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槽以後,人生會變得更好了嗎?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玲說職場人生(ID:Lingtalks)

,作者:Ling Talks,原文標題:《跳槽以後,人生會變得更好了嗎?(幾個真實經歷)》,頭圖來自:《未生》

上週和朋友A喝茶中,她接了一個電話,掛掉後,嘆了一口氣。

她說:“打電話的是以前我部門的小凱,他不是半年前跳槽去XX公司了嘛,現在問我有沒有機會再回來。”

A和我以前聊過小凱,A對小凱一直有培養的意願,本來是想力留他。可是現在荷蘭就業市場火爆,工作崗位特別多

(要找工作的讀者抓住機會)

,XX公司規模大,名氣大,人家去意已定,所以也就好聚好散了。

不管怎樣,對小凱主動聯絡以前上司的行為我們是贊同的,雖然最後因為種種限制沒能實現。看看,“回頭草”也不是想吃就吃的了。

“跳槽”,是職場中的常見現象。雖然跳槽的原因、動機各不相同,但歸根結底都是為了使自己的生存現狀更“順心”,更“如意”。

那跳槽後,真的會變好嗎?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如何做好跳槽這個決定。

跳槽以後,人生會變得更好了嗎?

奢侈的人生規劃

先聊聊國內的情況吧,時不時和國內的獵頭討論現在年輕人跳槽頻繁的現象,有個觀點值得拿出來談談。

現在有兩樣東西把一線城市的中產,和準預備成為中產的年輕人區分開:一個是戶口,還有一個就是房產。

大部分年輕人其實很難獲得戶口,然後也基本上買不起房

(全憑自己努力的話)

,所以它反而成了一種自由,因為跳槽到這兒和那兒,沒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

不像從體制跳到體制外,它是一個特別大的身份的變化。現在的跳槽對年輕人來說,可能就是一個工資多少的區別。

因為對很多人來說,目前最大的需求是先解決我的房租和解決我的溫飽,所以唯一的一個權衡就是哪裡工資高就去哪裡,個人的事業、人生的規劃對於這些年輕人來說都是一個奢侈的事情,所以真的很心酸。

這個社會的容錯率變得挺低的,就是你一步走錯以後,比如說你幹了幾年自己不喜歡的工作,或者說你的學業耽誤了幾年,你再重新回到這個就業市場的時候,你發現很難找到容身的地方了。

職業選擇,運氣和個人判斷的因素都有,先說一個正面的例子吧。透過跳槽,這些年,進入了自己喜歡的賽道,年薪也翻了好多倍。

小茜研究生畢業進入國內一家上市的房地產企業做財務管培生,想著在工作中多學習,多成長,大展宏圖。

但她很快就發現了現實和理想的落差。她平日的工作裡,主要是做錄入憑證,結賬,出具稅表等重複性高的核算工作。

作為一個初入職場的人,做這些基礎的工作還好。 但她觀察到公司裡的財務經理做的工作也是如此時,就開始陷入了迷茫。

他們就是自己5~10年後的狀態,自己真的想成為那個人嗎?好像並非如此,於是她開始思考財務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

小茜開始在網上搜索財務崗位,瞭解到財務分析師

(或者叫財務BP)

會做預測,預算,經營分析,風險控制等工作,相對於傳統的財務來說,這個崗位似乎可以創造更大的價值。

然後發現這樣的崗位多存在於網際網路,科技,大型集團和外企,而自己所在房地產企業並沒有類似的崗位,於是就萌生了跳槽的想法。

於是她積極準備,經過近半年的努力,拿到了一份網際網路企業的offer,離開了工作不到一年的房地產企業。

現在回頭看,她的這段跳槽的選擇還是比較明智的,離開了一個下沉的行業,去了一個當時蓬勃發展的行業

(雖然近年看上去有些不好過)

,也避免了在一個沒有什麼前景的崗位上再幹幾年,造成的機會成本損失。

長痛不如短痛,如果未來等待自己的並不是想要的生活,那麼在這一行奮鬥下去還有什麼意義?

及時止損。在容錯率如此低的社會中,在職業的初期找到自己的定位就很重要了。 小茜就是在職業發展很早的時期就做了理性的思考和探索:

5~10年我還想幹這份工作嗎?

這個職業賽道的核心競爭力在哪裡?

這個行業的商業模式是什麼?

目標行業和崗位的工作模式和要求是什麼?

在早期,在趨勢的甜蜜點上跳槽,或許沒有太大的問題。譬如,憑藉專精某項新興的技術領域

(比如最近幾年的AI,能源造車)

,不斷在有這樣 A、B、C 公司興起狀態上跳槽,可以獲取不錯的薪資漲幅和年資。

但當進入職涯中後期,這樣的跳槽資歷卻可能出現風險。潛在僱主可能開始在這樣的資歷上,期待看到更多橫向溝通、帶人經歷、商業策略等經驗和技能。

一旦潛在僱主有這樣的需求,過高的薪資

(跳槽薪資的成長方式,與市場水平的均值是另一個衍生議題)

也可能有讓他們卻步,甚至在第一時間放棄面談。

因此,如果是習慣跳槽來轉換的職場人,必須預先設想:當趨勢和年齡的紅利期用完後,工作該如何佈局?以免造成職涯發展、或薪資成長後繼無力,甚至越來越走下坡路的狀態。

職場資本

職場發展受阻,第一反應就是跳槽,這是我們慣用的思維方式。逃避問題人人都會,但只有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才能成就我們的職業前途。

一般來說,離職也就那麼幾個原因:公司氛圍、人際關係、薪酬福利、發展前景、加班制度……

但是不管你跳槽多少次,時間長了,你會發現新公司多多少少還有不滿意的地方。

抱怨工資太低,換個地方可能工資是高點,但可能任務比以前的重多了,加班也比之前那家頻繁。

看不到公司的前景,運氣好跳到一家準獨角獸,但可能發現你的崗位只是個螺絲釘,工作內容還特別沒意思。

也遇到過不少因為自己單幹離職的,按說自己當老闆應該滿意了吧,才不是那麼回事,各種辛苦、壓力,甚至長期焦慮,無數次想直接把公司關了……

就像開頭的小凱,到了新的公司,過了蜜月期,發現還不如原來的公司個人發展前景好。所以跳槽之前,不妨想想,換個工作能真的能解決我的問題嗎?

因為有些自身的問題不是換個環境就能解決的。如果跳槽不過是換個環境,你在前一家是怎麼倒下,下一家基本也是一個死法,連換個死法的機會都沒有。

所以也有人說,不要亂跳槽,要提升自己到能有跳槽的選擇時再做決定。我也一直強調職場中不斷積累的重要性,而不是動不動就從零開始。

在學習上可以不斷從零開始,但是在資本的積累上,最好不要這樣做,因為這樣做會浪費太多時間。

記住,時間久≠能力強。

而更重要的是要打造屬於自己稀缺的職場資本,它能給你的職業帶來安全感:你掌握一項能力是可以不斷複用的,即便產品死掉,一樣可以用在其他地方。

也就是說:“我必須快速建立自己的職場核心競爭力——人脈資源壁壘、職業技能、底層邏輯”。

我的朋友B就是這樣的,在一家公司幹了15年,一直在精進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沒有換過公司,但在公司內部擔任過的各個職位幫助她積累了核心的職場資本,後來時機到了跳槽,就進入了新公司的board,做到了C級別,這麼多年的積累也算是變現了。

當你真的投入百分百的精力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即便不是理想的結果,也不會太差。

在考慮跳槽時,可以參考這三個因素:

成長潛力

(Up trend rule)

:相較於既有的產業或企業,應該選擇轉進一個成長潛力更大的產業或企業,不要因為當前薪酬較高而忽略產業及企業的發展趨勢。

持續性發展

(Sustainable rule)

:選擇轉進的產業與企業的持續性性應高於既有的工作,除非你是加入新創公司,其商業模式過去未曾出現過,否則,跳槽當然必須考慮工作的穩定發展。

發揮空間

(Big arena rule)

:當你要放棄原先累積的一切,轉進一個新的機會去重新開始,除了大環境及相對條件以外,更重要是:

自己可以發揮的空間是否變大了?

扮演的角色重要性是否提高了?

自主的許可權是否提升了?

這些最終也就決定了你的成就感,與學習機會是否也同步增加。職場生涯很長,跳槽或者轉行不是解決問題的終點,而是解決問題的起點。

“成為”並不意味著一定要到達某個位置或者達到某一個特定目標;相反,我認為“成為”應該是一種前進的狀態,一種進化的方式,一種不斷朝著更完美的自我奮鬥的途徑,這條路沒有終點。

——米歇爾 奧巴馬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玲說職場人生(ID:Lingtalks)

,作者:Ling Talks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