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利不敢拿,虧損不願出?

我們在投資過程中,總是抱怨利潤拿不住,虧損拿得牢牢的,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想要解釋這個問題,就需要了解一下行為經濟學中的“前景理論”。它是由2002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丹尼爾·卡內曼提出,指出在不同的風險預期條件下,人們的行為傾向是可以預知的,並把其歸納為確定效應、反射效應、損失避險、參照依賴四個要素。

一、確定效應

它是指在確定的好處和“賭一把”之間,做一個抉擇,多數人會選擇確定的好處。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見好就收”。

我們可以做一個簡單的調查。目前持有一個盈利的多頭倉位,A、現價位出局賺5000元。B、再持有一天有80%可能賺6000元,20%的可能性只能獲利2000元。

你會選擇哪一個呢?調查結束顯示,多數人會選擇A,因為處於收益狀態時,往往會小心翼翼,害怕失去已有的利潤,從而導致有利潤不敢持有。

二、反射效應

還是上面的案例,如果把盈利狀態換成虧損,面臨兩種選擇,A、現價位出局虧5000元。B、再持有一天有80%可能虧6000元,20%的可能性只虧2000元,此時的調查結果顯示多數人會選擇B,願意“賭一把”。

這就是所謂的“反射效應”,也就是在既定損失和“賭一把”之間,多數人會“兩害相權取其輕”。從而導致虧損的時候不願意出,總是抱有一定的僥倖心理。

三、損失規避

為什麼會出現上述的情況呢?這就要說到“損失規避”,就是當我們做有關收益和有關損失的決策時表現出的不對稱性。

簡單來說,增加1000元所帶來的快樂,難以抵消丟失1000元所帶來的痛苦,這種痛苦感會遠遠大於快樂感,在賬面資金出現波動時,對於虧損過於在意,從而導致本可以獲利的投資早早出局。

四、參照依賴

上述情況產生的關鍵還與“參照依賴”有關,也可以理解為“經驗論”。比如:前期因為沒有及時賣出,賺取的利潤由多變少,甚至變成虧損。再比如:在虧損狀態下,因為自己多堅持了那麼一會,虧損由多變少,甚至是變成了盈利。這些行為就逐漸地形成了經驗。當我們再次面臨抉擇時,就會把經驗作為參考依據,但不會考慮所參照的經驗能否給我們帶來預期中的結果。

也就是說,我們會迷戀於“小機率事件”,何謂小機率事件?就是幾乎不可能發生的事件,我們所參考的經驗是否為一個高機率事件,當我們盈利時不賣出,後期的虧損是否為短暫的,後續繼續上漲,如果多數都能夠漲回去,所擔心的不賣出就又要虧損就是屬於小機率事件,,同樣,當我們期望由虧損轉為盈利時,又有多少次能夠轉盈利成功。

因此,盈利拿不住,虧損不願出,一方面是心理因素,我們需要心理克服並進行規避。另一方面,就是我們可以利用什麼樣的技術手段,制定一個相應的進場、出場、持有標準,輔助我們做判斷。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