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行為藝術的鼻祖,一生挑戰人的精神和身體極限,卻被人遺忘了!

1961年,法國藝術家伊夫·克萊因在站在自家陽臺的二樓,張開雙臂自由墜落,從此開啟了\“行為藝術\”的一扇大門。從此之後,這種不被人理解的現代藝術形態開始在藝術家之間流行,他們期待在這些不尋常的行為中尋找人性、尋找生命、尋找死亡,為此願意付出常人難以忍受的代價。

他是行為藝術的鼻祖,一生挑戰人的精神和身體極限,卻被人遺忘了!

雖然行為藝術一開始風靡於歐洲,但很快,東方世界也開始湧現各種各樣的行為藝術,比如非常著名的華裔藝術家謝德慶,他一生進行過的行為藝術,可以說是在挑戰人的精神和身體的極限。

謝德慶生於1950年,在高中畢業後,他開始進行繪畫工作,在不久後轉為行為藝術。1978年,謝德慶由《籠子》一戰成名,他在工作室中建造了一個長12英尺、寬9英尺的木籠子,並且決定在其中生活一年,寸步不離。說是生活,其實就是監禁,期間他不與任何人交流,不自言自語,不進行任何娛樂,只是\“活著\”。

他是行為藝術的鼻祖,一生挑戰人的精神和身體極限,卻被人遺忘了!

在一年之後,謝德慶從木籠子中出來,他神志清醒,卻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沒辦法開口和他人溝通。

1980年的《打卡》更加瘋狂,謝德慶必須每天24個小時打卡24次,即每過一小時必須打卡,這意味這他不可能專心做一件需要很長時間的事情,也不可能睡一個安穩覺。這次行為藝術也持續了一年,除去其中藝術家對人生的探究,他的毅力也令人驚訝。

他是行為藝術的鼻祖,一生挑戰人的精神和身體極限,卻被人遺忘了!

1983年,謝德慶和女藝術家琳達·莫塔諾(Linda Montano)合作了一項行為藝術《繩子》,這可以說是他的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個。這次行為藝術持續的時間也是一年,在這期間,他們兩人將被一條2米多長的繩子拴在一起,期間繩子不能解開,但是兩人也不可以觸碰對方,一旦觸碰,整場藝術就算失敗。

他是行為藝術的鼻祖,一生挑戰人的精神和身體極限,卻被人遺忘了!

這場行為藝術的難點當然不止於此,最重要的是這意味這兩個人的隱私將毫無保留,在此之間琳達和謝德慶並不認識,但接下來的一年他們卻要挑戰讓陌生人入侵自己的領地。這無疑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每個人都需要獨處的時間,每個人都需要真正屬於自己的空間,哪怕時間很短、空間很小,都可以稍稍給人放鬆和安慰。

在這一年裡,琳達和謝德慶結下了友誼,但也不可避免地產生了矛盾。他們探索了人和人之間的距離與微妙聯絡,從中感知到了人際交往中難以言喻的情感,更感受更深的就是隱私和私人空間的重要性。

他是行為藝術的鼻祖,一生挑戰人的精神和身體極限,卻被人遺忘了!

據說在行為藝術結束後,琳達和謝德慶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沒有再見面,直到很久之後才重新聯絡。在這一方面來說,謝德慶的《繩子》是成功的,他試圖探討\“生命存在\”、\“時間流逝\”、\“接觸界限\”等方面,以此探索人性的邊界。在平常人看來,這種行為藝術無疑是瘋狂的,但也有人表示能夠從中得到思考,這大概就是藝術的神秘和魅力吧。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