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反饋死迴圈成為節後奇觀?

基金的內卷收益率開始自食其果

負反饋死迴圈成為節後奇觀?

虎年後的第一個交易周出現了2021年基金抱團股的瓦解行情,與去年不同的時候,一線茅的下跌還是處於高位,對基金而言僅僅是利潤回撤,即使當時有“白馬祭天”的現象,一日跌一個來瓦解,但最終沒有出現擴散,使得市場趨穩。

而今年針對一些基金重倉股票的大跌就開始動搖其根本了,葛蘭的中歐醫療基金產品只不過是出頭鳥,因為當年她也是風頭最勁。現在則是人人喊打的味道,其產品從去年高點下來普遍回落接近40%,雖有歷史利潤墊底,不至於出現止損清盤,但對於高位申購的基民來說可謂是損失巨大。

無論是基民還是股民,羊群效應是不可避免的,追漲殺跌也是中國人的習性,越跌越恐慌,越恐慌越贖回,越被贖回基金經理不得不越賣出,這就是負反饋、死迴圈的現狀。造成目前狀況的核心還是追求超額收益下的風險引爆。

股票投資也好,其他投資也罷,都是高風險高收益的規律,作為百億、千億級的基金其實不再是幾千萬、一兩億基金的操盤策略了,追求分散組合投資,獲取穩健收益才是上策,巴菲特旗下的伯克薩爾哈撒韋公司的投資風格正是分散為基本原則,因此巴菲特的收益沒有出現過某一個年度暴漲暴跌,而是較為平穩,能獲得年化收益率20%以上的不難,難在保持了幾十年!【來自質子研投的分析】

股票自身沒問題,問題出在參與者身上

負反饋死迴圈成為節後奇觀?

可國內基金從2019年開始就有內卷現象出現,獨門單吊,押注一個行業,衝擊排名,獲得個人利益名譽,這就是國內基金業的風氣。所以,現在的暴雷其實就是金融投資市場內在規律的必然結果。特別出現一種風格漂移的基金操作策略,賣的基金產品名號都是穩健優選組合,可十大持股買的都是高風險單一行業,目的就是追求收益率,博取更多名氣,好繼續賣產品。

為此,這一輪從去年四季度開始的調整本質上是市場內部結構的調整,是這個市場主要參與者的風格修正的調整,我相信以後基金的風控設計一定會杜絕這樣押注型的投資,基民也會逐漸認識到收益率高的基金可持續力並不強,要想獲得長期收益,還是要擇良木而棲。

除了公募基金的問題外,私募基金也一樣被高收益率的誘餌給束縛,最終的結果可想而知。根據統計截至2月10日,目前所有百億股票私募機構旗下2709只私募產品,2022年以來平均浮虧7。57%。此外,監測資料還顯示,截至2月10日,國內50億元至100億元規模的股票私募機構今年以來的平均收益率為-8。10%,20至50億元規模的股票私募機構今年以來的平均收益率為-7。45%。這算是創出了記錄,在大盤指數並沒有大跌的背景下,全部百億私募產品平均收益為負。

所以,現在問題並不是出在國內經濟、上市公司的業績,而是參與股市的人,特別是機構們出了冒進主義的問題,大盤最終會按上市公司內在價值恢復上漲,但這次調整的意義深遠,對機構的未來運營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來自質子研投的分析】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