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選擇一直不結婚的人,最後都怎麼樣了呢?

隨著當代社會的快速發展,不婚潮越來越流行於各個國家。

那些選擇一直不結婚的人,最後都怎麼樣了呢?

最新民政調查資料表明,我們國家的人生群體達2。4億人,而這其中選擇獨居的就有9000多萬;

在瑞典,單身人口比例高達51%;

而在當今的韓國,30歲以上的大齡青年,未婚族佔了43%。

由此不得不提到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

經濟越發達,單身比例增長越快?

在我們統計局統計的資料顯示,近十年以來,結婚人數從1300多萬下降到了800多萬,減少近500多萬對結婚人士。

與此同時,在全球各個地區,若是一直保持單身,仍舊是被人茶餘飯後,難以解決的詬病。

甚至有的時候,單身人群,要面對不公正、挫敗、等諸多不良因素的影響。

那些選擇一直不結婚的人,最後都怎麼樣了呢?

一位自稱劉小姐的朋友曾自述,今年已經虛歲33了。

家裡家外不知相親過多少男生,如今卻仍舊單身,更可怕的自己並不覺得著急,也沒有打算。她說以前也曾認真交往過兩三個男友,但最終總是因為各種原因無疾而終。

有的脾氣相處不來,有的不僅一直花自己的錢,還和其他女人亂搞。最後被傷透了心的劉小姐,對愛情再也提不起興趣。

於是,我們不禁要思考一下:

為什麼不再對婚姻有所憧憬?

婚姻終究能否緩解一個人的孤獨、恐懼?

那些獨居群體如何更好地獲得積極的社會認同感?

“我不知道自己怎麼了,我不清楚哪裡出了問題。”

那些受訪者,面對情感諮詢師的提問,往往都表現出了類似的自責心理。

社會的固有印象,已經對單身人群形成了無比堅硬的針刺,尤其是許多單身女性,無不深處惡劣的環境。

那些選擇一直不結婚的人,最後都怎麼樣了呢?

今年36歲的李小姐,住在深圳這樣的大城市,她向心理分析師表訴著內心的壓力:

因為自己高學歷,高學歷的身份,外形條件又格外出眾。加上自己性格比較固執,喜歡完美主義。

所以很少有和男性交往過很長時間,要麼就是太過優秀,雙方都很強勢,太苛刻,最後分道揚鑣。

可就是由於李小姐這樣的條件,別人下意識地會認為這樣的人是最容易求得伴侶的,要麼就是道德素質太差,故意不結婚,套些錢財來。背後難免不被人說道。

這樣的環境讓李小姐感到恐懼、不自在,到哪裡都覺得充滿了異樣的眼光來看自己。

另外同樣是單身,很多人甚至會有焦慮、失眠,迷茫或失落等心理及生理上的困擾。

那些選擇一直不結婚的人,最後都怎麼樣了呢?

有時候,面對突如其來的偏見說歧視,幾乎無力阻擋,最終把這些負面壓力轉化成了無形的枷鎖,使自己受困其中,無法對抗。

一份關於婚姻的研究資料表明,人在25至34歲之間是尋找伴侶意願最高的年齡段。

在受訪本階段的人群裡,有75%的人願意能儘早結婚;然而到了35至69歲這個區間內,僅31%的人有結婚的打算。

擔心的原因甚至是害怕孤獨終老,身邊無人照顧。

就如最近網路上的兩起熱點,

“上海獨居女孩被人殺害拋屍。”

“廈門25歲獨居女孩被害出租屋。”

或許就是因為一個人的原因,才讓這些犯罪分子有機可乘。

那些選擇一直不結婚的人,最後都怎麼樣了呢?

就如我身邊一個獨居朋友開玩笑地說:每次一聽說又哪哪的人獨居被害,都會讓自己很焦慮,擔心哪天自己也遇到強盜流氓。

一面打著單身快樂的旗號,鼓舞好朋友趕緊分手;一面孤身一人時,又默默承受不安與惶恐。

其實我覺得,一個偉大的社會,應該讓每個人都能以不同的人生價值觀活著,並且享受著各方面的安全感。

例如聯合國人口署就曾經提議過為未婚的老年人士建造特有的居住場所。

有的國家還設計出專為老年獨居女士打造的社群住宅,所以入住的人都能等到平等的關愛與呵護。

但話歸一處,單身群體的發展,終究還取決於自身的主觀感受,而不能以結不結婚來衡量一切。

更不能以結不結婚來判斷一個人能的幸與不幸,更重要的是當孤獨來臨時,如何去面對,排遣內心的惶恐與不安,最終建立起自己的觀點體系。

作者

| 小小​,寫好別人的故事,過好自己的日子。

圖片

| 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