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豆是舶來物?闢謠:自古有之,比國外早了好幾千年

記得小時候在農村,家家戶戶喝豆漿都是自己磨的,雖然外面也有賣,但都覺得自己磨的味道醇香一些。大家都是天還矇矇亮,就把黃豆泡好,然後用碾子磨幾圈就好了,自己家裡磨的豆漿,吃著也放心。

後來時代發展太快,就算是農村也很少有專門磨豆子的,除非是專門的豆腐坊,也再也喝不到那麼醇厚的豆漿了。

黃豆可以磨成豆漿、可以點成豆腐腦、還可以做成豆腐,懷了就成了臭豆腐,就算剩下也能當成豆餅賣出去,所以人們常說,與豆子有關的行業,都是穩賺不賠的,此話是有一定道理的。

說起黃豆,其實稍微懂點歷史的人都知道,黃豆是我國自古以來就有的作物,人們常說的五穀雜倆,其中就有黃豆。因此,人們說黃豆是舶來物,那可真是滑天下之大稽了。

黃豆是舶來物?闢謠:自古有之,比國外早了好幾千年

外國人能吃到黃豆,追求溯源,其實還是從中國傳出去了。黃豆真正在外國問世,是在19世紀50年代,也就是1902年才傳到的外國。是一位叫做金韻梅中國女子,將黃豆的價值傳播給了美國人,黃豆至此才慢慢流傳到了外國。

羅特在他《神奇的的豆子:大豆在美國的興起》中有記載:

她在那個時代,比同代人早了幾十年把豆腐介紹給了更多的普通美國民眾。

但是中國有黃豆,那是早在好幾千年前了,因此黃豆並非是舶來物,而是我們國家自古便有的作物。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風霜,黃豆也在朝代的更替下,將過去的名字一層一層拔掉,最終才呈現瞭如今的相貌,一起看看黃豆的發展史吧。

黃豆是舶來物?闢謠:自古有之,比國外早了好幾千年

黃豆起源商周時期,在秦漢時期,成為人們主要糧食

黃豆,在古代卻不叫這個名字,而是常被人稱做“菽”,在《中國古代史》中有記載:

“黍、稷、粟、麥(大麥)、來(小麥)、秕、稻、菽(大豆)等都見於《卜辭》。

裡面就曾提及菽,也明確指出了菽就是現代的黃豆。黃豆最早是起源於商周時期,證據是人們發現了大量的從商周出土的甲骨文,上面就有關於菽的大量記載,後來的考古學家,也發現了很多的黃豆化石,檢測C的同位素,證明是商朝便有,因此大豆起源商周時期,是有理有據的。

在《詩經》有記載::

“中原有菽,庶民採之”

在春秋戰國時期的《墨子》中也有提及:

黃豆是舶來物?闢謠:自古有之,比國外早了好幾千年

“耕家樹藝,聚菽粟。是以菽粟多,而民足乎食。”

可見,黃豆在古代,是人們的主要糧食作物。由於黃豆產量巨大,在很多地方,都可以實現一年兩熟,成為當時人們賴以生存的根本。

在商周到春秋時期,菽其實是豆類的總稱,菽其實真正變成了“大豆”,其實是在秦漢時期。在《春秋·考異郵》所記:

菽者,眾豆之總名,下有黃豆,胡豆,小豆,豇豆,豌豆,綠豆各種。

菽最終變成專屬於大豆的稱呼,在《神農書》中記載:

“大豆生於槐。出於淚石雲山谷中,九十日華,六十日熟,凡一百五十日成。”

大豆自萌生以來,生長週期要經過90天的培育,在經過兩個月的時間,才能成為真正的黃豆,一顆黃豆真正從埋到土裡,到最後可以食用,需要經過150天的時間。

黃豆是舶來物?闢謠:自古有之,比國外早了好幾千年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黃豆種植大幅度提升

秦漢過後,其實是黃豆發展的一個上升期。在《氾勝之書》中載:

“大豆保證有收穫,容易種植”。

黃豆依然是平民百姓的主要糧食,最常見的是人們把黃豆煮熟做成“豆飯”,但是個中滋味是並不好吃的,因此在三國時期,上流貴族是很少吃黃豆這種作物的,只有流離失所的百姓,與其說是吃黃豆,不如說是靠黃豆生存。

三國時期,是古代飲食風尚進步的一個朝代,在這一時期,出現了很多新奇的糧食,像包子、餅子都是在這一時代出現的,有更好吃的主食,有錢人自然不願意吃粗糙的黃豆了。

最有名的一句古詩也曾描寫過黃豆: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這首《七步詩》,以黃豆和豆萁的同源之名,象徵他和曹丕的兄弟之情,不應該互相殘殺,最終得以求得曹丕心軟,僅僅是貶了官職,卻保住了他的性命。

黃豆是舶來物?闢謠:自古有之,比國外早了好幾千年

值得一提的是,直到晉朝時期,黃豆的名字還是叫做“大豆”,在西晉杜預對菽字有記載:

“菽,大豆也。

可見,黃豆即便發展到了晉朝,卻仍然叫做大豆。到了南北朝時期,關於黃豆的製作有了大幅度改進,人們懂得製作豆豉了。

在《食經》上有記載:

五月到八月,做豆豉正當時。

《齊民要術》上也有記載:

四月五月為上時,七月二十日後,八月為中時。

大量的文獻證明,古人在南北朝之後,便開始製作豆豉,還有特定的時間,是用新鮮黃豆碾碎,任其慢慢發酵,最終成為了美味的豆豉,這在當時,是家家戶戶最喜歡的佐菜食品,給古人平淡的飲食上,增添了一抹滋味。

黃豆是舶來物?闢謠:自古有之,比國外早了好幾千年

唐宋時期,菽從大豆,最終成為了黃豆

在唐朝之前,黃豆的稱呼,大抵都是菽、和大豆,真正被人們叫做黃豆,其實最早是在唐朝時期。在《酉陽雜俎》中最早出現黃豆一詞:

赤小豆、黃豆,死有持此二豆一石者,無復作苦。

所以,歷史上黃豆的稱呼,最早是在唐朝,如果有關文獻認為在唐朝以前就有黃豆,那不是穿越了就是貽笑大方。

值得一提的是,在唐朝時期,黃豆還有那麼一段時間市場價值暴漲,究其原因,竟是後宮妃子為了爭寵。

傳說當時的唐朝皇帝十分喜歡胸大的女子,後宮妃子便以此為借,想盡辦法豐胸,而從現代的眼裡來看,黃豆的確是可以促進產生雌性激素,的確可以產生豐胸的效果。

黃豆是舶來物?闢謠:自古有之,比國外早了好幾千年

就因此這件事,京城賣黃豆都發了家。史料記載:

開成間,京畿豆貴,石十金。

一石十金,雖然有些誇大的意思,但是也表示了當時的黃豆,的確價值頗高。

宋朝以後,出現了用黃豆做成的豆豉湯,風靡一時,甚至還有小販沿街叫賣。宋朝風俗寶典《歲時廣記》第十一卷有記載:

“鹽豉、捻頭,雜肉煮湯,謂之鹽豉湯。”又鹹又鮮的鹹豆豉,扭成股的香脆麻花段,配上肉,煮成湯,叫做鹽豉湯。

這鹽豉湯,其實就是豆豉加上肉燉成的,在現在看來可能味道不會太好,但是在宋朝,卻是人們眼中難得的美味佳餚。

黃豆是舶來物?闢謠:自古有之,比國外早了好幾千年

元明清時期,人們對黃豆製品,有了新的研究

元朝的宮廷美食種類繁多,黃豆也在這一時期,變成了各種各樣的美食,其中傳播最遠、最常見就是黃豆醬。在元代《居家必用事類全集》裡有記載:

黃豆不拘多少,水浸一宿,蒸爛,候冷,以少面摻豆上拌勻,用麩再拌。掃淨室,鋪席,勻攤,約厚二寸許。淨穰草、麥稈或青蒿、蒼耳葉,蓋覆其上。待五七日,候黃衣上,搓揉令淨,篩去麩皮,走水淘淨,曝幹。

這是古人對黃豆醬的製作辦法,較如今雖有所不及,但是大體上也沒差大多,以面麩敷其黃豆,上面蓋著蒼耳葉子等等,發酵5-7日,自可取出,用水洗淨,便可以食用了,黃豆如此食用,在元朝百姓中,隨處可見,價格也很親民。

提起黃豆,人們最熟悉的莫過於黃豆製成的豆腐。做豆腐的人,是漢朝時期的劉安。明朝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曾說:

“豆腐之法,始於前漢淮南王劉安。”

方法傳到明清,也是人們喜愛的食物。尤其是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

黃豆是舶來物?闢謠:自古有之,比國外早了好幾千年

朱元璋是農民之子,揭竿起義後成為了一國之君,他也沒忘了自己的出身,勤政愛民,對自己也是嚴格要求,每頓飯必有一盤豆腐,用來警示自己,勤儉節約之意。

傳到了清朝,黃豆的製作辦法,亦或是美食的種類,基本都延續了前人、無非是在豆製品上下功夫,最終成為了這麼多豆類的食物。像豆餅、豆板、還有豆筋等等,都是從黃豆的發酵上萌生出的。發展至今,已經有了4。5000年的歷史,我國算是黃豆的發源地了,而外國,卻要晚了足足幾千年,才知道黃豆的。

頂部