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下館子和現在差距有多大?顧客不是上帝,但比現在好?

對於現代人而言,去飯店吃飯是再普通不過的事情了,甚至有的人一年到頭都是在飯館解決日常飲食問題的。這主要也是因為現在的飯館隨處可見,而且人們也普遍消費得起。

但這也只是放在現在,要是倒退好些年的話,下館子對於絕大多數家庭而言都一件奢侈的事情。這可以將70年代的“下館子”和現在對比來看。

70年代下館子和現在差距有多大?顧客不是上帝,但比現在好?

在70年代,飯館並未普及,在各個城市基本上很少見。而且當時物資匱乏,基礎經濟建設才剛剛開始,一切日用皆“憑票供應”,“下館子”對於絕大多數人而言都是一件十分奢侈的事情。

那麼當時下館子的有哪些人呢?一般都是小康家庭或者是體制內的相關人員,他們的收入條件相對高一些,可以去得起飯館,

70年代下館子和現在差距有多大?顧客不是上帝,但比現在好?

之所以這麼說,其中原因並不在於飯館少,而且當時飯館的消費水平是非常高的,畢竟當時的糧食並不像現在這樣富足,所以會有管控,而下館子的費用也因此被設定得很高。

一般來說,在70年代下一次館子需要十幾二十元。二十塊錢在當時是什麼水平?這相當於現在的兩三千塊錢,也就是一個三四線城市工薪階級一個月的工資了。

70年代下館子和現在差距有多大?顧客不是上帝,但比現在好?

會有人拿自己一個月的工資下趟館子嗎?或許現在有少部分人會這樣,但是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捨得一下子花十幾塊錢的人寥寥無幾,所以當時也就只有有錢人才下館子。

如此一來,可能很多人就會覺得在70年代下館子會倍兒有面子,進飯館之後都是十分豪氣的。但事實恰恰相反,那個時候進飯館的人都是客客氣氣的,基本上沒有“顧客就是上帝”這種說法。

70年代下館子和現在差距有多大?顧客不是上帝,但比現在好?

在70年代,要想進飯館的話,顧客需要透過繁瑣地兌糧票、付高昂的費用換取飯票的流程才能吃飯,所以飯館的“地位”並不高。

而相比之下,那個年代的服務員身份是很體面的,他們的“地位”要高很多。這樣說吧,可能當時如果顧客在點菜時的速度稍慢了一些、要求多一些就會引來服務員的不滿,包括一頓飯吃完了有浪費糧食的現象的話,服務員還會直接罰款。

70年代下館子和現在差距有多大?顧客不是上帝,但比現在好?

除此以外,在菜品方面,當年的飯館和現在的差距也很大。因為當年交通不發達,不同地區之間的菜品很難保鮮運輸,所以那個時候的飯館基本上只提供本地的菜品。

顧客不是上帝,菜品樣式也很單一。如果照這樣看的話,70年的飯館似乎遠遠沒有現在好。雖然這兩點確實不可否認,但是那個年代的飯館和現在的飯館相比也有優勢,那就是有真心的實惠。

70年代下館子和現在差距有多大?顧客不是上帝,但比現在好?

就算是在70年代糧食不是很充足的背景下,只要是開飯館的基本就不會有什麼缺斤少兩的現象,土豆牛肉裡不是一整碗土豆,雞肉也不是催長的。而且那個年代地溝油、合成肉、轉基因食品之類的東西,基本上點什麼就能吃到什麼,口味也會比較好,這或許也是當時的飯館“奢侈”、現在的飯館“隨意”的主要原因了。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