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億公募董事長深感“得投研者得天下”,不以短期業績排名對基金經...

財聯社(北京,記者 陳俊嶺)訊,

“與在座許多專家學者、行業大佬相比,我雖已頭髮花白,但在這個行業仍是個新兵……”在學校、地方黨委政府、金融監管部門履職三十年、後“空降”民生加銀基金四年多的張煥南這樣謙稱自己。

千億公募董事長深感“得投研者得天下”,不以短期業績排名對基金經...

生於1966年的張煥南,先後在江蘇宜興、無錫、南京等地的學校和黨委政府部門履職多年,擔任過銀監會監管一部副主任,之後轉戰海南,任海南省人民政府副秘書長、省政府研究室主任。四年前,張煥南由民生銀行總行履新民生加銀基金董事長。

7月17日,張煥南受邀參加中國證券投資基金年鑑主辦、海南自由貿易港金融發展中心聯合主辦,並由財聯社作為媒體支援單位的第十五屆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年會,並分享了他四年來管理和引領基金公司發展的經驗和認識。

“四年來,我在實際工作當中邊學習、邊熟悉,邊思考、邊探索,對如何發展好公募基金這個行業,如何辦好一家公募基金公司,也有了一些粗淺的心得和體會,藉此機會,同大家交流,向大家討教。”他說。

從政府部門到基金公司,張煥南感受最深的一個基本認識是——投研能力是公募基金公司最重要的核心競爭力,公募基金行業最大的競爭就是投研能力的競爭。所謂“投研強,一強百強;得投研,得天下!”

從管理的視角來看,投研能力的提升,關鍵是靠什麼?張煥南認為,在當前公募基金行業轉型加快、競爭加劇、分化加速的新形勢下,關鍵要靠建設科學高效的投研體系。

不以短期業績排名論英雄,走得穩比走得快更重要

做投研的時間越長,經歷市場波動越大,對市場的敬畏之心就越由衷,對穩紮穩打、步步為營重要性的體會就越深刻。大勢起,萬水千山;大勢落,滄海桑田。張煥南得出的一個基本的結論是:不論是一個基金公司,還是一個基金經理,只有走得更穩,才能走得更快、更久、更遠。

對於一個公募基金公司而言,如何貫徹“走得穩”的原則,張煥南認為重在以下“三句話”:

一是文化要鮮明。堅持用長期主義構建公司的投研文化,不計較“一時得失”,不追究“立竿見影”,不鼓勵不計後果的博弈,不做一錘子買賣,以這樣的文化引領投研人員自覺踐行“價值投資”理念,做時間的朋友。要使追求長久、穩定、可持續的價值增長成為公司共同的信念。

二是環境要寬鬆。尊重投研團隊的判斷,賦予他們足夠的獨立性,實際工作中,多引導、少干預, 多服務、少加壓,讓他們按照自己的邏輯和框架去決定配置的方向和策略,適度提高對業績波動的容忍度。“不以短期業績排名論英雄,不為短期業績下滑而焦慮,為投研人員創造寬鬆的、良好的氛圍。”他總結。

三是機制要配套。包括風險管理機制、信評機制、考核機制、績效機制,等等,都要圍繞長線投資、長期回報這個根本指導思想來設計、構建和完善,以此促進和保障投資風格的穩定性、投資業績的持續性。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把“曾經擁有”變成“天長地久”。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平臺比明星更重要

“打造甚至包裝“明星”基金經理,以“明星”基金經理來造聲勢、蹭流量、擴規模,是當下比較普遍的做法。個人的看法,平臺比人強,搭建一個好的平臺遠比打造“明星”基金經理更有價值、更為恆久、更加靠譜。”張煥南認為。

對於基金公司而言,平臺更具穩定性、可持續性、可傳承性,因而也更靠得住。同時,投資問題實際上是一個機率問題,面對變幻莫測的市場,僅靠基金經理個人“單打獨鬥”來持續跑贏市場是不現實的,需要有強大的支援、服務、保障體系維繫。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在公募基金邁入工業化、資訊化時代的背景下,傳統的投研方法正在向現代的投研模式轉型,團隊作戰、協同作戰發展正成為投研活動的主流方式,平臺在這方面的優勢顯而易見。

“從建設一個好的平臺入手,而不是從追求“明星”效應入手,打造優秀的平臺,發揮平臺的價值,應該成為中小型公募基金公司做強做大的現實路徑選擇。”他總結稱。

張煥南認為,要建設一個好的平臺,關鍵要在三個方面發力。

一是著力構建一套投研正規化。要明確模型工具、評價標準以及制度流程,並透過市場的不斷驗證、修正,逐步形成相對固定、系統的方法論。投資理念、投資方法、投資經驗就能夠得以固化和傳承,避免“人走樓空”的被動局面。

二是著力構建投研一體化機制。目的是要打破以往重投資、輕研究的弊端,使投資團隊、研究團隊在同一個目標下,既有分工、又有協同,既各盡其責、又各展其長,形成研究服務投資、投資引領研究的互促並進格局。

三是著力構建人與平臺的良性互動關係。在個人為平臺貢獻智慧和能力、創造價值和成果的同時,個人也能因平臺的提升而得到相應的成長和進步,收穫知識、事業和財富,實現人與平臺相互成就、彼此共贏。

基金經理要堅守“能力圈”,自知比自信更重要

對於基金經理,張煥南認為“自知比自信更重要”。他認為,一個基金經理不自信當然不行,但不自知更加不行。沒有自信,連自己都說服不了自己,怎麼能夠搞投資? 但是,盲目自信、過度自信,缺乏自知地自信,就遲早要栽大跟頭。自知應該是自信的前提,所以投研體系建設當中,要在喚醒和激發自知上下功夫。

首先,要尊重市場、敬畏市場。承認市場的不確定性是永恆的,正確對待市場的波動、業績的起伏,尊重市場規律,遵循投資邏輯,不與市場爭高低,不與市場賭輸贏,不跟風、不盲從,真正分享行業和公司成長的成果。

其次,要認識自己的能力圈。清楚自己的能力邊界,知道自己的長項、短板是什麼,哪裡該攻、何處該守,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堅持在自己的能力圈內做事,賺自己能夠賺的錢,走自己擅長走的路。

再次,敢於認輸、善於反省。投資就是打仗,打仗就有輸贏。要正確對待市場挫折,該認輸的時候要勇於認輸,更重要的是必須十分重視總結和反省,“一日三省吾身”,實現投資水平的螺旋上升。

基業長青的邏輯起點,利他比利己更重要

張煥南認為,以投資者利益為先,而不是以公司利益、股東利益、員工利益為先,這就是公募基金公司的“利他”。利他是公募基金存在和發展的邏輯起點、根本理由,也是公募基金行業發展的初心使命。

在他看來,沒有投資者利益至上這個第一原則,公募基金的發展就是無源之水。作為基金公司的管理者,在處理各種複雜利益關係的時候,要十分明確皮與毛、主與次、先與後、輕與重的關係,進而妥善處理投研體系建設中的各種問題。

利他就要盡責任,時刻牢記“受人之託、代客理財”的行業本質,堅持以客戶為中心,所有投資決策和行為都要從實現投資者財富增長這個基本點出發,遵守契約精神、履行信義義務、做到勤勉盡責。

利他就要重陪伴,把長期陪伴當成一種信念,建立健全集知識分享、投顧服務、心理疏導、投資者教育為一體的客戶陪伴體系,為投資者帶來更好的投資體驗和價值回報。

利他就要守底線,包括風險的底線,合規的底線,道德的底線,等等,這是利他最起碼的底線要求。

“這是我在管理公募基金公司的實踐中得出的一些基本認識,雖然比較務虛,但在投研體系建設中卻處於靈魂地位,發揮著引領作用,能不能貫徹落實到具體工作當中,對於一個公募基金公司乃至公募基金行業的穩健長遠發展,都至關重要。”他這樣說。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