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說三國六 廢史立牧(1)

中平五年(188年),一個漢室的自家人,打開了天下動亂的水龍頭。

這就是劉焉和他的“廢史立牧”。

劉焉(?-194年),字君郎(《華陽國志》又作君朗),江夏竟陵(今湖北天門)人,漢景帝第四子魯恭王劉餘的後裔。

傳到劉焉這一代,魯恭王這一名號已經不能給整個家族帶來什麼實質性的好處,一切還得靠自己打拼。

當然,畢竟是漢室宗親,待遇比普通百姓還是要好那麼一點點的。

劉焉年輕時在州郡任職,因為宗室身份而被授予郎中一職。

後來,劉焉拜名士祝恬為師。

祝恬號為“祝公”,名氣很大,官也做得大,漢桓帝時官拜司徒。

劉焉出道之後,在祝恬的關照下,在官場也算混得風生水起。

可惜好景不長,延熹三年(160年),祝恬去世。

史說三國六 廢史立牧(1)

此時整個東漢朝廷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宦官與士大夫兩派陣營劍拔弩張,鬥爭進入白熱化。

劉焉失去了官場上最硬的靠山,眼看夾在兩大派系之間,一不小心就將身敗名裂,於是壯士斷腕,選擇了退讓,毅然辭官跑路。

他跑到距離京師洛陽二百里外的陽城(今山西晉城市陽城縣)隱居起來,一躲就是七年,既躲過了第一次黨錮之禍,明哲保身,又在山上收徒授課,積累儒學聲望。

而且,大家都認為他在宦官專權時,不同流合汙,贏得了清望。

他的這種積累,在隱居到第七年的時候,終於顯現了效果。

延熹十年(公元167年),劉焉以德行察舉賢良方正,被闢為司徒胡廣的文吏。

胡廣以奉行中庸之道著稱,是東漢官場的不倒翁。他為官三十多年,歷事六朝,都受到隆重的禮任,每次遜位辭病,或者被免職回鄉,不滿一年,又再次升職,先後擔任過一次司空、兩次司徒、三次太尉,最後官至太傅。

他還非常熟悉先朝的典章制度,通曉當代的朝廷規章,所以京師洛陽有諺語流傳說:“萬事不理問伯始(胡廣字),天下中庸有胡公。”

被胡廣看重,劉焉又找了一座更大的靠山。

史說三國六 廢史立牧(1)

此時,宦官與士大夫兩大集團仍在較勁,不斷有人中箭落馬。

胡廣很快就外放劉焉去當洛陽令,離開了朝廷中樞,遠離黨爭之地,在地方安心發展,積累政治資本。

熹平四年(175年),孫策、周瑜出生的這一年,同時也是議郎蔡邕上疏,請求廢除限制士人為官的“三互法”補缺幽州、冀州二地刺史的這一年,劉焉跑去冀州當了刺史,避開了第二次黨錮之禍。

光和五年(182年),劉焉升任太常,位列九卿之首,掌宗廟禮儀,兼管文化教育,統轄博士和太學,地位十分崇高。在這個位子上,他又躲開了黃巾起義的衝擊。

劉焉算是深得胡廣的真傳,每每於危難之際,總能逢凶化吉。

身為漢室宗親,劉焉也不得不關注天下局勢變化。

按照漢朝制度,刺史、太守是地方行政官,“州郡不典兵”,是沒有軍權的,但東漢朝廷在平定黃巾起義時,授予了他們軍權,在一定程度上架空了朝廷,導致王王室衰微

史說三國六 廢史立牧(1)

中平五年(188年)三月,劉焉向漢靈帝提出了“廢史立牧”的建議。

他說:“刺史、太守行賄買官,盤剝百姓,招致眾叛親離。所以,要任用清廉的朝廷重臣擔任州牧,到地方去鎮守,節制這些刺史、太守,這樣方可安定天下。”

恰巧此時傳來訊息,說是益州刺史郤儉橫徵暴斂,關於他暴行的歌謠四處流傳,又有百姓揭竿而起,殺了幷州刺史張壹、涼州刺史耿鄙等等。

漢靈帝一聽,覺得這刺史似乎真不靠譜,劉焉說得有理,於是批准了他的建議。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