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金國處心積慮也滅不了南宋西面有位守護神,多次把金人打哭!

靖康二年(1127),宋康王趙構在應天府登基,金國扶植的偽楚政權結束,南宋建立。可是新生的政權並不安全,半年後,金軍便再次南下,兵分三路進攻,可是這一次遭到了河北義軍的頑強抵抗,之後改變策略,宗弼率軍南下又被南宋水軍阻斷,併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回到北方後,金朝再也不敢輕言南侵,而是將重點轉到隴蜀,想從長江東下滅宋。與此同時,南宋也認識到關隴地區的重要性,二者為此展開了一系列的較量。

為何金國處心積慮也滅不了南宋西面有位守護神,多次把金人打哭!

從建炎元年(1127)到紹興議和(1141),宋金兩國的關係主要以戰爭為主,但是羸弱的宋朝是怎麼組織金軍的進攻的呢?這就要說起當時一位赫赫有名的戰神了。吳玠(1093—1139)字晉卿,政和元年(1111)從軍,其一生中無數次與金軍交鋒,屢立戰功。他在西北戰場上創造了許多著名的戰例,比如和尚原、繞風關、仙人關之戰,有效阻止了金軍南侵。那麼這位猛人是怎麼打得金軍不敢入蜀的呢?

為何金國處心積慮也滅不了南宋西面有位守護神,多次把金人打哭!

吳玠熟讀兵書,善於謀略,以智取勝。吳玠在長期於金軍作戰時總結出了一套作戰方法:“以分隊制其騎兵,以番休迭戰制其堅忍,制其重甲則勁弓強弩,制其弓矢則曰以遠克近、以強制弱。”他充分利用西北地區多山的地形,每次戰鬥都率先佔領地勢較高的地方以高打低,比如和尚原、仙人關兩大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打出幾千兵力勝幾萬、三萬兵力勝十幾萬的大勝。

吳玠能夠以少勝多的關鍵在於他十分重視弓弩作戰的力量。在抗擊金軍積累了豐富的作戰經驗後,他組建了“駐隊矢”,以“番休迭射”為戰術,訓練梯隊輪番交換射擊來彌補弓弩發射間隔長的問題。吳玠深知金人的弓矢不如宋軍勁利的弱點,所以“以長技(勁弩)洞重甲於數百步外”,可見宋軍弓弩力道之大。

為何金國處心積慮也滅不了南宋西面有位守護神,多次把金人打哭!

為了更好發揮弓弩在短兵相接時的作用,應對金軍的高機動性、堅忍戰鬥的優勢,吳玠還建立了“疊陣法”。即最前排用鐵鉤相連的拒馬阻止騎兵衝陣,長槍兵居後,遠距離先用神臂弓射穿金軍重甲,近距離用強弓強弩輪番迭射將其擊殺,然後兩翼的騎兵再護衛其變陣。整套戰術複雜多變,整個軍陣在擂鼓指揮下成為一個有機整體,突出一個靈活。

吳玠也善於打苦仗、打硬仗。在紹興元年(1131)和尚原一役中,為了對付金軍的重甲騎兵,吳玠先是避其鋒芒,然後趁金軍進入路窄多石的山谷,不得不下馬步行時,他果斷揮師反擊,大敗金軍。之後,面對金兀朮的猛攻,吳玠兵分兩路,一邊派兵以要塞的險隘壁壘為依託來正面抗擊金軍騎兵,激戰一整天后得以擊退金軍;另一邊派兵截了金軍的糧道,在其撤退路上設下伏兵,二者苦戰三天三夜,終於金軍熬不過,大敗逃走。

為何金國處心積慮也滅不了南宋西面有位守護神,多次把金人打哭!

吳玠治軍嚴明,以勇臨戰,深得士兵敬畏。南宋初期戰亂頻繁,百姓流離失所,糧食極度緊缺,軍餉常常難以發放。因此很多士兵也化身流寇打家劫舍,官匪一家,謂之“兵災”。吳玠馭下甚嚴,對違反軍紀計程車兵嚴厲處罰,比如建炎四年(1130),他斬殺了五六個青溪嶺戰役的逃兵,嚇得軍中士兵瑟瑟發抖。

但是在論功行賞時,吳玠又賞罰分明,“故士樂為之死”。他對作戰表現突出的將領和士兵,不論親疏給予獎賞,但如果作戰不利,吳玠也不會姑息。紹興四年(1134),統制官郭震被金人攻破其寨,宋軍屢敗,吳玢便當眾斬殺郭震,以儆效尤。

為何金國處心積慮也滅不了南宋西面有位守護神,多次把金人打哭!

吳玠作為抗金一線的將領,作戰時奮不顧身、一心報國,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富平之戰宋軍一潰千里,但吳玠卻遲遲不肯退守四川,因為他知道蜀地不容有失。別人勸他退而保命,他說:“我保此,敵絕不敢越我而進,堅壁臨之,彼懼吾躡其後,是所以保蜀也。”這種大無畏精神贏得了關隴人民的支援,紛紛連夜送糧幫助他,吳玠也不白收,都回以銀帛補償,送糧的百姓都得益良多。

吳玠捨命相護的關隴地區是南宋主要的軍馬供應地和重要的兵源地,主要軍隊有三分之一都來自關隴。“天下精兵健馬,皆出於西北”,吳玠長期牢牢控制關隴地區,不給金軍一絲一毫的機會,給南宋輸送了大量的戰馬和精兵強將,大大加強了南宋的軍事實力。

為何金國處心積慮也滅不了南宋西面有位守護神,多次把金人打哭!

金軍謀劃“西攻巴蜀,中取京湖,東侵淮東”,三條戰線相互配合,正是西線吳家軍的存在,使關隴地區成為南宋王朝的西北屏障,分散了金國的軍事力量,緩解了東南地區的壓力。吳玠帶領的吳家軍徹底粉碎了金軍妄圖經蜀滅宋的計劃,在其他戰線作戰不利的情況下,吳玠領導的一系列勝利對保衛南宋王朝,抵抗金軍入侵具有重大意義。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