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廊橋的故事——建甌登雲橋

劉曉峰 武評

登雲橋,位於福建省建甌市小橋鎮陽澤村。相傳,遠古這裡並沒有橋。陽澤、龍池兩村的先民只能靠渡船擺渡來往。卜居龍池的鄭氏先民為往來方便,就在這裡架一座便橋,始稱矮橋。後因便橋窄小,不便通行,家道日盛的鄭氏家族又拆去便橋,架設一座既寬闊平坦,又能遮風避雨的厝橋。橋南北橫跨南才溪,古為玉山、古田通南雅、南平的交通要道,也是來往商旅,勞作村民歇息、遊覽的好去處。

中國廊橋的故事——建甌登雲橋

南宋史學家袁樞末及第時曾過此橋,並題詩讚譽: “玉龍倒懸掛寒潭,人在雲霄天地間。借問是誰題柱去,茂陵詞客到長安。”他中舉後便把此橋改名登雲橋。

中國廊橋的故事——建甌登雲橋

元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鄉里人又重建此橋,因地處登仙裡,故又名登仙橋。重建後的登雲橋,有整形方石砌就的橋墩4個,橋墩上游處呈鷹嘴狀,以減少水的衝擊力。墩上用優質粗原杉木層疊為梁。樑上鋪木板,再用細沙、方磚砌成橋面,平坦而穩固。橋寬5米,全長60多米。橋上架設廊屋,青瓦蓋頂。橋兩邊圍半截欄杆,下置條凳。橋中央設神龕一個,供奉真武神像。其腳踏龜蛇,以示鎮河妖水患乞風調雨順之意。橋北端設一大神櫥,櫥內塑關公像,左立周倉,右立關平。神櫥兩旁有副對聯,聯寫“志在春秋功在漢,心同日月義同天”,橫批“肝膽相照”,以歌頌關公的俠肝義膽。1980年,古橋因破舊被拆除,繼而代之的是座石拱橋。2002年,村民又集資,在石拱橋上建起廊屋。

中國廊橋的故事——建甌登雲橋

登雲橋大概算是最精緻最有文化內涵的廊橋。橋頭分別都有一個高高的樓臺即可以在此品茗觀景,又可以在此賦詩作畫。橋邊的掛板有幾十副水墨畫,題有解說文字,把建甌小橋一帶的名人雅士、名勝古蹟、風土人情說個遍。

中國廊橋的故事——建甌登雲橋

這些圖文並茂的畫,反映名人軼事的有:袁樞著書、村民捕虎、葉京、江文蔚、江禮殷等;反映名勝古蹟的有:陽澤烈士陵園、江公祠、明清古民居;反映特產和民俗的有:八刀分米粉、岐山廟會等,可以說小橋鎮的文化旅遊景觀節點與亮點都集中在這裡,也可以說是小橋鎮的十里文化旅遊景觀走廊的濃縮版或精華版。

中國廊橋的故事——建甌登雲橋

這裡擷取其中一、二,以饗讀者。袁樞:南宋史學家。據《宋史》記載,袁樞,建安南才里人。南才裡即今建甌小橋鎮陽澤村、南雅鎮梅村一帶。建安在宋代為建州駐地,是一個經濟、文化都特別發達的千年古城,當時這一帶藏書很多,時稱“家藏詩書,戶藏法律”,有著良好的文化傳統。而南才裡、將相里(即今小橋、南雅一帶),更是山清水秀、地靈人傑,歷代曾出過不少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袁樞從小就特別聰慧穎悟,五歲入鄉塾讀書,到七八歲時就能吟詩作對。有一回,他在自家的屏風上題了一首小詩:“泰山一葉輕,滄浪一滴水;我觀天地間,何啻猶一指。”其詩意聯想奇特,口氣不凡,出自只有七八歲的少兒之口,不禁讓人驚奇。袁樞一生最大的貢獻,是打破了唐宋以前史書只有編年、紀傳兩種體裁的格局,寫出《通鑑紀事本末》,創立了紀事本末體。這種體裁的特點是以歷史事件為綱,重要史事分別列目,獨立成篇,各篇又按年、月、日順序編寫。這種史書的記述手法,將歷代治亂興衰及其因果關係集中記述,讓讀者一目瞭然。所以後世的史學家有這樣評說:“事非本末不明”。

中國廊橋的故事——建甌登雲橋

明清古民居:陽澤村是中國傳統古村落,曾出土過商代青銅大鐃、陶器、石錛、青銅牛等珍貴文物,村莊歷史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據悉,村中現儲存有不少明清建築及蘊含豐厚的傳統文化元素,榮獲“福建省文化村”“鄉村旅遊特色村”等榮譽。其中江氏古宅是陽澤村儲存最完整的一幢古民居。江氏古宅建成於清光緒3年(1877年),佔地約600平米,為石、磚、木結合的二層結構,距今已經143年了,但房屋大體儲存完好,連細緻入微的磚雕、木雕作品,依然栩栩如生,風韻猶存。

中國廊橋的故事——建甌登雲橋

中國廊橋的故事——建甌登雲橋

中國廊橋的故事——建甌登雲橋

中國廊橋的故事——建甌登雲橋

中國廊橋的故事——建甌登雲橋

中國廊橋的故事——建甌登雲橋

中國廊橋的故事——建甌登雲橋

中國廊橋的故事——建甌登雲橋

中國廊橋的故事——建甌登雲橋

中國廊橋的故事——建甌登雲橋

中國廊橋的故事——建甌登雲橋

中國廊橋的故事——建甌登雲橋

中國廊橋的故事——建甌登雲橋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