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實的包拯, 審案手段之高完超電視劇!

包青天名包拯,歷史上確有其人,是北宋仁宗時期的名臣。他當到了樞密副使這樣的大官,也就是副宰相。不過,他並沒有審過什麼案子。

歷史上真實的包拯,是天聖五年(1027年)進士,他一登第就被授予大理評事、建昌縣令一職。但是他並不赴任,直到景祐四年(1037年),十年後,他才去天長縣當縣令。這是什麼原因呢?

歷史上真實的包拯, 審案手段之高完超電視劇!

(包拯)

原來包拯是個大孝子,他入仕後,需要去異地做官,他是家中獨子,父母無人照顧,他乾脆辭官不做,只在家中一意侍奉雙親。直到父母去世,又在家丁憂三年,才出山為官。

康定元年(1040年),包拯被提拔知端州。端州便是宋代著名的端硯的出產地。

端硯是宋代士人最時髦的雅玩,也是朝廷的貢物。有這個資源,每任端州知府都會充分利用,用這個“土特產”大肆賄賂上級,從而得到升遷的機會。

但包拯到端州後,卻寫了一條座右銘放在堂上:“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秀幹終成棟,精鋼不作鉤”。規定除上供以外,自己絕不多取一方。

三年後離任,他兩手空空,兩袖清風就走了。

慶曆四年(1044年),包拯被任命為監察御史。起初,他發聲抨擊范仲淹的人事改革,認為范仲淹派往各路的按察使權力過大,缺乏監督,會造成新的腐敗。

後來,當范仲淹的新政措施相繼被取消的時候,包拯又上書反對仁宗取消“精貢舉”的新政,認為這項制度對於選拔天下有用之才非常有用。體現了他卓爾不群的行事作風。

在包拯擔任監察御史期間,經他彈劾被降職、撤職、法辦的高官達30多人,真正是做到了鐵骨錚錚,鐵面無私。以至於那時候出現一個“包彈”的流行語,清正廉潔的官員叫做“沒包彈”,而貪官汙吏則叫做“有包彈”。

歷史上真實的包拯, 審案手段之高完超電視劇!

(包拯和宋仁宗)

嘉祐二年(1057年)到嘉祐三年(1058年)不到兩年的時間裡,包拯擔任開封府尹。不過,在開封府,他也並沒有斷過什麼案。

當然了,成績還是非常明顯的,他一上任就改革訴訟制度,撤了門牌司,讓老百姓直接到堂前遞狀紙,說委屈;他強行拆掉京城達官貴人在河邊佔道修建的各種違章建築,疏通了河道,消除了水患;他嚴厲打擊了京城的黑惡勢力,端正了社會風氣…

…很快,最不好治理的京城重地就風氣大變,秩序井然。時人傳頌著一句話:“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

不久,仁宗又提拔他為御史中丞。時人又把他和宰相富弼、翰林學士歐陽修、經筵侍講胡瑗稱作“四真”:真宰相、真翰林學士、真中丞、真先生。

嘉祐六年(1061年),包拯被提拔為樞密副使,進入了宰執的班子,不久死於任上。包拯病逝後,仁宗看到包家非常儉樸,大為感慨,輟朝一天,以示哀悼。歐陽修也讚歎包拯“少有孝行,聞於鄉里;晚有直節,著在朝廷。”

歷史上真實的包拯, 審案手段之高完超電視劇!

(包拯升堂)

包拯真正的一次審案,有歷史記載的,只有一次,那是他還在擔任天長縣縣令的時候。審過一樁“牛舌案”。

宋代對耕牛相當重視,嚴令不許私宰耕牛。一個人與他的鄰居有仇,悄悄把鄰居的牛舌割掉。鄰居向包拯告狀。

包拯對他說,你彆著急,回去把你的耕牛殺了,兇手立馬就出現了。那人聽了包拯的話,回去後果然把耕牛殺了。不久,就有人來告發殺耕牛之事。包拯對告發之人大喝一聲:“你為什麼割人牛舌,現在又反來誣陷別人?”那人以為一切都被包拯識破了,不得不伏地認罪。

這雖是一樁小小的案子,但包拯的智謀、威嚴盡顯無疑,恐怕也是他今後被放大為斷案如神的包青天的一個重要因素吧。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