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萬元理財1年多僅賺9元?“理財刺客”為啥頻繁出現?

最近一段時間,關於理財產品的問題已經引發了整個市場的關注,起因是一個投資者花了一萬元買理財最終僅賺9元,很多人驚呼是“理財刺客”,我們到底該怎麼看這件事?“理財刺客”是怎麼出現的?

1萬元理財1年多僅賺9元?“理財刺客”為啥頻繁出現?

一、1萬元理財1年多僅賺9元?

據北京青年報的報道,在“雪糕刺客”引起熱議後,不少投資者也在網路平臺吐槽遇到了“理財刺客”。他們購買的銀行理財產品實際到期收益與業績比較基準相差甚遠。北京青年報記者發現,在市場利率下行的大背景下,多家銀行近期釋出公告下調了理財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或許這將降低投資者的心理預期,減少“理財刺客”帶來的刺痛。

“5萬放了476天賺了170多,買的時候標註4。4%的基準,差的也太多了吧。”6月底,網友小思在社交網站曬出了自己理財資金到期的頁面截圖,對自己的收益感到很失望。

北青報記者查詢這家銀行的官網,找到這款產品的到期資訊公告。這款產品是某國有大行理財子公司於去年3月初發行的一款固定收益類封閉式理財產品,風險等級PR3,投資期限476天,到期日是今年6月27日。該產品業績比較基準是4。4%,但到期日產品淨值卻只有1。0035。北青報記者粗略計算,其實際年化收益率在0。27%左右,還不到業績比較基準的1/16。

1萬元理財1年多僅賺9元?“理財刺客”為啥頻繁出現?

另一位網友小麗買的也是這家理財子公司的一款風險等級為PR3的封閉式理財產品,投資期限15個月,到期日是今年4月26日,業績比較基準為4。20%(年化)。

北青報記者從該銀行官網查詢到,該產品到期日淨值為1。0009,也就是說1萬元投資了15個月,能掙9元錢。粗略計算,實際年化收益率約為0。072%,大約是業績比較基準的1/60,甚至只相當於託管費率0。20%的1/3。

據普益標準統計資料顯示,2022年上半年到期的封閉式產品中12380只產品披露了業績比較基準,有9。42%的產品到期收益未達到業績比較基準中樞。也就是說,今年上半年到期的產品中,業績未達標的產品數量接近1200只。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理財公司已著手下調產品業績比較基準。中銀理財7月29日釋出公告稱,根據市場情況變化,公司擬於8月3日起對“中銀理財-穩富(月月開)0102”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進行調整,由 2。50%- 3。80%(年化)調整至 2。30%-3。60%(年化),即在原業績基準基礎上下調20個。

1萬元理財1年多僅賺9元?“理財刺客”為啥頻繁出現?

二、“理財刺客”為啥頻繁出現?

說實在,看到這樣的理財產品,很多人都會很奇怪這個理財產品的最終收益比起他們之前說的預期收益差距已經不能用巨大來形容了,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當前理財產品出現這種問題的原因又在什麼地方?

首先,剛性兌付早就成為了歷史。在中國理財市場發展的歷史上,剛性兌付曾經是整個市場最受關注的事情,當時由於歷史原因等眾多原因,大部分的理財產品銷售機構都是剛性兌付的,讓很多人認為理財產品購買的時候宣稱能有多少收益應該就有多少收益,這個是剛性兌付曾經的邏輯。但是,隨著資管新規的出臺,整個市場的剛性兌付早就被打破了。

無論是銀行理財還是其他類的理財產品,早就不是一些人理解的保本保收益產品了,最近被反覆提及的甚至引發熱議的產品,都是那種非保本保收益的產品,大家在購買理財產品時候看到的收益,並不是大家以為的預期收益,而是比較基準收益。什麼是比較基準收益呢?是理財產品的設計人員,根據基於產品性質、投資策略、過往經驗等因素對於產品所設計的一個收益目標,不代表產品的未來表現和實際收益。

簡單點說,現在的理財產品特別是不少人買的數值型理財產品,只有所謂的業績比較收益而沒有預期收益,舉個例子,一般情況下使用者購買這種理財產品,就像是一個學生根據自己以往的業績在考試之前和爸媽說我預計能考多少分,但是實際上到底能考什麼樣的成績,是由於當時考試時候的天時地利人和等多種因素所決定的,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即使是平時門門90分的優等生,也有可能在一場很難的考試之中考出不及格的成績。當前的理財其實就是這樣,那種業績比較基準收益就是這個意思,業績比較基準相當於一個理財產品考試的及格線,那麼最終的結果就是有些人考的很好,有些人卻考的很差,投資者最後拿到的實際收益可能比業績基準高,也可能比業績基準低。

1萬元理財1年多僅賺9元?“理財刺客”為啥頻繁出現?

其次,為啥會出現不少理財收益未達標呢?如果說只是一個產品的收益不達標其實是很正常的現象,不過我們也看到了今年上半年業績未達標的產品達到了近1200只,這麼多產品都業績不達標,這其中的原因到底在什麼地方?

其實,之所以會出現不少理財產品的收益都不達標,實際上是和當前的整個資本市場密切相關的,今年上半年以來整個資本市場出現了比較大幅度的波動,有多重因素在影響市場,具體來看:

一是整體的市場利率水平較為寬鬆,市場的流動性比較充裕,金融機構很多都在降低自身的利率水平,在這樣的情況下,大量的金融機構都不太願意支付較高的利率,從而導致了市場上的整體利率偏低,進一步影響了很多貨幣類基金的主要投資標的銀行間債券的收益,讓市場的基本利率出現了比較大的下降。

二是股票市場的表現不及預期,我們看到受到美聯儲加息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今年上半年的股票市場表現始終不及預期,不少股票的整體表現都比較差,特別是不少基金重倉的科技股整體表現不足,最終讓不少基金的投資收益較差,甚至出現了比較大的撤回或者虧損現象。

三是債券市場的表現特別是公司債的問題較多,當前整個市場上,不少公司的整體業績承壓比較明顯,企業的經營壓力較大,在這樣的情況下,企業公司債的整體收益不佳,甚至於某些房地產企業的公司債還出現違約或者逾期的現象,都導致了整個理財市場的收益不足。

因此,在多重因素的影響下,理財市場的收益不景氣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1萬元理財1年多僅賺9元?“理財刺客”為啥頻繁出現?

第三,“理財刺客”的出現到底意味著什麼?當前,理財市場的產品購買其實就是一個相當考驗投資者的投資能力的事情,這是因為投資者必須要學會去看自己買的產品到底是什麼?

建議對於各位投資者來說,每次購買理財產品的時候,一定要學會仔細研究自己購買產品的投資標的,這些投資標的的風險情況,再結合基金的過往業績以及基金經理的投資風格,從而進行多元化的選擇和判斷。

如果自身的投資經驗不夠豐富,建議還是選擇相對風險更小的貨幣基金投資,否則很容易出現大家看到的“理財刺客”的現象。

而對於各家基金公司和銀行來說,當前市場的波動較大也給其理財產品的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之前市場環境好,大家都賺錢看不出好壞,但是現在當大潮退去,才能看出到底誰才有真本事。

1萬元理財1年多僅賺9元?“理財刺客”為啥頻繁出現?

所以,現在買理財可不能盲目購買,去認真研究才是最關鍵的。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