處處長

碳交易,

註定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重要方式

記者:就在11月,四川開始試點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這其中,碳交易將會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張遠彬:很重要!就森林生態系統提供的生態產品特點來說,碳匯是最容易商品化的,也是交易機制相對成熟和當下爆發力最強、前景最被看好的生態產品之一。

試點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本質意義上是把生態產品轉化成交易商品。綠水青山、乾淨的空氣、潔淨的土壤等等,都是生態產品。但生態產品不代表就是商品,有些生態產品是沒辦法商品化的。但碳匯恰恰具備商品化的特性。因為它相對穩定、可量化,一片森林一年能吸附多少碳,是可量化、可預測的。一度水電和一度火電之間的碳排放量,一棵樹一年的固碳量,都是能算出來的。

從市場的角度來看,碳匯在商品化程度、交易體系的成熟度上,已經是所有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中走得最遠的。碳達峰、碳中和行動,又即將釋放一波紅利。所以,我很看好碳交易的前景。

張文:對於四川來說,碳交易註定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的重要方式。

碳匯產品的特性和市場成熟度是大前提。而我更看重的是四川本身在碳交易中所具備的獨特優勢。在碳達峰碳中和時間表已經明確的大背景下,在化石能源仍然佔能源結構主導角色的前提下,未來的碳交易肯定是賣方主導的市場。

這對四川來說,是個前所未有的機遇。截至目前,全省水電裝機量突破4600萬千瓦,這意味著我們的現有碳排放基數本就是基於優良的能源結構基礎上達成的。此外,全省還有森林面積約3億畝,每年固碳量不少。放眼全國,這兩點優勢是少見的。因此,四川一定要把握好這個機遇,爭取早日試點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碳交易模式和機制並形成全省統一市場,讓四川的綠水青山變成更多的金山銀山。

綦久紘:很看好四川在碳交易領域的潛力。但這個看起來很有潛力的碳交易市場能不能變成現實,還要看四川自身的努力。努力的關鍵是四川能不能後來居上,探索出一條與自身相適應、和全國全世界接軌的碳交易配套體系。要知道,在此之前,四川並不是全國首批參與碳交易試點的省份,等於是要白手起家去摸索。

這次四川試點的內容很有特點。主要包含了價值核算、生態產品供需精準對接、生態產品可持續經營開發、生態產品保護補償、生態產品價值考核、綠色金融支援等六大試點任務。這些都是完成生態產品(包括碳匯)交易的必要條件。

不過,還是要提醒兩點。第一,四川在碳交易中肯定是賣方,這在全國少有。第二,四川的生態產品大部分分佈在脫貧地區,而能不能在生態產品變商品中讓包括脫貧戶在內的原住民受益,這是整個碳交易能否持續的關鍵。所以,在試點中,四川要從賣方市場的角度和生產品商品化利益分配機制上多做一些摸索。

想要把固碳產品變成交易商品,

四川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記者:有人說,到目前為止,四川的碳交易是“前景可期但前路遙遠”。這是為什麼?

張遠彬:想要了解這個問題,要先搞清楚前景和現實的差距。

先說前景。國內每年新增森林固碳1億多噸,全國目前的森林碳匯資產超25萬億,比2010年增加了快一倍。僅川西北地區生態系統就能固碳900多萬噸,這是大受碳交易市場歡迎的優質供應商。

再說現狀。要做好碳交易,前提買賣雙方有需求有意願。但在全國來看,碳排放指標沒有落實到地區和企業,潛在的“買碳者”並沒有將能力和意願轉化成行動的動力。

這樣一來,潛在的“賣炭者”只能“抱著金碗去討飯”。而解決這些問題,是需要一個不短的過程。

張文:這不是四川特有的問題,是全國普遍現象。

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也就是CER(核證減排量),主要存在形式是國家碳排放交易市場(CCER)、各省自已建立或開發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或規則)以及非政府組織(NGOs)開放的減排行為。我國以前兩者為主,但這些市場都還處於初期形成階段。比如,普遍存在缺乏嚴格立法導致的交易規則不明晰、配額不精準導致的供需不對稱等問題。這些都阻礙了一個成熟且穩定的碳交易市場的形成。試想,有幾個願意在規則不明且供需不對等的市場買東西呢?

從四川來看,主要還是碳交易的配套政策、體系並不完善。2011年我國啟動碳排放交易試點以來,四川一直沒有被納入試點省份。很多探索比試點省份要慢一點、晚一點,很多體系沒有建立起來。比如,針對固碳量歧異解決爭端等“售後服務”問題就是其中之一。

綦久紘:確實,這不是四川特有的現象。

造成這個現象原因有兩個。第一,沒有形成統一的交易市場。眼下國內的碳交易市場是區域分割的,做不到跨省跨區交易,交易的物件和範圍是受限的。對於四川這樣的賣方來說,會變成“商品積壓”。

第二,眼下的碳交易以現貨交易為主,沒有金融產品形態,也不是期貨市場。這限制了交易的方式,也限制了交易的規模。去年,歐盟內部以期貨形式進行的碳交易,是現貨交易規模的接近20倍。一對比,差距就出來了。

從國外的經驗來看,想要破除這些問題,四川當然還有一段路要走。

做好森林碳匯交易,

不止要適應國際規則,還要練好“內功”

記者:剛才提到森林碳匯交易,一個現象讓人很難過:作為森林資源大省,四川自2009年就開始國際森林碳匯交易。這麼多年過去了,全省還是隻有寥寥幾單成交。

張遠彬:的確讓人痛心。某種程度上,這是在放生態產品閒置、耗損。

但我們要找到問題所在,才能精準施策。最根本的問題,在之前國內市場沒有成長起來背景下,四川的森林碳匯購買方還是以外企為主。而過去由於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沒有共識,導致國際上沒有統一的森林碳匯監測、計量標準,全靠買賣雙方協商。這無形中增加了買賣雙方的矛盾和成交難度。

張文:森林碳匯交易量少,首先是跟國際碳交易、碳談判形勢有關。直白地說,持續增加的森林碳匯,是我國在國際碳排放談判中的一大籌碼。從這個角度來說,不會輕易去做國際交易。

其次,還有個比較現實的問題。那就是既有的集體林權制度與交易週期過長之間的矛盾。這是我們要修煉的“內功”問題。

我們國家的林地上,國有林部分基本完成了造林綠化。集體林地已經承包給農戶,地塊分散。地塊分散,意味著談判、造林、計量的過程很繁瑣。因為,為了追求森林碳匯交易價值和週期最大化,森林碳匯專案在簽約後,一般是從植樹造林開始的,整個交易週期完成需要五十年。但在國內,為了保障農戶的利益和減少糾紛,一般不鼓勵簽訂這麼長的合同。這導致很多地方政府參與森林碳匯交易的意願並不強烈。這也給我們提個醒,接下來,要去探索更為市場化、更能合乎國內法律法規的形式去完成碳交易。

綦久紘:這或多或少跟四川的森林特點有關係。四川的森林面積很大且增長很快,但經濟林的佔比太大。而經濟林的固碳效益,又普遍比生態林要低。

眼下,四川光竹林就有1700多萬畝,還有核桃1800多萬畝,佔了全省森林面積一成以上。這些是森林沒錯,但在極致追求固碳能力的森林碳匯交易中,經濟林的固碳效果肯定沒有公益林好。打個比方,一畝石榴樹和一畝白楊樹都是林子,但買方肯定是願意給白楊林下單。所以,接下來的森林碳匯交易中,四川要結合自身實際,爭取更多有利的規則。

四川想要保持碳交易賣方地位,

需要想辦法穩定增加生態產品供給和積極參與市場規則制定

記者:有一個細節大家都不約而同的提到了。那就是,四川如何保持碳交易市場中的賣方地位?

張遠彬:我想還是從開頭提到生態產品說起。最重要的一點是保證生態產品供給的穩定和增加。

這方面,我和不少同行一致呼籲,要建立起宜林則林、宜草則草、適林適草、最優管理的生態模式來增加碳匯。四川的地形多樣、氣候複雜,無論是植樹造林和森林管護,都只能因地制宜。

比如,因為樹齡的原因,有些森林的固碳能力在下降。但下降不代表不再固碳。有的地方經濟林發展得很好,收益大大超過了現有生態林的產出。這些地方,就沒必要去搞更新改造。因為,總體來講,受過去十多年多次地震影響,四川整體生態還是脆弱的,脆弱到有些地方森林成了一次性資源,砍了就沒有了,很難恢復了。

所以,在穩定和增加生態產品產出的時候,一定不要急躁,而是循序漸進、因地制宜,最終建立起宜林則林、宜草則草、適林適草、最優管理的生態模式用來增加碳匯。

張文:在水電開發接近潛力上限的前提下,增加賣方市場地位的籌碼,關鍵還是要看兩個指標:森林資源的穩定和質量能否穩定增長;碳匯價值實現路徑能否多元化。

先說第一個。主要是繼續修復生態、繼續在林區經濟和能源轉型上做文章。

過去40年來,我們四川增加碳匯最成功的經驗有兩條。第一條,是國家生態修復工程的開展。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我國先後實施了6項國家重點修復工程,也就是長江流域防護林工程、珠江流域防護林工程、天然林保護工程、退耕還林工程、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和退牧還草工程。其中,天然保護工程和退耕還林工程的發源地都是四川,也帶動四川森林覆蓋率過去20年增加了16個百分點左右,接近5。5個成都市面積。整個“十三五”期間,四川的森林覆蓋增速是全國的三倍左右。第二條,是林區經濟和能源的轉型。過去20多年,由於一系列森林管護制度的實施,“木材經濟”這個詞在四川已經消除了,而且探索出了生態旅遊和林下種養業等新業態,讓“砍樹人”變成了“護林人”,實現了“不砍樹也能吃得好”。此外,由於國家引導使用煤炭、電力和天然氣,帶動全川農村的木柴消耗量下降了六成以上,加速了森林和灌叢恢復。接下來,四川增加固碳能力的重點,還要把這些行之有效的經驗堅持下去。

再說第二個。剛才我提到,成熟的碳交易市場,交易的方式和交易的主體都是多元的。政府、企業和個人,都能在其中找到對應的需求與客戶。最簡單的例子,一提到碳交易,很多地方都在想著拿下政府和企業的訂單。這是沒錯,但也請不要忽略個人、個性化的產品並不能輕易忽略。你去找一個年輕人的手機看一下,有多少人沒有透過自己方式參與過公益造林行動的?全國有十幾億人口,每天每人參與一克的碳交易,這都是一個不得了的大市場。

綦久紘:森林在區域和全球碳迴圈和碳收支中起著關鍵性作用,森林碳匯也是公認的最為經濟實惠的減排方式。我贊成兩位的看法。不過,除了透過工程措施來穩定增加生態產品供給外,還要學會用市場手段來引導供給方。換句話說,供給方嚐到甜頭才能更好、更多產出生態產品。

就當下來說,作為潛在的碳交易賣方,四川要抓住碳交易市場形成的視窗期,更多地參與市場規則制定與討論,為賣方爭取更多有利條件。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讓生態產品產出地區的政府和民眾享受到更多的生態紅利。

【來源:方誌四川】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舉報/反饋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