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的一個縣和河北省一個縣,名字正好倒過來!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關於地名的起法都是很有講究的。不管是歷史人名,還是歷史地名,就好比是一部歷史史詩,都是在營造一個很美好的意境,比如三里屯,四道口,五棵松,六里橋,八寶山,十里河……,真的好棒,再比如頤和園和圓明園,也是精妙絕倫!但是很多美好的地名,有時候也會撞衫。今天咱們說一個山西省的一個縣和河北省一個縣,名字正好倒過來了。

山西省的一個縣和河北省一個縣,名字正好倒過來!

首先,陽曲,位於山西太原市,三面環山,號稱太原之北大門,在中國歷史上,為兵家必爭之地。春秋屬晉。戰國時,析晉陽邑部分。在今黃寨鎮黃寨村東置狼孟,為趙邑。《讀史方輿紀要》載:‘’狼孟縣,俗名黃頭寨,在太原府北七十里‘’。秦統一六國,實郡縣制,以郡統縣,置狼孟縣,隸屬太原郡。西漢復置盂縣。漢初,以太原郡21縣和雁門郡轄縣改置韓國,後改置為代國。

山西省的一個縣和河北省一個縣,名字正好倒過來!

武帝元鼎三年,廢除代國,復置太原郡。時狼孟縣、盂縣、汾陽縣均隸屬於幷州刺史部太原郡。新莽時改狼孟縣為狼調縣。東漢建武時期,改太原郡為太原國,建武十四年,廢太原國復置太原漢末,建安二十年,原陽曲縣荒廢,曹操遷陽曲縣民於今太原市北郊區陽曲鎮一帶置新陽曲縣。隋開皇初年,文帝以姓楊惡其曲名,改陽曲縣為陽直縣,十六年更名為汾陽縣,並分置盂縣。

山西省的一個縣和河北省一個縣,名字正好倒過來!

唐武德初,改撫城縣為烏河縣,廢陽直縣,改汾陽縣為陽曲縣,自此,縣境統稱陽曲縣。清襲明制,改明山西承宣布政使司為山西行省,以陽曲縣城為省會,並保留太原府建置,治所均在陽曲縣城。1942年,東陽曲縣東部地區與盂縣西部地區合併成立盂(縣)陽(曲)縣,1958年,陽曲縣劃歸太原市。此後,陽曲縣建置歸屬再無變化。面 積 2070。67平方公里, 人 口 27萬。

山西省的一個縣和河北省一個縣,名字正好倒過來!

再說說曲陽,隸屬河北省保定市,位於華北平原,太行山東麓。在始皇元年始置曲陽縣,屬鉅鹿郡所轄。漢高帝元年,設恆山郡,曲陽縣屬之,後因避文帝劉恆諱,改曰常山郡,曲陽縣屬常山郡所轄。因當時鉅鹿郡亦有下曲陽名,為與之區別。文帝元年曲陽加“上”字,始稱“上曲陽”。漢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平定“七國之亂”,常山郡廢,上曲陽縣仍屬中山國。新莽時期,恢復常山郡,改名曰常山亭,上曲陽屬之。

山西省的一個縣和河北省一個縣,名字正好倒過來!

隋文帝開皇六年曲陽縣因盛產石料改名石邑縣,次年改名,恆陽縣。唐元和十五年因避諱唐穆宗李恆名諱,復將恆陽縣改為曲陽縣。明代,曲陽縣屬定州所轄。1949年曲陽縣改屬察哈爾省建屏專署;5月,改屬保定專區;7月恢復原建制,屬保定專區;8月併入定縣;10月隸屬定縣專區;12月行唐縣石城村復歸曲陽縣。1994年保定地、市合併,隸屬保定市。面積1083。7平方公里,人口60萬。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