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純生物獲數億元C輪融資,諾和控股等加註國產生物製藥上游耗材...

採寫 | 海若鏡 邢穎

36氪獲悉,樂純生物近日獲得數億元人民幣的C輪融資,由諾和諾德控股股東Novo Holdings(諾和控股)、泛大西洋投資集團(泛大西洋)、高盛資產管理(高盛)等機構領投,老股東弘暉基金、康君資本、惠每資本、中科科創、華盈健康基金等跟投。

本輪融資將主要用於中美兩地研發中心建設、人才招募,海外業務拓展,及國內外優質標的併購。

作為中國一次性生物工藝技術及解決方案企業,樂純生物近日完成對培養基公司康晟生物的併購整合,形成SUS(Single Use System,一次性使用系統)、過濾及培養基三大耗材系列的業務佈局。樂純生物成立於2011年,創始人兼董事長秦孫星、CEO王逢曾在Sartorius、Merck等跨國巨頭企業任職多年,積累了豐富工作經驗。

近日,樂純生物聯合創始人兼CEO王逢接受36氪採訪,講述生物醫藥上游耗材領域的國產替代機會,樂純生物的研發佈局及商業化進展。

樂純生物獲數億元C輪融資,諾和控股等加註國產生物製藥上游耗材...

樂純生物SUS產品及系統

36氪:如何看待生物製藥上游產品的國產化狀況?國產生物醫藥耗材領域,面臨哪些卡脖子的問題?

王逢:國家層面,政策上一直引導“穩鏈、補鏈、強鏈、控鏈”,目前中國的Bioprocess(生物工藝)國產化率在不斷提高。雖然現在大概進口品牌可能統治了70%-80%的市場,國產化率只有20%-30%,但我認為未來三到五年,國產SUS產品市場佔有率會提高到70%-80%。

中國的Bioprocess耗材雖然已經解決了一些技術問題,但更上游還有一些技術沒有攻克。比如培養基上游,所需的氨基酸、特殊化學制劑等還依賴進口;再比如PH計、溶氧電極等精密元器件,國內暫時還沒有主流的供應商,企業需要到瑞士、瑞典等地購買。現在我們在逐漸地去解決這些問題,像樂純生物生產的一次性多層共擠膜(film),就是為自主研發國產配方做出的努力。

在政策支援方面,希望能夠有更具體的引導。比如國產化替代過程中,(對產品)能不能有一些區分,或許有些問題可以下放到省局審批;假如能夠釋出更具針對性的細化指導原則,將對國產化替代產生幫助。

36氪:現階段樂純生物的客戶結構是怎樣的?客戶在更換供應商方面,審批難度如何?

王逢:我們的客戶結構呈現“紡錘形”狀態:30%的客戶已進入商業化生產階段,40%客戶處於臨床期、研發期,還有30%客戶的產品屬於純研發狀態。

在更換耗材等產品供應商方面,不同階段的客戶有不同特點:已進入到商業化生產階段的客戶,需要高級別的變更;處在臨床一期,甚至臨床前的客戶,變更相對比較簡單。

36氪:SUS國產產品替代的優勢主要有哪幾個方面?

王逢:

SUS國產替代的優勢主要在四個方面:第一,國產產品供應鏈更穩定。第二,供給速度會更快,我們的供應時間往往只需要兩到三週,可能是國際四大強SUS供應商(賽默飛、賽多利斯、默克以及丹納赫)的1/3。第三,可以提供完全的定製化生產。歐美廠商一般主要是以標準品為主,而不是以定製品。但中國生物製藥騰飛過程中,定製化產品會佔到主流。定製產品的靈活性、供應時間的效率,是國產品牌攫取市場的機會。第四,國產產品具備一定成本優勢,可以幫助客戶節省30%-50%的成本。綜合來看,國產替代的機會還是很顯著。

36氪:在產品定製化與交付效率之間,如何實現平衡?

王逢:

在定製化過程中,樂純生物提供數字化智慧生物製藥工廠的一體化軟體系統解決方案,以加速客戶藥品的研發及上市流程,在提高藥品質量的同時,幫助客戶實現藥物研發生產的降本增效。現在樂純生物在精益化生產上嘗試多種創新,如模組式生產、一體化成圖等系列軟體的應用等,將電子製造業的經驗遷移到生物製藥行業,使得我們在保持定製化的同時,能夠維持高效運營。

36氪:在銷售與獲客方面,樂純生物一次性反應器、培養基、過濾器三個品類如何實現協同?

王逢:探討這個問題需要理解客戶的使用過程,比如客戶使用樂純生物200升的生物反應器,那麼客戶在做200升的細胞培養過程中,我們就可以為客戶搭配培養基的過濾系統,然後把深層過濾的細胞係數也配上。在使用過程中,客戶能看到了整體的效能,等於做了一次整體的產品應用效能測試。很多客戶試用後發現可行,就會直接採購多種產品。

我一直認為,單一產品不能形成真正的護城河,客戶往往不希望有無數家小供應商和他們對接、做工藝,而是希望有相對集中的採購。做到這一點的前提是:供應商的產品、技術能夠滿足客戶對效能和質量要求。樂純生物將來在上游將會形成包含細胞系、細胞株、生物反應器、培養基、過濾裝置、深層過濾裝置等解決方案,可以把它們形成產品組,直接達到客戶的要求,這也是樂純生物的發展方向。

36氪:樂純生物在研發方面的投入有多大,研發中心以及團隊的構建是怎麼樣的?

王逢:樂純生物每年的投資金額都大概達到了銷售額的15%左右。目前研發人員已經超過了150人,主要分佈在美國、中國上海,每個地方研發的技術不一樣。樂純生物在美國建立了創新技術研發基地,是由丁建翎博士領銜的。在上海鄒楊博士帶領的團隊負責生物製藥用的裝置開發,比如擁有生物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生物反應器、新型film膜材等。

36氪:在市場拓展、銷售策略方面,樂純生物有哪些新的規劃?

王逢:現在樂純生物建立了大客戶管理部,並把海外銷售部獨立出來,獨立運營。2023年,我們會將樂純生物、格氏流體和康晟的市場品牌進行統一運營,以增強三者合一的品牌推動力。

另外,在海外市場拓展方面會進一步投入,以往我們在東南亞、南美、北美等地已經實現了業務突破,但是在歐洲的業務推進相對緩慢。後續在和歐洲等海外客戶合作中,相信樂純生物與諾和控股會有更多交流合作,為客戶提供一次性、過濾、培養基細胞系等系列產品。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